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科技體系

小說博覽 第十六節 煉焦技術 早上 文 / 孤舟雪

    【大家請參加一下投票調查:豬腳如果發行貴金屬貨幣,到底是傳統的圓形方孔形式好還是近代銀元的形式好?謝謝】

    回去以後,已經很晚了。

    朱厚照同學吃完晚飯,就支走了所有的人。然後他又小心翼翼的捧出了那個小匣。

    某人開始挑燈夜戰抄寫,哦不,回憶資料了(這話怎麼聽著這麼彆扭啊)。他記錄的是煤炭高溫干餾的技術。

    (雖然說中國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煤炭焦化技術了,而且明朝也有了相當實用的技術,但是這種技術並沒有典籍記載。直到崇禎年間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裡頭才有了介紹。所以,煤煉焦技術應該並沒有全面推廣,而是在部分地方使用。也可能是因為手藝不外傳的原因所以開始並沒有流行開來。從這方面看,對於豬腳來說打破這種技術保密的社會現實是很有必要的。)

    我國古代使用的是土法煉焦,和現在的高溫干餾技術有些區別。

    土法煉焦是在普通的磚窯爐內生產的。在爐窯內不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借助窯爐邊牆的點火孔人工點火,將堆放在窯內的煉焦煤點燃,靠煉焦煤自身燃燒熱量逐層將煤加熱(直接火加熱部分);煤燃燒產生的廢氣與未燃盡的大量煤裂解產物形成的熱氣流,經窯室側壁的導火道繼續燃燒,並將部分熱傳入窯內(間接加熱部分)。高溫燃氣流(八百攝氏度〉則夾帶著未燃盡的煤裂解物——化學產品排入大氣。這個過程延續八到十一天,焦炭成熟,從人工點火孔注水熄焦,冷爐,扒焦。

    後世的研究表明,土法煉焦結焦週期長,成焦率低,煤耗高,焦炭灰分高(燃燒一部分煤造成的)。煉焦化學產品或被燒掉或隨高溫廢氣流排入大氣,不僅不能綜合利用煉焦煤,還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現代的煤炭焦化又稱為煤炭高溫干餾,是以煤為原料,在隔絕空氣條件下,加熱加熱到九百五十攝氏度左右。

    為保證焦炭質量,選擇煉焦用煤的要求是揮發分,粘結性和結焦性。絕大部分煉焦用煤必須經過選洗,以保證盡可能低的灰分、硫分和磷含量。選擇煉焦用煤的時,還必須注意煤在煉焦過程中的膨脹壓力。用低揮發分煤煉焦,由於其膠質體粘度大,容易產生高膨脹壓力,會對焦爐砌體造成損害,需要通過配煤煉焦來解決。

    不過對於中國來說,適合煉焦的煤分佈相當廣泛。所以我們的朱厚照同學倒是不用太多的考慮這個問題。

    ————————

    一大串的術語讓朱厚照同學出了一身冷汗。這些對於他這個高材生來說不算什麼,可是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聽這個就像聽天書一樣。

    著朱厚照同學邪惡的想到:要不要就這樣給他們拿過去,告訴他們這個是天書?自己做次神棍?!到底要不要,這是個問題。糾結啊……

    經過一大會兒的深思熟慮之後,我們的朱厚照同學否定了這個想法。

    於是可憐的苦力又開始了奮鬥。畢竟要維護自己的威信,答應了人家明天給就要明天給……,自討苦吃啊……

    小半夜的奮鬥之後整理好了。朱厚照同學將本本藏好。他向外面喊道:「好了,你們可以進來了。對了,給朕弄份宵夜來,朕餓了。」

    吃完宵夜洗洗睡,忙碌而並不簡單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

    朱厚照同學早上起來之後躺在床上。

    他想起了後世論壇上的一個帖子。

    那個帖子用一種很新穎的理論解釋了中國很多朝代更替的原因: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全球霸主老美的戰略目標也只是「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並且現在也沒有實現。由此可見兩線作戰的不易。

    明朝末年,明朝基本上是四線作戰,分別是遼東對後金(也就是清),中原的流寇,西南少數民族叛亂,東南的明荷戰爭。從歷史上我們就知道,一般一個國家在兩線作戰的時候就離滅亡不遠了(如2戰時的n粹德國),而明朝四線作戰,滅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讓我們肅然起敬,畢竟明朝是唯一一個曾經經歷過四線作戰的國家。

    而宋朝也是,宋朝經常要多線作戰,即對付金、西夏、吐蕃。就這樣還拖了幾百年。有人說不收復中原是因為人們擔心朝廷重建中原的資金,其實那都是胡扯。幾線作戰,當時怎麼會有能力全面突擊。

    朱厚照同學輕輕的搖搖頭。算了,不想了,越想越有一種孤憤的感覺。既然自己來了,就讓他萬世永昌吧,中華。

    起床,洗漱,習武,逃早朝。

    現在某人逃早朝已經習慣了,就像當年大學的時候逃課一樣。不過他還是讓人把奏折都送來,自己批復。

    早起空氣好,趁著這個時間他來到了研究院。

    研究院的人都已經上班了。古人啊,起的都是比雞早的。

    直接找去找楊鐵匠。

    忽然某人感覺楊鐵匠的院子有些不一樣了,一看,原來是個未完成的爐子。

    於是揪過一個人來問道:「這個爐子是什麼時候修的?!」

    一看那個人是小木匠學徒李白同學。李白同學答道:「啊,陛下!呃……,回陛下,這是昨天吳院長領人做的。楊鐵匠說陛下可能用到爐子,吳院長就去做了,但是又不能確定陛下您用什麼樣子的爐子,所以只做了一半,然後看您的需要現改造。」

    哦,原來是這樣。朱厚照同學揮揮手放走了李白同學,然後找到了楊鐵匠。

    他用慷慨激昂的語氣,高度的讚揚了吳院長和楊鐵匠的行動,並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同時對兩人報以深切的期望,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為有大明特色的封建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哎——,為什麼我看到的資料都沒有辦法複製啊。所有的資料都要我自己一個個的敲進來……

    另:向金元寶大大的《穿越實用技術手冊》致以最高的敬意!!!

    再另:隆重的求推薦!!!!!!!!!聽說推薦挺有用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