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兵鋒無形

第二卷長城內外 第六十章 遍地開花(上) 文 / 沈清平

    時也,勢也,運籌時勢,方足以成事也!

    抗日義勇軍冀東特別勤務旅攻克承德、灤平、平泉,進軍凌源(建昌)、赤峰的消息,化作電波颶風般席捲華北大地。

    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保安隊率先發動起義,明碼通電全國擁護國民政府。

    並立即揮師北上,接替兵力不足的特勤旅,駐守已光復城鎮。

    冀東保安隊此次起義,與「歷史上」的通州起義有所不同。

    由於之前不少保安隊成員「脫逃」,並且加入冀東特別勤務旅,引起鬼子漢奸的疑心。

    雖說仍以所剩的近萬人,編為三個總隊。

    但已被集中到通州、香河、薊縣三地,以便監視使用。

    只是此次起義醞釀已久,且由黨組織積極活動周密安排,發動時機又選擇在特勤旅乘勝進軍時刻。

    可以說是準備充分,決心堅定,信心十足,方向明確。

    風子的木馬行動隊完成關外任務之後,便已秘密轉道至此。

    配合二團、黨組織,對日偽各處重要駐防地點,進行木馬設置。

    起義信號不是清脆槍聲,而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所以,殷汝耕沒能苟延殘喘,各處負責監視的鬼子、鐵桿漢奸,也沒能造成太大障礙。

    起義部隊也並非電文中宣稱的那樣,全部揮師北上接收已光復的熱河城鎮。

    而是一分為三,各有側重。

    大部編為抗日義勇軍熱河駐防師,下轄三個團,共五千餘人。

    以張慶余為師長,張硯田為副師長,沈維干為參謀長,黎巨峰任黨代表。

    趁鬼子駐密雲的第十四師團尚未發動之機,迅速分散取道特勤旅控制的長城各口北上。

    一部加強補充只有一個營的二團,真正形成個齊裝滿員的主力團。

    團長黃大疤,政委王自悟,副團長孟慶生,參謀長林道功。

    駐防區域暫為薊縣北部山區,即時任務是進佔馬蘭峪。

    剩下的千餘人,加上風子的木馬行動隊、平谷狼窩溝民兵連、發動起來的青壯群眾,編為一個人數龐大的後勤團。

    動用一切運輸工具,憑借構建已久的運輸路線、囤積地點,將用得上的大量物資收集、轉移、藏匿。

    同時大力動廣大員群眾,廣泛宣傳防範日偽報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對於願意及早撤離的,組織安排去向。

    搖擺不定的盡力耐心說服,實在不願意或反感牴觸的,則發給《逃生要則》。

    若是連《逃生要則》都不願接受,那也只能任他們聽天由命,看小鬼子心情發落了。

    特勤旅此時看起來是捷報頻傳,實際已是遍地開花,處處與日偽交火。

    不論是作為主戰場的赤峰、建昌,還是外界以為的後方興隆、熱南山區,乃至與鬼子第十四師團對峙的古北口。

    熾烈的槍炮聲中,隨時都可能有一個,甚至是許多特勤旅戰士、民兵、群眾犧牲。

    沒有什麼穩固防線,更沒有什麼安穩的後方。

    一個不慎,或是一處戰場失利,都可能再次造成崩潰危機。

    只能說是熬過最最危急的臨界點,最終勝負還在鏖戰中懸而未決。

    沒有能力做到後世網絡時代患病的無腦嘴炮人士叫囂的那樣:哼呀,死一個平民,都是你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還是可以有的。

    李子光同志揉揉熬紅的雙眼,毅然決然地拿出貼身藏著的不吉利電文,丟進爐子作灰燼。

    集結在古北口,預計用於運載老弱婦孺南撤的各類運輸車輛,已被緊急調往各處。

    他覺得,這是吳大旅長有信心把控局勢的信號,當然不必再留著嚴重刺激神經的電文。

    退一萬步說,就算失利了,也不可能造成特勤旅全員覆滅的危急程度嘍!

    「五號電台開機,明電聯絡二十九軍!」

    燒掉報喪似的電文,老李筒子如釋重負地噓一口氣,底氣十足地下令。

    《致二十九軍官兵呼籲信》,由吳大旅長親筆草擬,老李筒子及旅黨委把關。

    別看長達三百餘字,除去必要的寒暄、恭維、鼓動,中心內容其實並不多。

    除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中華危難兒女恨,傲骨寒梅遍地開」,引起猜度、困惑。

    也就是呼籲二十九軍盡快著手組織兵力,盡快接防冀東保安隊撤出後的平津地區各個城鎮、要點,並盡快加強防務以免陷入被動挨打局面。

    這三「盡快」,二十九軍是絕對能做到。

    但願不願意做到是一回事,敢不敢做到又是一回事。

    即便做到之後,沒個樣兒的國民政府會不會逼迫不許如此,則又是另一回事!

    等著他們即時回電,那簡直比盼望著無腦嘴炮族動腦筋、說人話、干人事還要無厘頭。

    精明的老李筒子,當然不是無厘頭類。

    看著電文發出,立即走出電訊室,集合所有「閒雜人員」,拿上輕武器趕去支援戰鬥。

    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小鬼子,哪怕遇上師團指揮中樞遭受嚴重損失,戰鬥力依舊極其強悍,甚至有超常發揮跡象。

    抄小路突破特勤旅守備部隊連排抗擊,衝入霧靈山中心區域的日偽越來越多。

    能夠層層破關而至,這些鬼子、二鬼子當然不只是運氣好,非同一般的戰鬥力才是關鍵。

    旅部直屬隊正式成立後,另外編成的旅警衛營又僅三百餘人。

    幸好預先修築的防禦工事堅固,兵力部署得當,火力配備有效。

    隨同各處老弱婦孺,撤到這兒來的千餘民兵,又奮不顧身地協同作戰。

    而高炮團一營,也不時利用機關炮,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要不然,恐怕霧靈山山巔都被攻下,特勤旅中樞神經般的電台,也早該停止運作了。

    雖然醫生、工宣隊、勤雜人員合一塊,只六十餘人,也只配備些手槍、獵槍之類。

    但他們的加入,使得傷亡過半的作戰部隊,登時力量倍增。

    在腹黑這類人手下,即便是「非作戰人員」,也必須依照訓練大綱熟悉武器運用。

    呆在霧靈山巔的人員,更是多了一項內容。

    那就在是不值班的時候,隨同防衛部隊山間巡邏,鍛煉體魄、熟悉地形、積累軍事經驗。

    戰爭勝負,如同依靠爆發力、拼耐力的掰腕子輸贏,往往一個噴嚏都能改變結果。

    正處於仰攻不利態勢,憑借必勝信心苦苦支撐的日偽,察覺對手增加了生力軍。

    不由得一陣頹喪,一鬆勁、洩氣,也就開始萌生退卻念頭。

    等他們從射擊死角鑽出來,高炮一營的機關炮,立即逮住機會,一通狠揍。

    潰退自然也就成了潮流,在猛烈的追擊火力中越逃越狠。

    直到與其後續部隊會合,又成對峙局面,繼續對萬餘老弱群眾的生命構成巨大威脅。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