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三十三章 老無所依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三十三章老無所依

    最近,王凡從報上看到了幾起獨守空巢的老人死在家中,過了多日,無人知曉的新聞,而且這新聞不是一則兩則。有的,發生在北京,有的,發生在上海,大城市裡照樣有這樣的事例。這些老人,有的生前是相當級別的官員,有的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平民百姓。老人生命的最後,是在無兒女、無親人、無任何人陪伴下,孤苦伶仃地離開這個他們曾經為之勤奮工作乃至嘔心瀝血地奉獻自己一生的世界。這,怎能不讓人感到震驚,怎能不讓人感到撕心裂肺般的沉痛!

    由於業主欠交7年的物業管理費,而物業公司也一直聯繫不上業主。廣東省中山市華豐花園小區的物業公司強行打開了業主家的房門。當員工破門而入後,卻吃驚地發現,廁所內有一堆白骨。

    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說,屋主是一名約60歲的香港男士,其最後一次交納物業管理費是在2002年6月份,距現在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在那之後不久,老人就可能已經死在了家中。

    小區內的一位保安告訴記者,發現屍體是在1月6日下午4時左右,「當時,物業公司發現老人已經連續七年沒有交物業管理費了,就破門而入瞭解情況,才發現了廁所裡的一堆白骨。」他說,發現屍骨後,他聽見鄰居議論,都是「心驚膽戰」,有人最後一次看見老人是在2002年,「當時只是看見他上樓,也沒有能說上話」。

    據該保安介紹,華豐小區是從1996年開始出售的,「當時,有許多香港、澳門人到這裡買房」。

    住在死者樓上的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在這棟樓已經住了將近十年了,但始終沒有見到過這個602房的老人,「似乎他從來不見人,只是從鄰居的口中得知老人性格不好,不願意和別人來往。」她繼續說,當知道老人死在了房子中七年沒有人知道時,第一感覺就是「恐怖」。

    老人如果已經死去七年,這其間難道沒有人聞到異味嗎?張女士解釋說,老人死去的地方是洗手間,窗口就對著外面的街道。就算當時氣味很大,但都通過窗口吹散了。另外,在該棟樓正對的馬路上,開著許多餐館,油煙氣味很濃,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些油煙味中是否夾雜著其他的異味。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名80多歲的老翁在家中死後3年才被發現,讓當地警方感到吃驚。

    據瑞典《每日新聞》報27日報道,這名老人於1928年出生,是3月24日在其所住公寓樓集體安裝寬帶網時被發現死在家中的。由於未鎖門,寬帶安裝工人在敲門沒有得到響應後進入老人住處時,驚訝地發現老人已死亡,隨即報了警。

    經過初步檢查,警方未發現老人被人殺害的跡象,也無法斷定老人的確切死亡時間。但從未拆封郵件的投遞時間、冰箱裡食品的保質期以及屍體的腐爛程度來看,警方認為老人死亡的時間可能在2007年年底或2008年年初,即老人已死亡3年多時間。

    報道說,這名老人一人獨居,不與他人來往。他的養老金是通過電子系統自動進入其銀行賬戶的,其房租也是通過銀行自動從其賬戶扣除的,當地有關部門及房東近3年來都未發現老人有什麼異常。

    警官約翰?溫洛夫對老人死在家中這麼長時間未被發現感到吃驚。他說,以往曾發生過老人死在家中半年才被發現的事情,但死在家中3年多才被發現,這還是第一次。

    家住江蘇省泰興市馬甸鎮永新村的林蘭珠現年89歲,生有兩兒三女。老人含辛茹苦將他們拉扯大,如今兒女們也已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的林蘭珠老人一度讓村民們很是羨慕。林蘭珠性格剛強,老伴兒去世後,她不想拖累兒女,一直一個人生活。然而歲月不饒人,兩年前,已經87歲高齡的林蘭珠生活漸漸不能自理,只得求助於兒女們。

    農村有句俗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一般不負責贍養老人。為此,贍養母親的任務就落在了林蘭珠的長子陳丙生和次子陳建國肩上。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兩兄弟卻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鬧上了法庭,後經多次調解協商,由長子陳丙生和次子陳建國按農曆隔月輪流贍養母親。

    協議雖然簽訂了,但長子陳丙生的心氣並不順,贍養母親對他來說情非所願。母親的養育恩情他記不得,但一些點滴過節他卻記恨至今。幾年前,陳丙生準備砌三間樓房,想要砍掉一棵祖傳的、有數十年樹齡的銀杏樹,林蘭珠怕壞了風水,堅持不同意。為此,陳丙生一直耿耿於懷。

    輪到陳丙生贍養母親時,陳丙生和妻子李華對母親漠不關心,動不動就惡語相加。林蘭珠飽一頓饑一頓,還要看兒子媳婦的臉色,稍不留神,就會遭到大聲呵斥。林蘭珠有苦難言,時常一個人躲在牆角啜泣,陳丙生和李華看到後,並不反省自己對母親的刻薄,反認為林蘭珠在家哭泣不吉利,對林蘭珠的嫌惡之心日甚一日。

    同村的大女兒陳新女知曉母親的遭遇後,在村裡控訴陳丙生的忤逆行徑。陳丙生對大姐懷恨在心的同時,又將這筆賬記到了母親的身上。

    2009年農曆七月初一,又到了「輪養」的日子,僅僅因為林蘭珠在家多吃了頓午飯,陳丙生竟奪過母親手中的飯碗,猛地摔碎在地,咆哮著趕林蘭珠出門。看著凶神惡煞般的兒子媳婦,林蘭珠淚流滿面,捲起鋪蓋卷前往小兒子家中。

    一個月後,當林蘭珠再次回到大兒子家時,陳丙生和妻子李華像對乞丐一樣,厲聲驅趕道:「不是讓你不要來嗎?還來幹什麼,快走,這裡沒有你睡的地方。」隨後「光」地一聲將大門關上。見兒子媳婦如此絕情,林蘭珠老人哭著跌坐在院門外。

    村婦女主任張潔得知情況後,連夜趕到陳丙生家中做思想工作。然而陳丙生和李華無動於衷,堅決不讓母親進門。張潔無奈,又叫來村支書和會計站長共同做工作。然而陳丙生彷彿一塊頑石,絲毫不為所動。看著年老體弱的林蘭珠老人,張潔流下了同情的眼淚,隨即安排老人到自己家中暫歇。

    說理不通,村支書又請鎮政府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到陳丙生家說法。哪知陳丙生聞訊來了個「鐵將軍」把門,兩人吃了閉門羹,無功而返。

    鎮派出所的尤警官聽說後找到陳丙生,嚴肅地告誡其不贍養老人屬於違法行為。陳丙生聽後一跳三丈高,叫囂著:「你們有本事就抓我,我還沒有吃過公家飯,想吃幾天公家飯!」

    林蘭珠清楚兒子的德行,不想拖累婦女主任張潔,悄悄離開了張家。張潔放心不下,到陳丙生家門外看望老人時,遭到了李華不堪入耳的辱罵。夜晚來臨,陳丙生夫婦大門緊鎖,林蘭珠只能以牆角的一堆花生籐做鋪蓋,蜷縮在兒子的屋簷下。看著屋內溫暖的燈光,寒風中瑟發抖的林蘭珠老人淚如雨下。

    見陳丙生夫婦如此狠心,善良的村民們紛紛指責二人的不孝行徑,並給林蘭珠老人送來食物,但都遭到李華惡毒的辱罵。漸漸地,鄰居們也不敢「多事」了。此後的幾天裡,林蘭珠無助地蜷縮在兒子家的屋簷下,路人看了無不搖頭歎息。

    第七天晚上,雷電交加,暴雨如注,林蘭珠度過了人生中最淒涼、最漫長的一個夜晚,冰涼刺骨的雨水不僅摧殘了她虛弱的身體,也澆熄了她僅存的一絲生存**。一牆之隔的陳丙生視若無睹,似乎並不知道生他、養他的白髮娘親正在暴雨中痛苦掙扎。

    次日凌晨,早起下田的村民發現林蘭珠倒臥在陳丙生家屋簷下,臉如白紙,氣息微弱,趕緊找來醫生診治。直到此時,陳丙生夫婦才在眾人的強烈指責下,勉強同意將母親安置在院內車棚內。

    然而,一切為時已晚,飽受屈辱、寒冷、飢餓的林蘭珠老人於當天上午離開了人世。老人雙目圓睜,嘴唇微張,似乎想要說些什麼,在場的村民們心酸不已。一些婦女當場哭出聲來。

    事後,義憤填膺的村民們將陳丙生夫婦的忤逆行徑告到了司法機關。夫婦倆被警方刑事拘留後,依然振振有詞地質問辦案人員:「不讓母親進門是我的家務事,怎麼就犯法了!」

    目前,我國大約有2340萬老人獨守空巢,在城市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這些老人的生活狀況如何?特別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可如人意?回答恐怕難以讓人滿意。孤獨寂寞,無聊失落,差不多是好多老人的日常功課。

    一位老人,漫漫長日,無人與自己說上一句話,每天裡,面對一株老樹獨訴衷腸,路人離他遠遠的,以為他有什麼精神問題。還有一位老人,無論冬夏,不管陰晴,垂頭抱膝坐在屋簷下,陪伴他的只有一條瘦弱哀愁的老狗,張嘴說話,已是一種奢侈。這,怎一個寂寞了得!

    孝順不能等待,孝順沒有任何借口。這些老人的子女,固然應對老人的孤單寂寞乃至無人知曉悲慘地離開人世,負有責任,感到疚愧。老人周圍的人,老人所在的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似乎也難以辭其咎。孝,是種人倫文化,是文明與進步的表現。孝,也不只是「常回家看看」,而是對老人物質的滿足與精神的慰藉;孝,也不單是對自己父母與長輩的孝順,而是愛及他人、孝道遍於天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比如西方就有個什麼勞子的感恩節,對於這個外來節日的起源及其涵蓋的內容,我們未必那麼清楚,也許只是覺得「洋」的新鮮,引進它又有助於社會安定人際和諧。在中國,歷來倡導的是子女對父母感恩,晚輩對長輩感恩——其間包括對生我養我的雙親,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長,對長者、領導及一切關愛過自己的人。

    按照傳統的孝文化,這些都屬孝道的內容。數千年來,先輩們不僅留下許多弘揚孝道的經典言論,樹立諸如「百孝」和「二十四孝」之類的學習榜樣,還搬出動物來說事,用動物的「孝行」來對世人進行規勸或反諷。

    孝道,有些動物朋友,當真是可做我們的楷模。烏鴉反哺,就是很生動的一例。烏鴉反哺之說最早見之於《說文》:「烏:孝鳥也」。在漢代已有烏鴉是孝烏的說法。所謂孝,是說當老烏鴉不能捕食時,小烏鴉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餵給老烏鴉,並表現出特有親暱,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晉代成公綏《烏賦序》也說:「夫烏之為瑞久矣。以其反哺識養,故為吉鳥」。

    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說,小烏鴉長大以後,老烏鴉不能飛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烏鴉會反過來找食物餵養它的母親。烏鴉反哺的故事經一代代的口授心傳,已為許多人知曉。在某種程度上,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反哺情結」至今仍是維繫社會及家庭走向和諧、溫馨和安寧的重要力量。

    在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鳥,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

    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唐代王中書《勸孝歌》說:「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腳,人為萬物靈,何反不如物?」前者典出晉朝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相傳,小羊對它媽媽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片孝心,媽媽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小羊為了報達母羊的養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著的。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著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便是「羔羊跪乳」。

    下跪乃舊中國最尊敬最莊重的禮節,連羔羊也懂得以此表達知恩感恩之情,難道自命為萬物之靈的人,反而不會孝順父母尊敬老人嗎?

    翻開「弟子規」的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由此看來,天底下最重要、最應該記住的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這是任何一個人一生都報答不盡的!

    同樣地,動物中能有孝心的,其實不僅僅是烏鴉和羔羊。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弗朗卡斯特森林中生活著一種孝道得難以置信的迷利鳥。米利鳥的「孩子們」十分關心年老的母鳥,常常集體為「母后」搭建獨特的「鳥床」。

    「孩子們」一列列排好隊,第一排「孩子」先將自己尾巴上的一個好似小花環的圓環套在大樹頂的丫杈上,然後用嘴銜住第二排「孩子」尾巴上的圓環。就這樣一排排「孩子」互相鉤著,直到最後一排「孩子」用嘴鉤住令一棵另一棵大樹頂上的丫杈為止。「孩子們」用身體搭建的鳥床建成了。讓「鳥後」們在舒適的鳥床上舒舒服服的睡個好覺。

    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生物學家發現,有一種叫「藍木堅」的慈鳥,品格更加高尚。它們不僅能對親生母親進行反哺,還能把同類的老鳥當作自己的「親人」去贍養。

    在魚類裡,有孝星也還有啃老族。山東微山湖的烏鱧,產仔後便雙目失明、覓食困難,孵化出的眾多小魚就一條一條主動游到母親嘴裡供母充飢,為了母親的存活而不惜獻出生命。小烏鱧固然比反哺的烏鴉更利於「孝道」,卻未免像《二十四孝》裡郭巨埋兒那樣殘忍。

    郭巨是漢朝農民,在饑荒年間為了不讓幼子與祖母爭食,便以「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為理由,打算把兒子殺死埋掉。如此「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是不足為訓的。

    還有,海洋深處的大馬哈魚,因小魚出生後不會覓食,母馬哈魚便守候在兒女身邊任憑撕咬,待小魚啃食母肉長大了,母魚卻只剩下一堆骷髏。於是有人讚揚道:母馬哈魚的行為,無聲地詮釋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小魚呢?

    如果小魚真可喻人子女的話,對於視父母為累贅進而虐待甚至遺棄老人的子女,就該訓誡或懲處;那種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乃至靠啃老自肥的子女,難道就該縱容嗎?

    當然,羔羊、烏鴉和魚類的智商都很低,它們的「孝道」不過是一種動物本能。先輩們拿著來不為編童話,而是做教材,教導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行孝事親的傳統美德,營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風尚,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

    道理其實很簡單: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家庭能否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須從孝敬父母做起;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因而,我們在過「洋節」的時候,更應該將土生土長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有些鳥,不獨愛自己的父母,還將這孝字擴展到自己的同類。美國生物學家希格勒,發現一隻犀鳥嘴裡銜著食物正在喂另一隻犀鳥,這時正是嚴冬,既不是哺育雛鳥、也不是求偶的季節,為什麼一隻犀鳥要喂另一隻犀鳥呢?他舉起望遠鏡觀察,才發現接受食物的是一隻老犀鳥,下嘴喙已齊根斷去,無法覓食。兩隻犀鳥或許並無血緣關係,但真誠相助,這不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嗎?

    大象也是尊老敬老蔚然成風。老年大象一旦有點什麼病痛,相識的,不相識,年長的,年幼的,都圍攏來,將生病的老年大象圍在中央,像是噓寒問暖,像是關愛慰問,其情切切,其意綿綿,讓咱人類好不羨慕!

    空巢老年人的生活冷暖,如果也能像動物朋友那樣得到鄰里,社區或是義工的幫助,增添他們生活的趣味,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希望,讓他們的老年生活也出現一縷燦爛的陽光。老人也就不會出現我們大家都不願看到的悲劇了。

    向動物朋友學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順自己的父母,也關愛別的老人,這樣,古人所說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就會成為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