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雛龍 第482章 求救電話 文 / 軒中聽雨
第482章求救電話
按照正常的生產進度,完成目前的訂單至少需要到五年以後,可是幾個大客戶都在強烈要求提前交貨,而現今的形勢又是異常緊張,蘇明也就只好讓下面所有的工廠加快速度,提高產能,加班加點地工作。
在蘇氏工作其實是非常清閒的,在蘇氏工作過的人就曾經說過,在蘇氏工作過以後,你就不會再想去其它的地方工作,特別是在巴基斯坦和納米比亞這兩個基地,薪水高補助多福利待遇好,最低檔次的工人工資年薪也在六萬美元以上,這還不包括很多無法用金錢計算的福利待遇。
一方面是由於蘇氏所在的地方都很難招到工人,只好用高薪來吸引人,另一方面則是蘇氏的產品都是那種高利潤產品,根本不在乎薪水這點支出,不需要去壓縮工人工資來增加效益。
這一開始爆產能,爆發出來的速度嚇了蘇明一跳,生產速度一下子翻了好幾倍,五年的訂單用不了兩年就能完成,既然產能如此寬裕,自已不防再拉一些訂單過來,蘇明又聯繫了歐洲航空防務航天集團那邊,雙方決定以安-12和安-22為藍本,合作開展輕中兩型軍用運輸機項目的生產。
由於歐洲那邊不願意承擔超能金屬電池的巨額成本,所以兩種飛機都以pw-s雙能發動機為動力,只安裝了一小部分超能金屬電池為機載電子信息系統提供能量,同時原有的機體換成蘇氏的鐵鋁合金,雷達和信息系統則由歐洲方面提供,拿出來方案之後,在歐洲分別拿下了一百零七架和三十二架的訂單,不過一部分生產量必須在歐洲進行。
由於國內本身就有安-12的生產線,而在上次的協議之中,作為雙方合作的一部分,蘇明也將安-22的一部分訂單交給了國內的部分廠家,這次拿到歐洲的訂單之後,蘇氏再一次向國內追加了訂單。
在蘇氏交付了一架安-22之後,國內經過考慮之後,發現這種運輸機無論載重量還是航程還是安全性都很適合戰爭的需要,而原來的四架的訂單還是以客運航空公司訂購的,國內軍方就提出了加大訂購的要求。
在重型運輸機上,國內有一部分人是把目光放在了俄羅斯的伊爾76身上,這是因為安-22雖然也是一款重型運輸機,載重量甚至還大於伊爾76.但安-22卻是一款螺旋漿飛機,他們的理由就是無論怎麼改進,螺旋漿飛機的飛行成本也是不如渦扇的,而且蘇明對於安-22的技術指標,也是諱莫如深,從不對外公開,正好為他們找到了借口。
利益集團什麼時候都是存在的,就像戰鬥機領域的601所,一開始是堅持殲八可以包打天下,抱著老舊的理念不放,一直在殲八的上面改來改去,直到改出一個四不像出來,仍然沒有贏得軍方的信賴,而611所則是不斷地在殲七的上面進行現代化改進,但是人家緊追世界先進技術潮流,順應技術發展形勢,改進的過程中又願意傾聽軍方的聲音,效果自然出眾,殲七取得了出口和軍方採購的雙豐收,軍方寧願採購殲七,也不願意採購吹噓成三代機的殲八。
等611所在殲七上面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後,又開始獨立研究新一代的戰鬥機,同時又跟巴基斯坦合作搞起了超七,611所的人則諷刺他們沒學會走路呢就想上天了,理由就是611所沒有獨立研製過飛機,不知道研究飛機的難度,殲七也是由他們先仿製成功之後,才交給611所的。
等到他們拿到蘇27的組裝和生產權後,他們又一味地誇大蘇27的作戰性能,向高層建言,只需要用殲七和蘇27組成高低搭配就行,完全不需要再開發新的飛機。
但這個時候611的成品已經快拿了出來,軍方自然不會放棄,而且601所的人一慣就是嘴高手低,說的好聽,實際上卻沒有什麼能力,蘇27能弄來好幾年了,仍然不能完全解決國產化的問題。
而且生產出來的蘇27性能也不能讓軍方滿意,在軍方的支持下,蘇27和殲十進行了一次空中對抗,殲十四比零完敗蘇27,601所面對這樣的結果,仍然不肯認輸,以蘇27是重型戰鬥機,在靈活性上先天不如輕型作戰飛機為借口。
任何一個國家,不管多麼大的國家,採購軍事裝備都不可能是無限制的,這個型號多了,另一個型號自然就少了,在看到殲十進入軍方採購目錄已成定居的情況下,601所又以蘇27的多用途性為借品,建議高層購進蘇30mkk,在這個的基礎上發展自已的多用途戰機。
601所是國內第一家軍用作戰飛機研究機構,這麼多年來光是升到上面的人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了,換言之,他們的聲音主要體現在高層,而611所則是體現在基層,建議被採納之後,又在俄羅斯採購了一批蘇30mkk。
這就是搶海航的市場了,原本這個市場他們根本不重視,當初項目立項的時候,他們就應付式地拿殲八改進了一下就參加了,自然沒有被先中,618所的飛豹獲得了勝利,現在看到原本完全屬於自已的蛋糕被殲十分走一大塊,國家對於海航的發展又是越來越重視,他們就把主意又打到了海航的身上,把618所氣的要死。
在大飛機同樣如此,由於大飛機軍用民用的界線並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在大飛機的發展上,一直有外購和自主研製兩個聲音,「造飛機不如買飛機,買飛機不如租飛機」就是外購這一部分發出的聲音,在他們的影響下,運十這個已經接近成功的項目半途而廢。
主要原因就是國家決策層受到一些收了國外商業集團利益的專家的聲音,而運十的下馬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軍用運輸機不能從歐美等國採購到,但這些人還是堅持自已的看法,寧願從俄羅斯採購,也不願意從蘇氏採購。
可惜的是俄羅斯的伊爾-76雖然也十分優秀,但生產廠家卻是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契卡洛夫飛機製造聯合企業,而且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無論是研製和生產力量下滑,熟練工***量流失,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已經不具備伊爾-76的生產能力,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俄羅斯仍然一架伊爾-76都沒有造出來,連他自身的需要都無法滿足,這才是他們最終死心的理由。
國內採購總希望帶著技術轉讓一起談,即使是面對蘇明也不例外,本來他們覺得會有一場非常辛苦的有的人,蘇明卻非常大方,直接就將全套的安-22技術給了他們,這種老舊的技術有什麼可珍惜的,反正動力系統他們又造不出來,其它的自已把持著也沒有什麼意思,只要最關鍵的發動機在自已手裡就行。
在蘇明的影響下,國內的軍工體系已經逐漸放開,經過一番談判之後,蘇氏、611所、618所三方決定成立一個聯合公司,按照四十、三十、三十的比例分配股份,蘇氏提供動力系統和機載設備,611所和618所負責設計、集成和生產,在運輸機、戰鬥機等多個領域分別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進行開發。
蘇明主要看中的就是兩家下面都有生產廠,同時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技術人才,但是受限於國內的體制,卻不能發揮他們所有的能力,就像殲十戰鬥機一樣,只要拿出來,高超的性價比絕對能夠取得比雷電還要好的成績,但是因為這個是國內剛剛裝備的,就連公開承認都不行,更不要說外銷了。
國內對於這樣的合作也是非常贊同的,至少控制權在自已手裡,同時生產也是放在國內進行,創造就業,而且開發出來的新機型,肯定也是首先滿足國內需要,這個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在合作談判還沒有全部完成的時候,蘇明已經將一部分訂單轉移到了他們兩家手裡,他們兩家就算是在全力滿足國內訂單的同時,竟然還有餘力接下其它的訂單,而且還能保證質量和速度完成,倒是讓蘇明很驚歎他們的生產效率。
國家轉向改革開放以後,這些軍工企業就開始處於飢餓狀態,這些國企的工人,想離開又捨不得這個身份,不離開吧,掙的錢又勉強只夠養家餬口,所以他們一直盼望著能夠早點打仗,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說的就是他們這些人,現在雖然沒有打仗,但這種全力開工的情況卻也跟戰時差不了多少了,領著讓人手酸的薪水,幹起來也分外有勁。
在完成了聯合組建工作後,蘇明就準備要回到納米比亞,剛在巴基斯坦留了沒有兩天,突然接到了陳慧汶打來的電話:「阿明呀,快來救我呀!」隔著電話,蘇明就能聽到電話那頭的槍聲陣陣,急忙問道:「你現在在那裡呢?快告訴我詳細的方位?」
~~~~~~~~~~~~~~~~~~~~~~~~~~~~~~~~~~
感謝韋家二少打賞100***幣,感謝迷蹤夢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