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美好生活

卷二 風生水起 第095章 流年不利 文 / 方景

    第095章流年不利

    周太后總算是念起往日舊情,答應放兩位丫鬟進宮,不過要一等萬貴妃消了氣再說,言外之意,還是得拖上幾日。

    祖母汪氏對此無可奈何,強忍著不快,只得道謝後帶人失望離去。

    單說此事很快經由有心人私下裡稟告了萬貴妃,萬貴妃心裡冷笑,馬上派人出宮,竟分頭把此事知會了萬家和張家。

    英國公府,老夫人吩咐下人喚孫女前來,說道:「你就死了心吧,人家郕王妃都清楚這小子活不了多久了。哼!哪怕是出於表面上的尊重,送丫鬟進去留後,也該提前知會你一聲的。誰知不聲不響的連個話都不說,哪還把你當什麼未來媳婦?虧了老姐姐昨晚好話說盡。」

    不成想張靈兒沉默片刻,輕聲道:「我懂老王妃,她老人家是不想連累孫女。」

    老夫人為之愕然,一想倒也是這個理,畢竟現在沒名沒分的,不知會這邊,那小子真要是意外身死的話,不至於使孫女的清白名聲受損。

    輕輕歎了口氣,老夫人口氣放緩:「奶奶算是看明白了,你這丫頭已經對那小子死心塌地,進宮的事就算了,今後誰也不許再提及。」

    張靈兒並未歡喜,她冰雪聰明,立時猜到祖母這是在採用緩兵之計,進宮?太子地位眼見不保,成王年紀還小,進宮做什麼?做宮女?

    片刻之後,老夫人瞅著一直沉默不語的孫女,話鋒一轉,歎道:「可惜了你那位心上人,除了膽子太大之外,倒是一位敢作敢當的正直之人。奈何實在是太衝動了,那萬貴妃豈是好惹的?看來今次八成是要丟了性命,倒可惜了他的滿腹才華。」

    張靈兒不意外祖母為桓兒說好話,對於將死之人,恐怕任何人都不會吝嗇恭維幾句的,桓兒衝冠一怒為自己,雖然魯莽糊塗,但不失為真正的男子漢,比起宮裡宮外,滿朝文武來,二十多年了,唯有他敢於直面萬貴妃。

    如此一想,佳人心中又是驕傲又是傷心,芳心內滿是往日二人相處時的滴滴細節,眸子裡儘是柔情一片。

    老夫人見狀搖搖頭,不死心的又說道:「就算那小子僥倖不死,可是萬一送進去的丫鬟懷了身孕,到時我兒又該如何自處?咱家富貴極品,郕王府也不缺錢,奶奶是不在意未來孫女婿的身份,前途!可是一旦還未等過門時,就生下來一兒半女的,老身斷不得容忍被外人眼睜睜的看笑話。」

    張靈兒先是一喜,的半點不假,以堂堂國公家的臉面,哪能把孫女嫁給一個未婚先有子的人家?即使是一國之太子,出了這檔子事,那也會被世人笑話皇室沒有家規的。

    看著孫女對此啞口無言,老夫人眼見機不可失,沉聲道:「奶奶清楚你對那渾小子一往情深,也不想拆散你們倆,今日就退讓一步,咱們祖孫倆就以一年為期,約法三章怎樣?」

    一時間,張靈兒真真是心如刀絞,她可以不在乎朱祐桓親近丫鬟,也可以不在乎司棋或是誰人給他生孩子,即使心裡難受,但這並非是出自他的本意,身為嫡孫,眼見性命難保而給家族留後,本就是家族子孫責無旁貸的義務。

    問題是朱家有苦衷,自家卻要顧及自家的臉面,說深了這就是一個死結。郕王妃明知如此還要往宮裡送人,看來桓兒是命不久矣了。

    傷心欲絕的張靈兒當下輕輕點頭,心中打定主意,自然已經不在乎祖母再說什麼了。

    老夫人心中大喜,趕忙說道:「一年之內,只要那朱祐桓不死,不被萬貴妃怪罪,沒有生下後代,那奶奶就同意你們的親事。」

    遠在安樂堂的朱祐桓,自是不知外面發生的任何事,其實穿越而來後,儘管他很努力的融入古時,但很多家宅內的潛規則,根本是一無所知。

    沒有母親時不時的面授經驗,嫂子礙於身份有些話不能多說,丫鬟們一樣礙於身份不好明言,就是打死朱祐桓都不清楚,關於內宅內的講究大了。

    未婚先有子不必多說,這在古時乃是大忌,往往一經察覺兒孫做了荒唐事,長輩不是秘密把有了身孕的下人遠遠發配掉,就是乾脆打死了事。

    就連成婚之前,孩子收用過的丫鬟,都得趕緊打發出去配了小廝,納妾是必須經過髮妻允許的,總之門當戶對的兩家結親,這些事萬萬不敢馬虎大意。

    穿越者最嚮往的妻妾成群,在沒有相應的本事和能力之前,其實不過是鏡花水月。尤其是夢想娶個公主,懷中再摟幾個大家閨秀的傢伙們,還是省省吧,千萬別做白日夢了。

    朱祐桓並不在乎什麼世俗規矩,他對於認識的女孩,心裡先是抱著一份尊重。

    他總是覺得,為了美色,逞一時之快很容易,前提是作為一個男人,你必須有善後的能力。

    為了滿足自己的一時**,從而把如花般年紀的女人推入死地之中,那不叫風流,而是薄情寡義。是以他一年多來,任憑身邊圍繞著眾多性格各異的漂亮女孩,卻從不曾染指過任何一位。

    他出於對張靈兒的尊重,對於每一個丫鬟的尊重,不經意間,竟是給自己贏得了個良好口碑,也為日後能夠迎娶靈兒過門,無意中掃清了一個障礙。

    與此同時,遠在山東濟南的親人們,卻同時陷入了類似的尷尬境地。

    泰安老宅,太太潘氏和二姨娘滿打算為兒子們張羅張羅親事,起碼也得先相中幾個人家再說。

    老二朱祐林好說,假如真的繼承爵位,自然很容易尋到門當戶對的好人家,其他幾個就不行了,身為家中庶子,不搶先籌劃親事的話,很難娶回一個全家人都中意的好姑娘。

    做母親的自是眼光高,尋常人家根本看不上,依著家中現狀,遂請了幾位媒婆全城搜索。

    凡是有家財萬貫,良田千畝,家族有人做官的富戶大族皆是首選。很快,看中了幾家有適齡的閨女,媒婆紛紛上門打聽,對方一聽是老朱家的宗室庶子,就算是匹配自家嫡女,那也是足夠資格了。

    好消息不時傳回來,能夠和皇族聯姻,哪怕是不入流的子孫,對於很多人家來說,都是非常榮耀家族的大好事。

    誰知偏偏在這節骨眼出了事,老三不但把兩個丫鬟睡出了身孕,還在外頭與好友爭風吃醋打了架,結果挨打之人心裡憤恨,無意中聽到一位媒婆說起了朱家準備求親,馬上滿城宣揚朱家老三的一樁樁醜事。

    最終各家收到風聲,一見男方品行不端,紛紛一口回絕,連媒婆都不許踏入自家門檻了。

    如此,朱家老三的名聲,一夜之間算是在泰安臭大街了,這還不算,兩個丫鬟為了爭寵,連帶著其家人整日裡互相叫罵,鬧得家宅雞犬不寧。

    老太君得知此事後大怒,當即下令杖斃有了身孕的丫鬟,把個潘氏和二姨娘罵的狗血淋頭,那兩家人全都攆出家門,一個不留。

    風流多情的老三眼睜睜看著丫鬟被當堂打死,竟是屁都不敢放一個,兩屍四命就因他只顧圖一時之痛快,從而滿腔怨恨的魂歸地府。

    濟南城三姨娘那邊的遭遇一模一樣,老五有個最心愛的丫鬟,無意中被隔壁的朱瑞得知。

    這些日子,兩家人相處的和一家人似地,不時邀請對方過門赴宴,三姨娘對於提攜自己兒子的瑞大爺,可謂是滿懷感激。

    她哪裡知道,這朱瑞生平有一嗜好,就是喜歡風韻猶存的豪門貴婦,以往他最是垂涎的,就是去了京城的德王妃,他曾經為此不時示好張夏嵐,想要借她親近德王府內宅。

    誰知張夏嵐眼裡揉不得沙子,她和二太太邢氏暗地裡有手尾,對德王妃忠心耿耿,那些厚禮全都收下,卻從此不給朱瑞好臉,更是吩咐下人嚴防朱瑞,不許他獨自一個人擅進王府內宅。

    平白吃了大虧,朱瑞氣的吐血,他自然不敢和張夏嵐計較此事,甚至面上還得恭恭敬敬,不時的送來一份孝敬。

    現在可好,張夏嵐陪著德王妃進了京,因為和三姨娘的關係很僵,並未提醒隔壁住著一頭餓狼,只是知會了二太太了事。

    她人一走,朱瑞立時沒了顧慮,聽聞三姨娘要給老五尋個好閨女,回頭就指使一位媒婆上門。

    媒婆一張嘴,能把死的說成活的,何況朱瑞選中的,還真是貨真價實的書香門第,其家族有人在京城做御史,有子弟在地方做縣太爺,在濟南也算是一方豪門世家了。

    二姨娘到底是個無知婦人,一聽這打著燈籠都尋不到的好事,竟憑空落在了自家頭上?想都未想,一等打聽到對方家的小姐品貌端正,不是那嫁不出的老姑娘後,頓時滿口子的應承下來。

    也不計較那閨女不過是個庶出的,人家說的好,女兒嫁過來那是會帶著大筆嫁妝的,一句話,親家不缺錢。

    三姨娘為此滿心歡喜,愣是瞞著老太君那邊,自個擅自作了主。一等臘月時選了個良辰吉日,請了幾位媒婆帶著相關人等,抬著一十八擔價值二千兩銀子的聘禮,吹吹打打的送上門去。

    朱瑞的圖謀好不厲害,原來這家人感到家族年年興旺,就想著攀上一門皇親,想要藉以抬高自家門第,還真是誠心實意的想要把閨女許配給朱家老五。

    前頭聘禮送到,後頭就有好事之人檢舉揭發,說那老五貪圖美色,在外頭流連青樓楚館,在家裡美婢成群,一等一的貪花好色之人。

    這家人門風甚正,屬於真正的詩禮傳家,聞言大驚,急忙派人出去打聽,結果不言而喻,老五被朱瑞拉著在青樓吃酒,家中有個堪比正房太太的丫鬟,傳言屬實。

    這還不算完,要是好色一些也就罷了,時下哪個王族不如此?偏偏那好事之人又說了,朱家還有老太太建在,媳婦就帶著孫兒跑出來自立門戶,根本就是不孝之家。

    結果雞飛蛋打,書籃子打水一場空。三姨太被退了親事不說,聘禮都不給還回來,氣的婦人衝到德王府訴苦,誰知吃了個閉門羹。

    王妃不在,二太太邢氏凡事退讓,四太太萬氏成了當家之主,因當日和朱祐桓有些恩怨,打心裡就不待見朱家人,理都不理睬。

    三姨娘氣不過,又派管家跑到巡撫衙門告狀,哪知江巡撫因千佛山一事,已經被召回京城述職了。

    新來的巡撫大人寒門出身,最是厭惡仗勢欺人的豪門世家,接了狀子一瞧,當即派巡捕官差上門拿人,竟是把原告身份的老五抓了過來。

    還好念在當事人的宗室身份,只是吃了一頓板子以作懲戒,事實明擺著,是朱家理虧在先,就是跑到京城告御狀,你也要不回來聘禮了。

    三姨娘這下傻眼了,全副身家頃刻間化為烏有,全家人坐吃山空,日子漸漸過的侷促,走投無路之下,就想舉家遷回泰安。

    此時朱瑞自然閃亮登場,不時的送錢糧過來周濟,滿口子答應來年就為老五攬下幾樁差事做做,唬的三姨娘感恩戴德,把個朱瑞當成了大恩人。

    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如此朱瑞得以登堂入室,把個朱家當成了自家般隨意。

    萬幸老五朱祐桪並不是無能之輩,日子久了,看出一絲蹊蹺來,又因為受了大辱,腦子不再是一片混沌,留了個心眼,開始暗中觀察朱瑞的一舉一動。

    而三姨娘雖然勢利眼,貪財如命,在貞潔上還是令人稱許的,反正這些年因為老太君的存在,即使心裡有些想法,也不敢輕易紅杏出牆。

    一個少爺心中疑惑,一頭花中惡鬼開始了水磨豆腐,一點一滴的試圖使美婦乖乖就範。

    流年不利的朱家,這一年當真是走了背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