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二十三章 戰爭準備 一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二十三章戰爭準備一

    朱由校一聲令下,大明的軍事機器就迅速的轉動起來。抽調兵力組建入朝軍隊,募集資金準備軍用物資,一切都進行的如火如荼。就連最頑固的和平主義者,聽說了朝廷這次出兵討伐朝鮮,是為了匡扶綱常之後,也都是拍手叫好。原本反對的最為激烈的周嘉謨和張問達兩人,也放下了成見,幫著忙前忙後,盡量為皇帝、為朝廷、為東征大軍查漏補缺,解決後顧之憂。

    聲勢浩大的出兵熱潮,可嚇壞了來大明出使的朝鮮使臣。他們來時帶著大批的珠寶、名貴藥材,本就是為了賄賂朝廷官員,好讓朝廷承認其***現實。而按照他們當初的預想,一向內斂的大明朝廷肯定會在一番叫囂後,裝模裝樣的懲戒朝鮮一下,就無奈的承認其篡權奪政的合法性。可那知道,大明朝廷卻一反常態,迅速的行動起來,準備武力討伐朝鮮,這可把使臣們嚇壞了。

    為了摸清朝廷的真實態度,也為了挽回朝廷的現行政策,朝鮮使團在京城內上躥下跳,走著各種各樣的門戶,銀子更是如灑水般使了出去。可無奈的是,這一次大明上下空前團結,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為朝鮮說情。最後,朝鮮使團終於在一個禮部小吏的口中得知,「朝廷這次出兵,是因為朝廷剛剛進行了一些改革。為了威懾異心分子,重新明確三綱五常,篡權奪位的朝鮮綾陽君李倧必須要死。」

    朝鮮的使臣很無奈,你們大明國的事情為什麼要讓我們朝鮮買單?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小國寡民的悲哀。很快,朝鮮使臣就接到了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孫如游的親切接見。

    在接見中,孫如游明確指出。朝鮮在不通過大明朝廷許可的情況下,非法剝奪一個事實上的國君的位置,這是個嚴重的錯誤,給周邊鄰國起到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影響。為了不讓其他國家有樣學樣,為了周邊地區***局面的安定團結,更為了天理綱常不被褻瀆,朝鮮必須要及時改正錯誤,交出篡權奪位的綾陽君李倧,以及其犯罪同夥。

    同時,為了保證朝鮮的安定團結,保證後繼國君不再受到綾陽君李倧犯罪集團殘餘分子的威脅,大明決定派出軍隊常駐漢城。當然,駐軍是為了維持朝鮮和平,駐軍的費用也應當由朝鮮百姓承擔。

    朝廷使臣幾乎是渾身顫抖著聽完了孫如游的發言,他萬萬沒想到,一向溫文儒雅面貌出現的大明一旦撕下和善的外衣,竟然是這樣的副嘴臉。斟酌再三,朝鮮使臣還是沒有當場和孫如游翻臉的勇氣。

    他向孫如游服軟道,外臣只是奉命出使,實在沒有權利幫朝鮮做這樣重大的決定。還請上國稍緩一二,等外臣回去請示後,再做決定。此外,在本國正式答覆之前,還請上國約束軍隊,不要直接出兵。

    孫如游微微頷首,卻不肯答應朝鮮使臣的請求,「朝廷大軍出征漢城,是勢在必行之事。其差別只在於,是天朝王師一路跋山涉水攻打過去,還是朝鮮君臣打開城門迎接過去。使節若是想免去朝鮮刀兵之災,」孫如游冷笑連連,「還是盡快趕回漢城,勸說綾陽君李倧向朝廷請降才對。」

    朝鮮使臣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跑出了禮部衙門,而一回到使館,就吆喝著手下行動起來,盡快趕回朝鮮。朝鮮等國出使大明本來是個美差,大明朝廷必定給以豐厚賞賜不說,還准許來使夾帶貨物在大明出售。以至於各藩國的官員爭先搶後,以出使大明為榮。哪怕是朝鮮這次來大明請罪,使團也夾帶了許多貨物準備在京城銷售。

    可不成想,朝鮮使臣一聲令下,所有的貨物賣完的沒賣完的,收回貨款的沒收回貨款的全不要了。在一番唉聲載道中,朝鮮使團離開了京師,倒使得相關的商舖小賺了一筆。不過這都是後話,在朝鮮使臣告別孫如游離開禮部衙門不久,孫如游就苦笑著進了皇宮。

    孫如游已經七旬有餘了,在禮部工作更是年數不短,可像今天這樣硬邦邦和藩國使臣說話,孫如游還是頭一遭。雖然這是皇帝親擬好稿子讓孫如游照著念的,但孫如游還是從中感到了一股豪氣,一股大國宰輔在化外小國面前耀武揚威的豪氣。不過,孫如游還是覺得這樣做有損大明國威,不能彰揚大明禮儀之邦的大國風範,在進宮之後,就向皇帝抱怨起來。

    「皇上,臣這次可是全按你的意思做的,若是外面有人彈劾微臣,你可要為微臣做主。」孫如游似真似假的抱怨著,引起了眾人一番會心微笑。

    朱由校笑呵呵的應諾道,「愛卿放心,若是你這番彰揚國威還有人攻訐,那朕一定為你做主。」

    君臣調笑幾句,鬆散了一下就開始談起正事。

    朝鮮只是個小國,國力向來困乏,軍事實力也並不強大,再加上朝鮮國內北人黨、南人黨、西人黨黨派林立、政爭不斷,大明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其攻破。而在朱由校記憶裡,明清交際的時候,滿洲人也不過用了支偏師,就攆的朝鮮國王像兔子似的,在朝鮮半島上跑了兩圈就被活捉。而兵部尚書熊廷弼的進言,也肯定了朱由校的判斷。

    「進軍朝鮮,最重要的還是糧餉問題,」熊廷弼沉吟道,「雖然皇上在遼東推行了種種政策,鼓勵向遼東供糧。但在遼東戰事平息,各軍陸續撤離之後,遼東糧行每年運往遼東的糧食都在逐年減少。若是朝廷再在遼東興兵,短期內尚好,時間一長必定會糧草難以為繼,大軍進退維谷……」

    黃嘉善卻從另一方面闡述了攻打朝鮮的困難,「遼東冬季過長過冷,南方軍隊很難在遼東適應,」黃嘉善看了熊廷弼一眼,「這點熊大人應當深有體會。」

    熊廷弼點點頭,「即便是北方各省的軍隊,也要事先做好防寒準備。」

    黃嘉善接著說道,「此外,朝鮮北部多山,軍隊必定會花費大量精力在開闢道路上。若是朝廷準備不周,必定會因為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誤了進軍朝鮮的日期。一旦朝鮮冬季到來,必定會因寒冷出現大量的傷亡。」

    朱由校微微頷首,「兩位愛卿言之有理,國之大事不可不查,出兵前更是要事先做好各項準備。這樣吧,」朱由校看向熊廷弼,「新軍不是有參謀署嗎?他們也是在遼東經歷過戰火的,也算是熟手了。讓他們做好沙盤推演,供朝廷選擇。」

    「臣遵旨。」熊廷弼微微躬身應諾。

    「萬歲,出兵朝鮮當有大臣主持軍務,」見皇帝將差事交給了新軍,黃嘉善就有點急了,他還想借這個機會到沙場上走上一圈呢。顧不得再謙虛下去,黃嘉善不等別人***,自己給自己來了毛遂自薦,「臣不才,願領兵出征,為聖上平滅朝鮮。」

    熊廷弼愣了。隨即就明白過來,看著黃嘉善笑了笑,卻並沒有出來和黃嘉善競爭,而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朱由校也愣了。但想一想,朱由校認為熊廷弼已經立功不小,又成了自己的外戚,還是別帶兵的好。只不過,對黃嘉善的領兵能力,朱由校卻並不是很瞭解。

    「黃愛卿,這兩天你多費些心思,好好琢磨琢磨怎麼才能更好的打贏這一仗。」朱由校笑著對黃嘉善說道,「等你想的差不多了,再進宮找朕。」

    黃嘉善一聽,感情皇上對自己不是太放心,想考查一下啊?也罷,真金不怕火煉,考查就考查吧。黃嘉善十分爽快的答應下來。

    「諸位愛卿,」看看時間,已經快午時了,朱由校就想著散場,「可還有事情要奏?」

    「萬歲,臣有一事不解,還請皇上示下。」朱由校話音剛落,一個中年官員就站了出來。朱由校一陣無語,再看時卻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老師孫承宗。

    孫承宗是特旨來宮中議事的。

    頒布聖旨時,朱由校給出的理由是孫承宗允文允武,是個難得的人才。召他來是讓孫承宗襄理軍機,幫著處理東征朝鮮的軍務。可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孫承宗這些年在直隸幹的不錯,海河修理的也十分成功。現在海河工程的主幹部分已經全部完成,剩下的支流小工程也不再需要孫承宗坐鎮。再加上現在內閣出缺,皇上就有意給孫承宗添些功勞,也好方便他日後入閣。

    只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孫承宗的到來表示歡迎。孫承宗畢竟有著帝師稱號。在首輔位置尚未確定之前,孫承宗的到來,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加劇朝堂上的不明確因素。

    朱由校向孫承宗點點頭,「孫先生,有話只管講來。」

    「微臣遵旨,」孫承宗微微躬了一躬,站直了說道,「微臣不知,陛下出兵朝鮮,是小懲一番,還是乾脆將朝鮮收為州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