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兵鋒無形

第一卷冀東狼吼 第六十四章 戰略煙霧(五) 文 / 沈清平

    二營康永貴,三營黃樂之,各自帶著一路,也都是一個方向——承德。

    不過,不至於無腦嘴炮人士那般,蠢豬似的不知迂迴、拐彎,直奔承德而去。

    還深怕鬼子不知道,最好一路架起嘴炮高喊:承德、承德,偶們來也,咚咚啊鏘鏘……

    跟其他兩個營,還有那些以獨立連形式,各自開展「工作」的小股精幹一樣。

    行蹤詭異,忽東忽西,跟各路日偽捉迷藏、兜圈圈。

    不過,他們是真的打劫,跟一營與四營那樣小打小鬧撈好處,旨在吸引、殲滅日偽不同。

    在地下組織的配合下,在各鄉村群眾的幫助下,尋隙朝那些日偽控制的礦場、據點下手。

    每敲掉一處位於深山中的礦場、據點,俘獲的日偽、繳獲的戰利品,全都由地下組織、村民拿上武器,運到五龍山(靈霧山)等處去。

    現在他們不滿足於山間小打小鬧,真朝承德來了!

    去年(1935),孫永勤部在遵化茅山被鬼子聯合國民政府「清剿」,民眾軍還是有小部突圍回到灤河沿岸山區的。

    二營臨時營長康永貴,就是帶了些剩餘的弟兄突圍,並聯繫上楊二部。

    另外,張福義、李連貴、年煥興等孫永勤餘部,也聯繫上了。

    小股突圍回到興起地的各股民眾軍,遇到特別勤務旅跟鬼子漢奸大打出手的當口,自然不甘心歇著。

    只是組織上緊急加強的力量,還有楊二部派出人員協助,成功穩住各股民眾軍立即爆發的情緒。

    而是按兵不動,甚至銷聲匿跡,算是給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偽大派定心丸。

    鬼子漢奸都以為,民眾軍這些「抗匪」,肯定也跑到興隆南部深山老林。

    跟楊二部一樣「同流合污」,跟「大日本帝國」、「滿洲國」作對去了。

    因而,除了必要的守備力量,灤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帶的日偽,甚至是那些漢奸武裝,大都被派到山裡頭去「清剿抗匪」。

    與上次孫永勤組織起民眾軍,京東特委派出二十多位黨員協助加強不同。

    這次集中了上百名富有地下工作經驗的組織人員,目的也不是輔助、指導。

    而是以絕對主導形式,一面加強各部組織紀律教育,一面秘密展開群眾發動工作。

    上千名原民眾軍,分作幾十處隱蔽學習、訓練,熟悉各自戰術手段、作戰任務。

    數百名有經驗的群眾,一邊以商業掩護四處採購、囤積糧食物資,一邊不動聲色地摸清日偽倉儲、囤積地點、守衛力量。

    就在古北口襲擾戰打響的十幾個小時前,三百餘名來自天津、北平的進步學生,也秘密抵達,並立即分派到各處。

    這些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熱血青年,到達興隆之後,立即人手一本油印的《抗戰工作組織條例》。

    現在還就著昏暗的油燈,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時不時就自己的觀點、想法,與先期拿到《條例》,並對照著開展工作的組織幹部討論、爭辯,甚至吵架。

    要是順子在場,說不定就認出幾個:嘿,這不是在平谷虎視眈眈,準備焚燒日貨的那些學生娃嗎?

    別小看這些學生娃,他們好衝動,還不懂什麼戰略、不善運用策略是真。

    正確引導好,爆發出來的創造力、幹勁,可不是無腦嘴炮人士、茅坑文化人堪望其項背!

    凌晨時分,秘密運動到位的二營、三營一千餘人,加上民眾軍一千餘人,做足攻擊準備。

    二營五連、六連,率先發起突襲,向市郊西北角的鬼子最大炮兵陣地發難。

    先以猛烈急促短突火力,將外圍守衛的鬼子步兵幹掉。

    然後以持續火力,攔截、打擊其餘方向日偽援軍。

    掩護七連、八連快速設置「桶桶炮」。

    這些天,不論是拔除鬼子據點,還是攻打礦場,都使用一種怪土炮。

    這種土炮,被冠以「桶桶炮」名號。

    其實就是厚實的木桶,裝了一大一小倆藥包,外加一些不洩密的小裝置,一用即棄。

    用的時候,就著地勢挖出一個大小、傾斜度適合的土坑,將「桶桶炮」安放、埋好。

    只要敵人進入「射程」,立即點火轟擊。

    失去守衛,又後援無望的鬼子炮兵,只能絕望地拿起輕武器,意圖負隅頑抗。

    幾十發桶桶炮大藥包過去,幾乎沒有活著的。

    這時,那些高薪聘請來的炮手們,在直屬隊三十多「五毒分子」的護衛下,從隱蔽處快速搶進鬼子炮陣地。

    熟練地操起步兵炮、山炮、野炮,開始為各處攻擊部隊,提供強而有力的炮火支援。

    三營在二營攻擊得手後,留下九連、十連配合民眾軍,對市區各處日偽要點攻擊。

    黃樂之帶上剩下的兩個連,開上搶得的幾台裝甲汽車,拉上幾門山炮直撲幾場。

    也不急於跟拱衛的日偽輕武器對陣,選好地形擺開山炮,或精確、或概略著向機場傾瀉炮彈。

    日偽雖然四散兵力進山清剿,卻也不至於省會城市兵力太過於空虛。

    只是「抗匪」太過狡猾、卑鄙,不肯陪著玩陣地攻防戰。

    每遇「皇軍」及「皇協軍」拚死防禦,立即一陣冰雹般的奇怪大炮過來。

    不論是暴露工事內的兵力,還是堅固掩體內的守軍,難有倖免者。

    迫不得已,效仿國民政府軍慣用手法,收縮兵力「轉進」到幾處堅固堡壘要點內。

    準備堅持到援軍趕來,或是天亮時飛機來助戰。

    畢竟日偽苦心經營已久,突然襲擊的良好效果漸漸消失。

    面對日偽固守的要點,搶得火炮、擁有桶桶炮的二千餘眾,也只能是圍著這些刺蝟團,時不時來一陣炮火急襲。

    免得鬼子漢奸定下神來組織反擊,影響作戰效果。

    趁此機會,地下組織發動起來的千餘民眾武裝,在幾十名地下工作者帶領下,由百多名學生協助,分頭清剿市區潰散殘敵。

    另有幾十個地下工作者,帶著百餘名學生與二千餘名普通民眾,手持各式雜亂武器,組織嚴密地跟進。

    或搶救傷員、抬走烈士遺體,或接收俘虜、處決漢奸,或搜繳武器物資、整理造冊,或收集文件資料、編號入檔。

    在各處日偽可能來援的路上,那些分散打劫的精幹,就地轉行紛紛做好攔截、襲敵準備,並組織清剿力量,搜捕零散逃敵。

    而那些分散在各鄉村、小鎮的地下工作者一樣沒閒著。

    他們由特別勤務旅先期派出的機槍組、擲彈筒組、步槍組配合。

    發動飽受日偽欺凌的村民,將日偽漢奸各處宅院、工場、倉庫攻下。

    將大量糧食物資、機械設備、金銀鈔票、金屬器具搶出,立即利用大牲口馱往各處早已安排好的深山營地。

    又組織起以地下工作者為領導,百多名學生為骨幹,吸納願意參加抗戰的群眾。

    利用繳獲的各式武器,擴大護衛力量。

    那些先期加強的各個組,得以放開手腳,帶上部分武裝群眾,趕著大車、大牲口,趕往承德及那些物資量過大、運輸能力不足的大城鎮。

    一夜之間,「抗匪」四處鬧騰,日偽八方告急。

    吳毅閒情逸趣地帶人在各處山谷閒逛,鬼子漢奸卻為判明「抗匪」到底想幹啥愁斷腸。

    尤其是承德這個作為熱河省首府的城市,古北口這樣的兵家重鎮,「抗匪」都敢說打就打,招呼都不打一聲。

    一時間,空中電波驟增。既有鬼子之間的急切責問、交流、溝通,也有國民政府方面納悶、緊張、惶恐的催問與推諉、抱怨、敷衍。

    當然也少不了**內部的通報、轉達,甚至是「友邦人士」的猜疑與分析。

    不管各方反應如何,只有吳毅這個「肇事者」自己清楚。

    重重戰略煙霧下,要幹什麼,該幹什麼!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