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鐵腕 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文 / 刀鋒起舞
第四百二十八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位老幹部曾經擔任過寧縣的副縣長,在四年前退了下來,張則成之所以能從當初的一個村民小組長一步步被提拔到正科級的領導崗位上,就是緣於這位老幹部的悉心栽培、提拔。
正是通過這位老幹部,趙長天瞭解到了張則成的一些情況。
張則成至今還住在農村,一大家子近十口人,卻只有三間瓦房。
張則成的老婆是一個癱瘓在炕上的殘疾女人,他老婆是在大前年上山砍材的時候摔斷了腿,本來,如果有足夠的治療費用,大約是三萬塊左右,是可以治癒的。
但是,張則成拿出了所有的積蓄、能借的也都借了,也沒有能籌到那些錢,最終導致了他老婆的殘疾。
他的大兒子前年中專畢業,在農村的一所小學做教師。
他的大女兒去年高中畢業後,在家務農,小女兒剛上高中。
張則成的岳父、岳母,也都上了歲數、身體不好,需要常年打針吃藥。
可以說,張則成的家庭負擔非常重。大兒子畢業參加工作後,家裡的條件才稍稍改善了一些。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趙長天對張則成產生了一些興趣。
一個正科級的幹部,居然因為三萬塊錢的醫療費用而導致老婆殘疾,中專畢業的兒子只能做小學教師,而高中畢業的女兒連一份工作都沒有。
這說明了什麼?
姑且不論張則成的能力如何,光是這些情況反映出來的一些本質上的東西,就足以讓趙長天重視。
在對張則成關注之後,趙長天通過那位老幹部、以及其它一些渠道仔細瞭解了張則成過往的一些工作經歷。
結果,瞭解到的情況,有了令趙長天感覺震驚的發現,令他震驚的不是張則成在工作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他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態度。
上一次人生中,趙長天聽說過孔凡森等官員的事跡,那個時候,他認為政府大力宣傳孔凡森等人,是政府出於政治需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渲染,與事實應該有一些出入。
在他原本的觀念中,是人就會有私心,那種一心為公、兩袖清風的幹部是不存在的。
但是,當趙長天通過自己的渠道切實瞭解到張則成的事跡後,他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有些絕對了,現實中的張則成幾乎就是類似於孔凡森那種官員的翻版,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說在未進入仕途之前,對於張則成這樣「有點傻」的幹部,趙長天也許是不以為然的態度,聽說過也就算了,不會給予太多關注。
可在走上仕途之後,隨著對官場的瞭解越來越深,隨著思想上一些觀念的轉變,趙長天卻清楚的知道,張則成這樣的幹部非常非常難得,猶如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在趙長天看來,如果用好張則成,將會在下一階段關於農村工作的佈局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趙長天的規劃中,有一個「建設新農村」的龐大構想,其重要性絲毫不低於新城區建設。在昨天由他主持的農村工作會議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新農村」這一口號。
實際上,這個構想,早在昌縣擔任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的時候,趙長天就有了初步的想法,到寧縣任職後,這個構想日益的完善起來。
之所以從前一直沒有實施這個構想,是因為他覺得時機還未成熟。
他很清楚,如果要推行這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龐大規劃,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趙長天對寧縣具有強大的掌控力。而且,還需要一個能讓他信任、放心的執行者。
在發掘出張則成之前,趙長天曾經考慮一些幹部,諸如郭林、張喬、周小林等人,都曾經列入過他的考察視線,但遺憾的是,這些人都不符合他的要求。
當然,張則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距離趙長天的要求也還有一些差距,但相比於其它人,無論是他農業局局長的職位,還是他的工作作風和在民間的影響力,
張則成已經是當仁不讓、最為合適的人選了。
此次下鄉,將是趙長天在啟動「新農村建設」前的最後一次考察工作,帶上張則成,也是要向他面授機宜,針對下一階段的工作做出具體部署。
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第一批啟動的四個鄉鎮,能否迅速打開局面,將涉及到全縣農村工作的大局。
趙長天的思緒由張則成身上轉到此次要考察的四個鄉鎮上。
按照計劃,趙長天將在東部山區的四個鄉鎮考察當地的農業發展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其中,東山鎮、西山鎮,這兩個位於寧縣東部最偏遠的山區,也是趙長天第一天考察的目的地。
在全縣十七個鄉鎮中,這兩個鎮是最為貧窮、落後的。
往年的時候,這兩個鄉鎮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百多塊錢,這也就意味著很多農民的收入會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去年,由於引進了大批的明陽客商,這兩個鎮也都跟著受益了,而且,相對來說,還是受益最大的兩個地區。
往年的時候,這兩個鎮由於交通不便的問題,基本沒有外地客商上門收購農產品,只有一些本地的黑心商人以壟斷的方式壓低了價格收購。
僅以最主要的農產品白梨為例,在寧縣的很多地區,平均售價都能達到二毛左右的收購價格,但在這兩個鄉鎮,每斤的價格還不到一毛。
在不久前的收購活動中,趙長天所帶回來的明陽客商,在白梨這一項的定價上,按照不同的質量標準,一等白梨的價格達到了一塊二,最末等的也達到了四毛,平均下來,每斤的收購價格達到了八毛錢左右。
這意味著,東山鎮和西山鎮的這兩個地區的白梨價格比往年幾乎高出了八倍,反映在收入上,就是幾乎提高了八倍的收入。
但是,雖然這兩個鎮的人均收入提高了接近八倍,但由於基數非常可憐的原因,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也不過是達到八百塊左右,去掉提留款和農業上的投入,人均純收入也只有三百塊左右,仍然趕不上全縣平均水準。
東部山區的另外兩個鄉鎮雖然相比於東山鎮、西山鎮,情況要稍稍好上一些,但好得也非常有限,人均收入能多出二十幾塊錢。
在趙長天構想中的「新農村建設」上,最為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提高老百姓的人均收入。
按照他的目標,要用一年的時間,讓全縣人均收入在94年的基礎上翻上一翻。
要實現這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需要同步開展幾方面的工作,包括傳統農業、新進副業、鄉鎮企業。
相比於其它鄉鎮,此次要考察的這四個鄉鎮,除了傳統農業,在新進副業和鄉鎮企業上幾乎是零起點,需要從頭開始。
這也是趙長天之所以先選擇在這四個鄉鎮進行試點的主要原因。
在一路的思緒中,半個小時後,已經接近東山鎮,車子從水泥路下到了土路,預計再有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抵達東山鎮鎮政府。
路況開始越來越糟糕,剩下的路程基本上全是盤山路。
道路很狹窄,最多只能並行兩輛轎車,而且,路面上坑坑窪窪的,車子駛在上面,很是顛簸,就像坐在按摩椅上一樣。
張則成悄悄的打量了一眼身旁的年輕縣長,不知道趙縣長能否受得了這份顛簸之苦?
張則成注意到,從離開縣政府開始,趙縣長就一直沉默不語,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這是他第一次陪同縣長下鄉考察,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與這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縣長接觸。
在他近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還是第一次聽說如此年輕的正縣級領導,從內心深處,他對對方十分欽佩,還有一些敬畏。
自打對方到寧縣上任以來,寧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幾個月以前,當那場大洪水發生之後,張則成和寧縣其他幹部群眾一樣,心理充滿了絕望。
作為一個孤兒,他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曾經受過這片土地上很多好心人的幫助。
他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在進入仕途發展後,他一心一意、不計辛苦、任勞任怨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這片土地的養育之恩。
他知道,很多人都不理解他,這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人。
他也曾經彷徨過、矛盾過,但卻始終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決心。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片土地的貧困、讓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樸實的人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增加,他越來越苦澀的發現,自己的理想就宛如空中樓閣一樣,是那麼的不現實。
他所認識、接觸的每一個官員,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職權之便為個人牟取私利,「為人民服務。」越來越成為一種空泛的口號,成為了老百姓們不切實際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