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七十二章 兩份報紙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七十二章兩份報紙

    沈飀的速度很快,僅僅過了三天,他就跑到皇宮,向朱由校匯報了《真理報》的籌備情況。

    原來,自從朱由校下旨整頓邸報以來,那些報房的日子便不好過,一些精明些的便四處鑽營,把自家產業掛靠到朝廷大臣名下。而沈飀的名下,就恰恰好有這樣一家報房,這是他入閣之後,一個同鄉掛靠過來的。

    這份報房的規模並不大,但勝在有自己的印刷廠,還有一批熟悉邸報運作的人員。而沈飀為了在皇上面前表現自己,就以這個邸報為班底,從新組建了《真理報》報房。

    朱由校見沈飀手腳如此麻利,便大肆表揚了一番,點頭通過了沈飀的報房組建方案,讓《真理報》第二天就開始營業。這下子可忙壞了沈飀,他一狠心,就把報房第二天開業的籌備工作都交給了下人。而他,卻鑽到了書房寫起了文章……

    第二天,四月十五。大明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專業評論報紙《真理報》隆重發行了。他是中國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報紙的發行週期是週報,定於每週五發行。這樣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對每週一的常朝進行評論。

    同時,他還接受外人投稿,只要寫的文章言之有物,立意正確,不反對皇上,不圖謀推翻朝廷,均可發表。這樣一來,也給一些熱心朝政的人開了上疏言政的渠道,受到了部分清流人士的好評。

    然而,這份報紙最大的功能還在於研究學術,宣傳教化。就連名字《真理報》也是從『宣揚教化,求知真理』中來的。這份報紙的發行,也被稱為士林的一大盛事。

    其實,沈飀創辦《真理報》的速度如此之快,和魏忠賢也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沈飀和魏忠賢是老熟人了。在沈飀去南京擔任禮部侍郎前,他是翰林學士,曾在內書堂擔任過一段時間教諭,宮內的一些太監,如魏朝、曹化淳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但是,內廷中和沈飀關係最好的還得說魏忠賢。(歷史上,沈飀是第一個和魏忠賢合作的內閣閣臣。兩人關係好到一同享用客氏的地步。)

    那天,魏忠賢一接到皇上的命令,就去找沈飀,準備讓沈飀給自己推薦一個代理人。要知道,魏忠賢雖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稱得上是位高權重。可夾帶裡也沒有一個有著舉人身份的人。無奈之下,只好向好朋友沈飀求援。

    不料,沈飀拒絕了他,並告訴魏忠賢,自己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願意和太監交朋友。而且,自己也收了皇命,要創辦《真理報》。

    這下子,可把魏忠賢氣壞了,他一心想和沈飀爭個長短,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無奈之下,只好使出烈士斷腕的手段,進宮求見皇上……

    「陛下,奴才已經找到能夠開辦邸報的人了……」魏忠賢向皇上奏道。

    「是嗎?」朱由校有些驚奇,讓一個名聲不錯,有著大好前途的讀書人去做特務機構的代言人,這難度可不小啊?難道說。魏忠賢能耐就這麼大?

    「奴婢不敢欺君。」魏忠賢見皇上有點不信,便急了。

    「那是何人啊?」今魏忠賢如此作態,朱由校知道事情不假,便好奇地問道。

    「奴婢推薦南京禮部侍郎魏廣徵……」魏忠賢的心就像刀割著一樣,不停地在流血……

    「是現任職官嗎?」朱由校的臉色頓時就變了。

    「奴婢不敢欺瞞陛下,」魏忠賢有些尷尬,「魏廣徵確為職官……」

    朱由校沉著臉,冷冷的盯著魏忠賢,等待著他的解釋……

    「陛下有所不知,這魏廣徵並不是個好人。」魏忠賢急了,生怕皇上怪罪下來,就把魏廣徵給徹底的賣了個乾淨……

    魏廣徵,南樂人,是原侍郎魏允貞之子。魏允貞是個很正直的人,但這個兒子卻不肖,「其人陰狡」。他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的進士,任南京禮部侍郎。

    (歷史上,魏忠賢坐大後,魏廣徵密以同鄉同姓相結交,隨後升禮部尚書併入閣。他怕魏忠賢搞不清內廷誰是自己人,就向魏進呈了一份60人名單,在姓名旁各加三圈、兩圈不等,讓魏忠賢陸續啟用和提拔。魏廣徵當了閣臣後,交付魏忠賢的書信,封皮上都要題上「內閣家報」,時人稱他為「外魏公」。)

    魏忠賢簡單的解釋了一下魏廣徵的情況,就陷害道:「魏廣徵聽說奴婢做了東廠提督,便給奴婢寫信,說他和奴婢是本家,想和奴婢結為外援。奴婢一向對皇上忠心耿耿,又哪用得上外援呢……」

    「你這奴才到是學的聰明了,」見魏忠賢如此作態,朱由校便淡淡的誇獎了一下,又問道:「你的意思是說,讓朕先把這魏廣徵免職了。你再去找他,對嗎?」

    「皇上聖明。」魏忠賢連忙跪倒。

    「即然如此,便遂了你願。」朱由校便找來魏廣徵所上的奏章,找了個錯處,責令其致仕……

    隨後,魏忠賢迅速跟進,以辦邸報是皇上意圖為由,試圖引誘魏廣徵入彀。魏廣徵一時不查,認為魏忠賢一片好心,便欣然入京,創辦了《京華日報》。

    《京華日報》創刊後,為了招攬顧客,打開銷路。魏忠賢便奏請皇上恩准,以遼東情報戰為背景,採用了一代傳奇人物、潛伏建虜數年的馬福馬百戶真實事跡,寫成了長篇小說《馬福》。並以連載形式在《京華日報》刊登。馬福也成為了錦衣衛的象徵,成為了大明青少年的偶像。

    三百多年後,電影工業興起,馬福的事跡被搬到銀幕上,並隨著中華文明的強勢,成為了世界上家喻戶曉的人物。

    隨著《真理報》和《京華日報》的誕生,朱由校終於初步完成了輿論控制的佈局。為了更好的讓這些報紙發揮作用,他曾多次下聖諭,稱這些邸報是民眾喉舌,是民間都察院。並號召文武百官虛心接受報紙的批評,如有打擊報復,必定嚴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