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官路金領

小說博覽 第七十三章 生產什麼樣的產品 文 / 高月

    安裝調試設備的事情楊恆交給梅勝軍全權負責,生產出錄像機的事情基本上解決了,然後是生產怎樣的錄像機?再其次就是如何把它賣出去?最後是盈利問題,這些步驟每一步都關係到公司的生死存亡,作為公司創始人和總經理,楊恆要為這些事情殫精竭慮,好在他有一些得力的幹將,李博文有豐富的財務經驗,又有一絲不苟地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楊恆信得過他;蔣小麗精明能幹,辦事效率高,而且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有她在,公司後勤和辦公室的事情基本上不用操心。

    再其次就是小童、譚厲、梅勝軍了,這三個人的職位又高了一級,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就是部長級別,小童全權負責營銷,譚厲負責技術、品質、產品開發和生產管理,梅勝軍則負責製造和設備,正是有這幾員大將在,楊恆的公司才不用從螺絲刀工廠開始,而是高——,直接從製造公司起步。

    設備運來了,現在楊恆關心的重點已經轉變為生產怎樣的錄像機,這關係到公司定位和市場定位的問題,臨時辦公室的一間屋子裡,楊恆、譚厲和小童、李博文和蔣小麗正在進行最後的方案敲定,在他們面前擺著三台樣機,這是譚厲設計並裝配出的樣機,現在就要在三台樣機中選出一台。

    在產業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製造出一台電器並不難了,其實就是買來各種零件進行裝配,錄像機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許多螺絲刀工廠甚至個人也能做得出來,就像裝配一台收音機一樣,製造電器雖不難,但想生產出一台好的電器卻又不是那麼簡單,這就像路邊野店裡也能拼裝出汽車,但卻不能和奔馳相提並論一樣,這就是產品的設計、材料、技術和製造工藝之別。

    眼前的三台樣機都很漂亮,輕薄小巧,譚厲除了外殼是借用日本錄像機現成的外殼外,裡面的構造都是他買來各種零件手工焊接而成,其中一台是錄像機,而另外兩台就是楊恆所說的只有放沒有錄功能的單放機了,他們已經試驗過,放的錄像帶都非常流暢,而現在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從這三台樣機中選一台主打產品。

    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效果,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很難達到目標,但至少性價比要好,在三台樣機的旁邊還有三張密密麻麻的材料成本計算單,材料成本不貴,其中一台放像機材料成本合計375元,而另一台放像機材料成本440元,而錄像機要貴一點,要近六百塊錢,這個成本要比廣東貨高,但譚厲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磁頭也是日本進口,這是他的觀點,要麼不做,要做就做高檔產品。

    不用說,楊恆看中了375元那台,成本低,利潤空間大,而且性能也不錯,他取過那張375元的成本清單仔細地看了看,關鍵的磁頭也是進口,不過不是日本原裝,而是日本thk公司在馬來西亞生產,所以略為便宜,另外一些電子零件因為容量低也稍微便宜,一些輔助材料,如內部結構中的金屬架子用的是鍍鋅板而不是鋁板,這樣,整台機器就重了兩斤,但成本卻下降了近二十元。

    「李科,你替我算了一下總成本,按月產量一千五百台計算。」楊恆讓李博文給他估算了一下總成本。

    李博文立刻取過計算器核算起來,材料成本是375元,如果加上人工、機器及廠房折舊、電費、運費、輔助低值易耗品、以及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如果按每月產量一千五百台算,這樣每台放像機的總成本至少要500元出頭。

    「楊總,大概要500元出頭。」

    李博本把估算的結果遞給了楊恆,楊恆又再加上每台200元的利潤,還有稅、二級經銷商利潤、商場利潤,那麼一台放像機的售價大概可以定在1000元左右,比廣東產的錄像機要便宜五百元,可這是放像機,當然要便宜一點,如果是錄像機的話,售價就是1300元左右了,他這種雜牌的錄像機比廣東貨也只便宜200元,可人家是是40%~50%的利潤,這其中關鍵就是他們的產量太低了,單台成本就變得很高。

    但楊恆心裡卻很明白,現在錄像機的普及率還不高,全國每年也只在三百萬台左右,進口、廣東貨和國產名牌各佔三分天下,他的最高產量是每年三萬台,而全國生產錄像機的廠家很多,像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雜牌怎麼可能拿到全國1%的銷量,除非是加上出口,所以楊恆沒有好高騖遠選擇年產20萬台那種生產線,否則成本就把他壓垮了,當然,他也沒這麼多錢。

    「你們怎麼看?」楊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給小童和譚厲說了一下。

    「楊總,我建議錄像機和放像機一起生產,而且錄像機要佔多。」說話的是小童,他也不再叫楊恆的小名了,而是和公司員工一樣稱呼楊恆,他知道再叫楊恆『二子』,並不是提高自己,而是壓低了楊恆。

    「根據我的經驗,現在錄像帶的租賃店只在廣東那一帶偏多,像徐楚市只有三家,而大部分人家都還是喜歡錄電視節目,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放像機這種概念,就算他們不用錄的功能,恐怕心裡也難接受,另外我們的產品有點單一,我建議同時生產隨身聽,這在年青人中很有市場。」

    小童有豐富的銷售經驗,他很清楚顧客的心理,錄像機、錄像館、錄像帶,『錄像』這三個字已經深入人心了,如果錄像機沒有了『錄』,那很多人都會無法接受,相反,日本和歐美倒能接受,關鍵是人家8毫米攝像機已經普及了。

    譚厲也舉手道:「我同意小童的意見,我們的生產線完全可以同時生產隨身聽,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生產線程序,這個梅勝軍就很在行。」

    在某種程度上,楊恆確實是外行,論營銷,他沒有小童的經驗,論技術他更是一竅不通,論財務,他也只懂皮毛,不像李博文那樣專業精通,但他是老闆,他不需要精通什麼專業,他的工作就是尋找最優秀的下屬,再最大限揮他們的才能。

    「錄像機優先我可以接受,但同時生產隨身聽,我們要再和梅勝軍一起具體商量一下,這涉及到資金、人員調度、材料和生產線安排,如果可行,我們可以生產。」

    這時,譚厲忽然想起一件事,便對楊恆道:「我在跑材料市場的時候聽說我們徐楚市也有一家生產錄像機的廠,叫做飛馬電器廠,生產飛馬牌錄像機,不過產量好像不大。」

    『飛馬牌錄像機』,楊恆愣了一下,飛馬牌他是知道的,林靜宜媽媽家用的收音機就是飛馬牌,他以前在舊豐縣武術隊的時候也用過飛馬牌錄音機,不料他們竟也生產錄像機。

    旁邊一直不吭聲的蔣小麗接口笑道:「飛馬電器廠就是原來的電子三廠,86年改名,徐楚市生產家用電器的國營廠就只有三廠和五廠,五廠生產淮海牌收音機和錄音機,三廠也是一樣,生產飛馬牌收音機和錄音機,和淮海牌一起被稱為徐楚雙花,88年市裡決定上大家電項目,五廠生產彩電,三廠生產冰箱,五廠因彩電項目失敗而破產,三廠也是一樣,不過他們的苗廠長很精明,始終不肯上冰箱,一直拖了兩年,最後拗不過電子局,90年改上了錄像機項目,不過聽說情況也不好,還是靠收錄機過日子。」

    「你說的這個情況很重要,不過現在還不是當務之急。」

    楊恆擺了擺手笑道:「我們先說火燒眉睫的事情,既然我們已經決定生產什麼樣的產品,那下一步就是要把產品賣出去,小童,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小童是昨天中午才回徐楚,他還沒有時間去調查,不過蔣小麗找來的人中,就有電子五廠的銷售科副科長和另一名老業務員,他們談了一夜,小童的心中已經多少有點譜了。

    見楊恆問到了銷售,小童便清了清嗓子道:「我昨天和老蕭商量過,我們計劃先做徐楚市場,利用原來電子五廠的銷售渠道,直接找商場,可以去掉二級經銷商的利潤,讓利於商家,按照剛才的價格,我有把握八成以上的徐楚市大商場都會將我們的產品上架,我打算今天下午就和老蕭去認認路。」

    楊恆點點頭,讚許道:「你的想法很不錯,首先要打開徐楚市場,讓我們生存下去,其實我接收電子五廠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利用五廠原來的資源,蕭挺確實很有經驗,人也很活絡,我打算讓他做銷售副科長,另外銷售上還要再招幾名業務員,這件事你和蔣科商量。」

    說到這裡,今天的事情就差不多了,楊恆看了看眾人道:「大家還有什麼事情要補充?」

    譚厲又舉手道:「還有質檢局那一關也要過,我打算下午把樣機先送去。」

    質檢局檢驗新產品一般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如果生產出產品後再送去檢驗,時間上他們拖不起,所以先送樣機,譚厲的樣機做得很精緻,完全合格,可以先送去,不過楊恆卻不想讓譚厲一人去跑此事,他非常不善和人打交道,說不定把質檢局的人得罪了都不知道,楊恆便笑道:「下午我會找一個人和你一起去,有他在,質檢局三天便可出結果。」

    楊恆說的當然就是李易安了,這時,他忽然想起了張九炎,這次他也算幫了忙,於情於理,自己都應該給他回應一聲,說不定還能從他那裡拿到什麼項目。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