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時空之巨艦大炮時代

小說博覽 第349章 新馬關條約 文 / 七色郎

    山縣有朋死了,但是相對於日本島上肆虐的瘟疫來說,這算不得什麼,雖然山縣有朋是日本陸軍的元老,對日本政壇影響至深的人。

    寺內正毅也是出身陸軍,是山縣有朋的支持下當上首相的。因此日本的陸軍對寺內正毅內閣還是支持的,並沒有趁山縣有朋死亡的時機而出來搗亂。

    不過,七月十二日,當日本首相宣佈與中國政府進行停戰談判的消息的時候,還是有一些激進的武士和士兵,丟掉手中用來打老鼠的棍棒和噴射殺蟲水的噴槍,低層軍官的唆使之下,包圍了日本政府辦公大樓。

    駐守東京的近衛第一師團果斷地進行了鎮壓,這日本歷史上是沒有過的,當日就把反叛的武士的官兵鎮壓了下去。

    七月十三日,日本政府就公佈了以外相本野一郎為團長的代表團的名單,即日趕赴下關跟中國人進行停戰談判。

    下關,原名叫做馬關,昔日《馬關條約》簽訂的地方,今日再次成為中日兩國的焦點,不過這一次主客互逆,就連一向高傲的日本人也都知道,這一次,恐怕輪到中國人凌辱日本人了。

    不過對於日本代表團長本野一郎來說,他反而覺得是一場機遇,他看法不同於一般的人,他覺得中國人一向敦厚老實,以天朝自居,愛面子甚於實際上的利益,比不上日本人那麼務實。

    這些敦厚老實的中國人的思想還處於幾十年前,一向不善於進行務實主義下的談判,歷史證明,中國人就是打勝仗,也會像打輸了一樣割地賠款。

    本野一郎有信心,就算日本戰爭上失敗了,也可能談判桌上贏回來。

    他揚名天下的時機到了。

    本野一郎於七月十四日前往天皇和首相的秘密居住地拜見,然後再起程前往下關。

    不過,大正天皇並沒有跟他真正地見面,而是遠遠地跟他聊了幾句。

    沒有辦法,大正天皇被嚇壞了,自從山縣有朋被懷疑染上瘟疫之後,他已經變得草木皆兵,精神病也加重了。

    大正天隔著遠遠地勉勵了本野一郎幾句,就匆忙結束了會見。

    接著本野一郎又拜見了首相寺內正毅,寺內正毅出於公事不得不跟本野一郎面對面談了一下關於中日停戰協約的條款問題。

    寺內正毅說道:「本野君,現帝國正處於危急關頭,瘟疫遍佈整個帝國城鄉,帝國的精力必須全部投入到抵抗瘟疫的工作中去,實已不宜同中國人再戰鬥下去,所以,帝國主動要求進行停戰,此乃不得已而為之。」

    本野一郎說道:「首相大人,鄙人明白,帝國現應該韜光養晦,臥薪嘗膽,留待有用之身,為日後帝國重崛起積聚元氣。」

    寺內正毅見本野一郎這麼上道,心裡很安慰,不愧當初自己提拔他做了外相,連聲叫道:「約西,約西!本野君目光深遠,真不愧是帝國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不過!雖然是帝國主動要求停戰的,本野君,這並不表示帝國會做出多大的讓步,相信本野君和我一樣,並不想成為日本帝國的千古罪人。」寺內正毅又說道。

    本野一郎信誓旦旦地說道:「請首相大人放心,鄙人一定全力以赴,一定會維護帝國的利益,爭取體面地結束這場戰爭。」

    「體面地結束這場戰爭,為帝國的發展和以後報仇雪恨留一點元氣,本野君,說得對。」寺內正毅點頭讚許道

    都這個時候了,兩人還不忘互相吹捧了一下,本野一郎又問道:「不知對中國的停戰條約,首相大人有何要求?「

    寺內正毅皺著眉頭想了一下,說道:「中國人採用無比惡劣和卑鄙的手段,帝國本島上投放大量的跳蚤和老鼠,否則,帝國也不至於主動要求停戰,因此帝國並不算戰敗。「

    本野一郎連連點頭說哈依、哈依。

    寺內正毅又說道:「可是怎麼說都是帝國先提出來要求停戰的,而且國內的情況,也的確困難,為了快讓中國人停止向帝國的國土上投放跳蚤和老鼠,所以怎麼也要做一些讓步的!」

    這句話才是緊要的,本野一郎豎起耳朵,想聽寺內正毅說作一些什麼樣的讓步,只聽得寺內正毅寺說道:「讓步是一定要的,我認為除了割讓土地和賠款之外,其他什麼通商呀,開放口岸什麼的,都可以答應中國人。」

    只要不割讓土地和賠款,中國人就得不到什麼實際的利益,至於日本開放口岸和通商城市,這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是一個虛名,只會對於日本有益處,因為中國已經有幾年斷絕與日本的商業往來了,相對於中國人,日本加急需跟中國恢復商貿關係。

    本野一郎佩服得深深地做了一躬,身子似乎要貼地面上去了。

    得到了寺內正毅的指示,本野一郎連忙告辭,率領他的代表團向下關進發了。

    兩天之後,本野一郎來到下關的春帆樓,春帆樓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地方,下關戰役之中僥倖地保存了下來,不過已經物是人非,本野一郎一行來到這裡,未免感慨萬千。

    不過,中國代表團卻有像日本人那麼急,中國政府雖然同意同日本政府進行停戰的談判,但是代表團還沒有組建,連代表團的團長是誰都還沒有確定,別說代表團的人選了。

    論臉皮厚和恬不知恥,五億中國人也找不出一個能跟日本人比的,所以要找一個合適的談判團長,張山長覺得很難。

    本來團長是非外交部長王寵惠不屬的,可是張山長又擔心王寵惠太過君子,太過老實,怕到時被日本人恭唯幾句,說幾句中日一衣帶水,世代友好的屁話,就狠不下心去敲日本人的竹槓了。

    王寵惠和外交部的大多數人都是一些謙謙君子,看不得的就是趁火打劫。而張山長要求他們去做的恰恰就是趁火打劫的事,趁日本病要日本人的命。

    張山長叫王寵惠帶人集了一下日本歷來從中國掠奪的賬,然後列一個清單給張山長看一下。

    不過,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直到日本談判代表團到了下關之後,王寵惠才拿著一份長長的清單來找張山長。

    張山長看著這一分詳的長長的清單,歎道:「日本人欠我們的債,就是一百年也還不清呀,這麼長長的一串,叫我如何有心情看下去?」

    王寵惠道:「一項一項地看下去的確比較麻煩,大總統不必,根據我們的統計,《馬關條約》滿清政府賠日本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再加上遼東半島的「酬報」銀三千萬兩共兩億六千萬兩。

    再加上《辛丑條約》賠款,日俄戰爭中國的損失等等,我們計算出,日本人一共應該歸還我們中國大約四億兩白銀。」

    張山長說道:「這四億兩白銀是日本人應當歸還我們的,這一筆數無論停不停戰都少不了的,不過現日本人要停戰,我們要他們再賠四億兩白銀也不為過。」

    王寵惠說道:「那豈不是八億兩了?」

    張山長說道:「這有什麼奇怪的,就好像賭大小,我壓上了四億兩白銀押小,等開盅的時候發現果然是小,那是不是應該賠我八億兩呢?」

    王寵惠只好點頭說道:「道理應該是這樣。不過…」

    王寵惠是想勸告一下張大總統務實一點,這麼大的數目別說日本人賠不起來,就算賠得起,日本人也不會答應,八億兩白銀,日本人勒緊褲帶,起碼也要賠幾十年以上,以日本人的個性,他們寧願戰死也不會同意的。

    但是,王兆名的前車之鑒前,王寵惠不敢貿然開口,說了一句「不過」之後,接下來的話就不知道如何說下去了。

    張山長隨即話風一轉,說道:「不過,兩國的關係也不全像是押大小這樣的。「

    王寵惠也連忙說道:「是,是,兩國關係跟押大小始終有一些區別的。」

    王寵惠以為張大總統自己醒悟過來了,正想繼續說下去,點醒一下張大總統。

    不料張山長又說道:「押大小只是一瞬間完成的,可是日本人從甲午戰爭開始就欠我們的錢了,是不是應該算一點利息呢?」

    見王寵惠愣那裡,張山長問道:「王部長,欠了人家的銀子,收一點利息,你說應不應該?」

    王寵惠連忙答道:「應該,應該!」

    張山長一拍掌,說道:「就這麼辦,先歸還我們的四億兩,再賠上四億兩,再加上利息,就湊一個整數,就讓日本人賠我們十億兩白銀吧。」

    王寵惠期期艾艾地說道:「十億兩,是不是大多了,大總統?」

    張山長苦有所思,自言自語一回,然後點頭說道:「十億這個數字的確太大,挺嚇人的,我看不如這樣,折合成黃金吧,反正要這麼多白銀也沒有用,近白銀老是掉價,十億兩白銀,就算五千噸黃金算了,五千噸,這個數字不大。」

    王寵惠摸了一摸額頭上的汗珠子,說道:「五千噸,數字的確不大,還不夠裝半隻貨船呢?」

    張山長說道:「既然王部長也覺得可以,那麼就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你了,我想讓王部長擔任談判團的團長,跟日本人談判。」

    王寵惠又摸了一下額頭,說道:「不知道為什麼,我近一段時間總是覺得頭暈目眩的,我想我是不能夠擔任這個談判團的團長了。

    我覺得應該給年輕人一點機會,我推薦外交部的古少川做團長,這個年輕人有衝勁,有精力,跟日本人談判,就是需要這樣年富力強的年輕人跟他們磨。」

    張山長也覺得王寵惠太過仁義,不適合做這個代表團長,見王寵惠主動讓賢,也就不再勉強,於是說道:「好吧,就把這個任務交給這些年輕人去做吧,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王部長怎麼能夠自降身份,與一個海島小國的外相對陣呢,這有損國家的體面。」

    王寵惠一臉大汗,連忙說道:「那是,那是!」

    七月二十二日,以古少川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才來到下關,這時,日本代表團已經這裡等了一個星期了。

    這一個星期內,中國的飛機還不斷地向日本島扔跳蚤和老鼠,島內的疫情一天緊張過一天。

    首相和天皇幾乎是一天催促三次,希望本野一郎快點展開談判,重要的是要求中國空軍不要再投放跳蚤和老鼠。

    就前幾天,中國的一架飛機天皇和首相居住的地方扔下了一顆跳蚤炸彈,這可把天皇嚇壞了。

    現天皇一聽到飛機的聲音,就嚇得渾身發抖。

    本野一郎已經由剛剛來地的意氣風發,變得異常憔悴,兩個眼眶深陷,整個人瘦了十斤不止。

    最新章節txt,本站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