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帝

小說博覽 第二十三卷 :改革開放之第十章 :佈局天下(二) 文 / 長風

    浴後,稍作休息了一下,朱影龍將孫承宗、徐光啟等進了養心殿,今天他們要討論的是改革大明朝的戶籍制度,這項改革也是朱影龍醞釀已久的事情,之所以趁這個時候提出來,也是為了趁士族以及權貴皇室宗親的實力大損的情況下,一鼓作氣完成它,這樣將會給自己後來的改革帶來許許多多的便利。

    當然要想一下子消除士族特權以及地方權貴以及皇室宗親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後來的民主共和階段也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階級影響,所以朱影龍並沒有想要取消掉階級,讓大家平等,因為那是不現實的,取消階級也減低了人的**以及進去之心,如果什麼都不幹,大家都一樣,那還幹什麼,但是他想要的是將階級模糊了,將絕大部分人拉到一個平等發展的地位上,取消一定的歧視,廢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在抬高一些人的地位的基礎上,盡量的避免處於社會上層的士族權貴實力的反彈。

    在未來的改革中,戶籍制度將是一項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制度,而新的稅法改革後,原有的戶籍制度就不太適合了,所以戶籍制度必須要要改,自從朝廷廢除衛所制之後,加上前面幾任先皇搞的那個募兵制度,朝廷戶籍制度相當的混亂,這已經給財政部的稅務司徵稅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可以說在朱影龍登基之前,朝廷的地稅和丁稅徵收是一片混亂,加上地方官府的無能和貪婪,朝廷每年能徵收入庫的稅收不足半數,地方濫用職權,胡亂加稅。中飽私囊,而流民四處流傳,盜賊橫行,朝廷按照的還是數十年前戶部登基在冊的戶籍名單徵收稅金,呵呵,這樣地情況下,財政不爛才見鬼了呢,而現在朝廷的財政絕大多是是靠先期整頓的幾個稅收大戶,鹽鐵依然還是朝廷收入的主體,地稅和丁稅收繳上來的還不過朝廷一仗打的。而朝廷為了恢復元氣,地方上免稅兩年至五年不等,這樣收上來的稅就更少了,雖然朝廷已經正是提出了「攤丁入畝的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政策,但沒有一個相應的戶籍制度恐怕是難以施行。

    士農工商,這是封建社會四個十分嚴謹地階級體系,明朝初年,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戶籍管理制度,分為民戶、軍戶、匠戶三大類,以其為基礎征發賦役。其中民戶為國家常規賦役的主要承擔者。軍戶、匠戶因已有軍役、匠役的特殊負擔,常規賦役可適度減免。

    戶籍管理的核心內容為裡甲制。每110為一里(城中稱坊,近城稱廂),推丁、糧多者10戶為里長。其餘100分為十甲,每甲又以一戶任甲首。里長、甲首皆輪流擔任,十年輪換一遍。他們要負責管束所屬人戶,統計其丁、產變化狀況。督促生產,調解糾紛。在設置裡甲的基礎上編造黃冊,每裡一冊。登載該裡110的丁、口數以及年齡、財產狀況。黃冊每隔十年必須重新核實更造。寫明十年來各戶人丁、財產的變遷。分列出舊管(上次登記數額)、新收(新增數額)、開除(減少數額)、實在(現有數額)四項細目,以便官府能夠清楚地瞭解戶籍的變化。合理征發賦役。另外,還命各地編繪魚鱗圖冊以登錄田土。一州縣中根據稅糧多少劃分為若乾糧區,分別丈量其土地情況,詳列其面積、地形、四至、土質優劣、稅則高低、田主姓名,編號繪製為分圖,匯為州縣總圖冊。魚鱗圖冊和黃冊互相配合,通過對耕地、戶口兩大要素的統計,實行戶籍和賦役管理,在鞏固明朝**國家地經濟基礎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過到明朝中後期,黃冊的更造漸成具文,地方官多簡單照抄舊冊予以應付,甚至提前預造以後十年、二十年的黃冊,致使其上「人多百歲之老,產竟世守之業」。魚鱗圖冊的編繪也基本未再進行。

    明朝地賦稅徵收基本上沿用唐宋以來的兩稅法,田賦分夏稅、秋糧兩次繳納。納米麥者稱為「本色」,納錢、鈔、絹或以其他物產代輸者稱為「折色」。稅率因地而異,有不同的「科則」,差別很大。為便於徵收,各州縣劃分糧區,每糧區設置糧長一名,以地多納糧多的大戶擔任,負責該區稅糧地催征、驗收和解運,同時也協助里長進行基層管理。役有正役,有雜役。正役以裡甲為單位輪充,亦稱裡甲正役。每年由里長一名督率一甲十戶應役,稱「見年」或「當年」,其餘九里長與九甲人戶在此後九年內依次應役,稱「排年」。裡甲正役的主要工作,是協助糧長催征錢糧,協助官府維持治安、拘捕罪犯,辦運上貢物料(通常是當地特產),支應官府公用等等。除此之外官府所派之役統稱雜役,亦稱「雜泛」,其名目、數量的伸縮性更大,主要包括官府差遣、倉庫、驛遞、土木工程等工作,糧長亦屬雜役之列。雜役基本上是臨時僉派,僉派標準則以黃冊所載丁、糧狀況為主,分為三等九則,丁糧多者任重役,丁糧少者任輕役。

    明朝中期,土地兼併和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劇,官紳大戶百般逃避賦役,中下戶地賦役負擔不斷加重,每至於破產流亡,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政府地財政收入。同時賦役尤其是雜役差編之法繁瑣混亂,胥吏上下其手,弊端叢生。改革賦役制度地要求日益高漲,很多地方官已開始因地制宜進行變革。神宗初年張居正當權,將賦役改革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是即「一條鞭法」。一條鞭法以簡化賦役征發的項目和手續為基本原則,規定各州縣以白銀為單位通算每年地正、雜役費用,得出一個「役銀」數目,然後「量地計丁」,即按照丁、糧兩項標準將其分攤到每家每戶頭上,每糧一石征銀若干。丁一人征銀若干,最終與該戶的田賦(亦折銀)合併徵收。此法歸並了原來複雜的賦役名目,徵收手續簡便,而且量出制入進行分攤,使民戶預知繳納數額,官吏不易作弊。賦役統一折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百姓納銀代役,受到的國

    束縛有所削弱,田賦折銀則可免去運輸和官吏挑剔之收標準也比以前僉役時更向田畝偏重,有利於無地少地地農民。

    明朝後期。裡甲制逐漸瓦解,開始採取新的戶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其重點在維持地方治安,與僉役無關,劃分也因而比裡甲更為靈活,每保所轄甲數和每甲所轄戶數均不固定。保甲長的委派不論資產,而主要選用「才力為眾所服者」。保甲的冊籍只書寫籍貫、丁口,不載財產狀況和戶籍類別。但裡甲制並未取消,只是漸趨有名無實而已。

    除了這三大民戶以及相應的戶籍管理制度外,還生活著另外一類人群,他們都統稱為「賤民」

    「賤民」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奴婢,其數量是相當大的。第二類是佃僕,也就是地主、富戶、官僚等家庭以契約合同雇的家庭僕人、僕戶。他們的身份比奴婢身份稍高一點,但人身關係也部分隸屬主人。也是「賤民」。第三類是社會上未被承認的一般平民,包括樂戶、丐戶、惰民、(音dn蛋)戶、世僕、伴當等等。第四類是雇工人。這四類人同屬「賤民」等級,無社會地位,人身受到歧視。但這四類「賤民」的等級又不完全相同。奴婢地社會地位最低。他們是賤民的最低等第。他們不能與「良民」通婚,他們的子女也為「賤民」;佃僕和主人也存在著人身隸屬關係,他們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連穿戴都不能與「良民」一致。要穿有「賤民」標誌的衣服、鞋子。他們和奴婢有所不同:佃僕為主人服役是按條文規定的。而奴婢是無條件的,佃僕的人身只是部分隸屬主人。佃僕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等。樂戶、丐戶、惰民、戶等雖無固定主人,但其法律地位基本上與佃僕相同。雇工人在契約規定的期間內和主人存在著人身隸屬關係,契約結束,和原主人的隸屬關係也結束。確切些說,雇工人應屬於良民與賤民之間地一個等級。

    明永樂皇帝奪取天下時,堅決擁護建文帝的官員。永樂帝登基後,除加害這些政敵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她們想脫離卑賤處境,但因身陷樂籍,政府不准,而且地方上的紳衿惡霸也以她們為蹂躪對象,也不容她們跳出火坑。此後,凡有犯官子女皆充入賤籍,遂成定制。

    後世之人所知地「秦淮八艷」都是這種出身,只是這個時候大明這座大廈已經到了傾覆之際,身入賤籍的人雖然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脫離,但地位依然不如良民,賤籍出身的女子縱使日後從良嫁人,在家中也不能獲得很高地地位,而從良之後她們也未必能有好日子可過,大多從良的賤籍女子都不會有一個幸福的結局,尤其是在明末這個在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地影響下,矯枉過正,性解放運動來地太快太猛烈,雖造就了明末中華五千年來「妓文化」地繁榮昌盛,這靡靡之音出現的太不時候,卻一舉斷送了大明地江山。

    這世上只要都男人,有女人,娼妓就不可能消除,人的生理**雖然是最基本的,但恰恰是最需要的,所以娼妓的存在只能控制,卻不能消除,操持這種皮肉生意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哪怕是再又名,再有影響力,他都是被人指點嘲笑的對象,而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封建等級是何等森嚴,朱影龍自問有天大的本事也改變不了,只能隨時間的改變而逐漸變化,但是雖然等級不可消除,但朱影龍還是可以改變一些現狀的,他可以將所有人都按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士農工商賤,只要他們一出生,他就可以給了他們同樣的身份,至於他們能達到什麼階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好,還是出賣**的下賤妓女,這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要施行的就是國民身份證制度。

    這個制度下,不管你是大官還是妓女,都將獲得大明帝國國民的身份,也就是國籍,在取得自己身份的同時,任何人都是平等,沒有什麼特殊,每一個大明人都有擁有一個特殊的編號,這個編號是一個享有的,從出身的那一刻起這個編號就固定了,這是每一個大明人所擁有的唯一編號,不可更改!

    然後就是戶口登記制度,同時也將是一次巨大的人口普查,先前由於國內戰事頻發,百姓為避戰禍四處逃散,人口普查是在耕地普查的同時順帶進行的,從數字上看只能是個約數,所以這一次朝廷推行新的戶籍制度,登記戶口,將會統計到個人,也就將來的丁稅的徵收以及戶籍管理帶來巨大的幫助。

    新的戶籍制度還會大大的增強國家對流動人口的控制,而且人手一證,將會取代以前的路引,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便可天涯海角遊遍天下暢通無阻,這對喜歡在外到處跑經商的商人來說可是個巨大的福音,有了這個,天下都可去的,這財源自然是滾滾而來了。

    人口普查司成立,黃道周任人口普查司的司使,抽調了一部分從全國各地送進京培訓的官吏,這批官吏可都是持證上崗的朝廷正是公務員,今後朝廷除了科舉之外,將會吸納大批年輕的讀書人參加官吏培訓,合格的,將會發放證書,朝廷將會分配他們到各級官府任職,雖然他們只能從一個小吏做起,但對於一些讀書人來說,絕對十二不錯的選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科舉這條路太難了,不是什麼人都能功成名就了,況且即使做了小吏,只要功名在,日後還是可以參加科舉的,起碼現在還謀了個差使,生活無憂,而且朝廷選吏,地方主官是無權辭退的,因此也不需要看主官臉色行事,做那種阿諛奉承的違心事。

    在坐的重臣都知道皇帝想從根底上改變整個大明朝,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壯舉,一旦完成了,將會是一個新的大明朝,不亞於太祖開元建皇的功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