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終南啟示錄

第一卷 第一章 發現 文 / 唐斬帶刀

    第一章發現()

    正是六月末的下午,太行山西北一個山谷中晃動著一絲藍色,在靜靜綠意中更增了一份生氣。

    以一個二十歲年紀的學生來說,楊易顯得有些孤僻。大三年級正是學生生活最活躍的季節,男男女女們把握著尋找工作前最後的放鬆時間,或兩兩甜蜜,或聚眾出遊。而一放假,楊易就背上早準備好的大號牛仔包,謝絕了n個團體活動,坐車出了西安市郊,在靠近太行山的國道上下了車,直接向著山中走去。

    楊易的二十年生活過的平平淡淡。工人家庭的獨子,普普通通的成績,三流院校的中醫專業。長像大眾化,五官倒也端正,身型比較瘦削,高度有180公分,算是個亮點。仔細注意看看卻發現一點與其他人的不同,是眼神太淡漠了,萬事無謂的淡漠。楊易可以算是的愛好只有一個,就是看書。史書、神話、野志,到武俠玄幻之流均可,無它,打發時間罷了。此次暑假不想回家,又不願呆在嘈雜的城市裡。就準備了真空食品、便攜式過濾器、兩本雜記、帶指南針的軍刀、帳篷、吊床,進了太行山。

    太行山有好幾種叫法。它屬於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在西安左近的這列山又稱之為秦嶺,秦嶺西北部分就是古時所說的終南山,又稱為南山。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見到的山就是這座山脈。在古代隱居的隱士很多都居住在這裡,因為據說這裡是離天庭最近的地方。有史學家考證認為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就在這裡,而不是現在位於西藏的那個崑崙山脈。神話中崑崙山是西王母的居所,在那裡除了有很多神仙還居住著許多仙禽神獸,山中長滿了功能起死回生或延年益壽的仙藥。古人認為過了終南山就可以到達西王母所在的崑崙山成仙,因此又把走近路稱之為『終南捷徑』。

    楊易雖然也看玄幻仙俠類小說,但也只是看看,消磨時間罷了,並不真得相信神話傳說,他只信親眼所見。

    順著山谷中的溪流緩緩前進,一是保證了水源二是不會迷路。到了晚上根據地勢睡帳篷或是架吊床,五天後包中食物已少了三分之一,楊易準備再前行一天就返回。這幾天過得比較舒坦,前兩日還偶而有遊人和探險的背包客看到,隨著深入山中,少少的幾個人就如米粒掉入到了草叢裡,再也沒有出現過。

    隔天早上楊易照例去溪谷中打水,洗漱。正當他一邊刷牙一邊抬眼四處亂瞄時,總感覺有些怪異。再四處仔細看看,終發現是哪裡不太對勁。山谷裡溪水中和溪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一路行來都是如此,明顯是長年洪水從山中所帶來的。這裡有一塊三米見方的石頭上紋路很奇特,儘管受到水流沖刷而深淺不一,但那樣子明明就是字跡嘛,好似是雕刻上去的樣子,趕忙湊近過去細看。果然是字跡,可以辨認是繁體漢字,有些字已快被磨平。楊易想要通讀一下卻有發現一半以上的字不認識。想想自己繁體書又不是沒看過,雖有不認識的字但想根據上下文大致意思總猜得出來。研究了半天楊易承認失敗,一個是生僻字太多,單個字拎出來百分之七十都是似曾相識,再就是古文而非白話文,本身就理解困難。想想這很可能是哪位名人所作。以這方巨石的字跡磨損來看至少被流水沖刷有二十年,而一年中溪谷中水位能夠到達刻字處的日子不會到三十天,以此推斷這石頭至少在溪邊250年了。而這塊石頭明顯是一次特大洪水或是泥石流所帶至山谷中的,這樣也就不能確定刻字所在的年代。在古時侯能跑到終南山裡做隱士的除了少數煉丹煉汞的道士外,就是些為求虛名的文人了。

    楊易看書有做標注的習慣,筆是隨身帶著的。把石頭上的刻文描到帶來的書本上,數了數,大約有五千來字。帶著意外的發現,楊易提前踏上了歸程。

    回到寢室已經是四天以後了,校園裡安靜了許多,學生要麼回家要麼出去旅遊了。

    坐在電腦前奮戰了三小時,楊易終於把繁體字翻譯成了簡體字。

    這是一個叫謝桑的宋朝人的留言,記述了他的一些經歷。謝桑是宋太宗在位時的一個讀書人,數次考取功名不就,家中父母已逝,又未娶親,了無牽掛,遂避居終南山隱居。有一次在山中遇到一個老道士,交談後老道士稱自己是修道士,已經活了三百多年,數年後行將飛昇,老道士希望收謝桑為徒以傳承道統。謝桑隨道士在山中修行了五年,老道士金丹大成,丹破元嬰現,元嬰飛出頭頂,大如真人,直接飛昇。而老道士的肉身則化為飛灰,飄散於天地之間。親眼目睹了老師飛昇,確定了成仙得道得真實性,謝桑就全心投入到了修行中。

    修道士隨著境界日深,壽命最長可以達到五百歲。修道士的傳承都是由老師教會吸引天地元氣淬煉結丹的方法,而後需要長年得積累元氣直至結成金丹,此後溫養金丹數年,丹破嬰成既可飛昇。而一個修道士積累元氣的速度總是恆定的,只要有中人以上的資質,勤加修行,大都能在五百歲的大限以前飛昇。資質極高的修士凝練元氣得速度也不會快過普通資質修士五成,所以對修道士來說,追求道的執著才是最重要的,持之以恆勝過一切。

    謝桑修行百年以後,感到天地元氣愈來愈稀薄,吸收元氣的速度比剛開始修行時減少了有三分之二,就離開了終南山,出來行走於天下。

    無論南北,高山水底,踏遍華夏,沒有例外,整個空間裡天地元氣在急速減少。行走在世間,謝桑也遇見過別的修道士,對於巨大的變化,大家都是惶惶不安,不知所措。

    又是百年過去了,謝桑回到了終南山,心灰意冷。不說以此時的元氣稀薄不足以在五百年裡結成金丹,光只是他的肉身就在快速地衰敗,五十年裡將進入寂滅,已經活不過三百歲了。修道士的末日來臨了。

    留言的最後記載了引天地元氣入體的方法。很短,不過幾百字而已。

    楊易一向保持平淡的心境也忍不住緊張起來。這個世界上難道真的存在過修道士能活五百歲,還可以飛昇?小說裡的修真也是存在的?。

    楊易之所以傾向於這份留言是真實的,是因為發現留言的地點在終南山的深山裡,古代也只有那些修道士會如此深入不毛。在大石頭上刻如此深的五千個字對普通人來說是個大工程,更何況古代的鐵器硬度普遍不高,即使是石匠在這種花崗石上刻字也不容易。很難想像古代會有人費了這麼大工夫在荒無人煙的山裡搞一個惡作劇,而且很可能永遠也沒有人會看到這些留言。

    現代人的好處是信息發達。即使以楊易這樣老百姓的孩子也可以從小滿足自己看書的愛好。到了後來又有了互聯網這種東西,更是大大方便了楊易這種人。閱讀量大,涉及廣泛使楊易越來越不像是個二十歲的青年。人類的歷史在不斷重複,科學技術的進步無法改變世上無新事的現實。更多的瞭解了宇宙的廣闊,越發明白人類的渺小。通過考古看地球歷史,對人類的前景也不抱什麼希望。楊易正式成了一個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有野心的四沒有新人。由於認為一切都是無所謂,楊易一直以來得以心平氣和,不驚不咋,身在社會中心卻在局外。

    然而這一次楊易動容了,他即使是買彩票中了特等獎也不會變一下心跳的心加速跳動起來。在現有的對世界的認知中他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正如人類看待螞蟻是渺小的,楊易看待人類也是渺小的。縱使他也是這渺小種族的一個成員。認知到自己的渺小,而永遠沒有辦法改變是痛苦的,就好像一個人的靈魂漂移到了螞蟻身上,無論所處在的螞蟻是工蟻,兵蟻,還是雄蟻對他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他也不會因為在蟻群裡地位的提高而沾沾自喜,他的一切目的都將會是為了再度成為人而存在。這就是境界高度的差別。而楊易的痛苦還要甚於那個寄身在螞蟻身上的靈魂。同樣是對所在物種的低級而不滿,那個靈魂卻有目標,他可以確定至少有『人』這一物種高於他所存在的螞蟻物種。而在楊易的所知中卻沒有類似物種的存在,就連努力的方向也找不到。

    現在突然有了一種選擇,一個新的可能。只要石刻所言是真的,古代確實有人飛昇,那無論如何困難,概率如何小,楊易都為他無趣的人生找到了一個目標,一個可以去努力的方向,對楊易來說,這種目標存在的本身,就已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