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二十九章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克貝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漢斯丁頓對英國一個15歲女孩朱麗?諾爾芝進行了運用意念力的測驗,封在玻璃管內的細銅棒,她只要用手摸一下管口,就會使它彎至6度。將金屬鉤與電子測力儀的導線連接,當她把意念力集中在鉤上時,儀器的指針會激烈擺動。將兩根麥桿交叉成十字形,放在玻璃瓶中,從上面把瓶子蒙上,她用了5分鐘的意念力,使麥桿轉動60度。

    丹麥大學生、17歲的列娜-夫斯在哥本哈根大學的權威物理研究所奧爾斯丁接受了嚴格的esp測驗。她用手摸一下螺栓,螺栓就彎成了45度。把釘子裝進玻璃瓶中,她在外面摸瓶子,釘子也能彎曲10度。她拿著溫度計的背面,溫度指示會自動上升9度。她眼睛注視磁針或時針,那指針就會激烈擺動。從1975年6月到1978年,每隔兩個月她都要接受一次測驗,每一次都成功。這使研究所的美國學者理查德-馬達克博士十分吃驚。

    日本電視台曾播放過秋田市川尻小學5年級學生鐮田麻美的表演,她能像變魔術那樣使戴在自己頭上的帽子變軟,使放在桌上的髮夾和鐵絲全骨架棉布娃娃的手腳任意彎曲和伸直,她用意念力,能使大部分開啟的罐頭蓋自動張成40度。

    80年代,美蘇等大國費了數百萬美元研究企圖用純意念力從事間諜活動和戰爭的方法。美國國家宇航局在美國第一流智囊團斯坦福研究所投入800萬美元預算,藉以研究用esp事先查知航天器的故障。美國陸軍導彈研究開發司令部也拿出300萬美元,用以研究發現生命體的「奧拉」(一種生命能)所用的基利安攝影術。基利安攝影術是蘇聯的謝苗昂-基利安和瓦蓮金-基利安夫婦發明的,是利用高壓高頻電流代替光的一種攝影方法。

    如今,有關這些神奇特異功能的報道與日俱增,真偽莫辨。30年前,美國曾以心理學家(90%為大學教授)為對像進行調查,調查他們對esp的看法。當時認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數加起來僅佔調查人數的17%。然而,70年代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倫?瓦庫納博士對全美主要大學2400名教授的調查結果表明:肯定esp的占16。3%,認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認的僅佔10。9%,也就是說,美國大學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覺——esp實際存在的。

    在很多的著名人物當中,他們能夠取得成就,也有感覺的一份功勞。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為探求化學元素之間的規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長的時間,卻未取得突破。他把一切都想好了,就是排不出週期表來。為此他連續三天三夜坐在辦公桌旁苦苦思索,試圖將自己的成果製成週期表,可是沒有成功。大概是太勞累的緣故,他便倒在桌旁呼大睡,想不到睡夢中各種元素在表中都按它們應占的位置排好了。一覺醒來,門捷列夫立即將夢中得到的週期表寫在一張小紙上,後來發現這個週期表只有一處需要修正。有人風趣地說:「讓我們帶著要解決的問題去做夢吧!」

    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其實主要是發明了蒸汽機上的分離凝結器。青年時代的瓦特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修一台紐可門蒸汽機時,發現它有嚴重的缺點,汽筒外露,四周冷空氣使其溫度逐漸下降,蒸汽放進去,沒等汽筒熱透,就有相當一部分變成水了,使得大約3/4的蒸氣白白浪費。

    瓦特下決心要解決保持汽筒溫度、提高熱效率的問題。他整天研究著、思索著、探討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解決的答案卻影無蹤。在一個夏日的早晨,瓦特起床後,漫步在空氣清新、花香鳥語的大學校園裡,時而仰望廣闊的天空,時而平視熟悉的操場。

    突然,如同電光一閃,頭腦中一個清晰的思想出現了:在汽筒外邊加一個分離凝結器。這使得瓦特豁然開朗,立即回辦公室夜以繼日地實驗、研究,終於製成了分離凝結器,這才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蒸汽機。

    還有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發現浮力原理的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和加以引證的例子。當希臘王叫阿基米德想出一個辦法來檢驗金王冠是否為純金所製,有無可能摻假時,這位「古代世界的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近代型物理學家」為此頗費心計地考慮多日,仍毫無結果。

    一次,他在桶中洗澡時,發現他所排出的水在體積上與他的身體相等。霎時,一道思維的光芒在他腦際劃過:純金王冠比金銀合金王冠排出的水要輕,同樣重量的合金體積要比同樣重量的純金體積大,因而會排開更多的水。

    想到這裡,阿基米德不顧一切地光著身子衝到大街上,發狂地喊叫到:「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就這樣,在經過長時間潛心思索、研究之後,由於受到浴桶中水溢出來的啟發,阿基米德獲得了一種「直黨的頓悟」,並由此創立了表示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重量關係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的頓悟(直覺)思維,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典故。

    梅裡美是一名出色的特工。一次他接受了一項任務——潛入某使館獲取一份間諜名單。這是一個艱巨而棘手的任務,因為此名單放在一個密碼保險箱內,梅裡美只有想方設法獲知密碼,才能打開保險箱安全返回,否則任務完不成還將暴露自己。

    據情報透露,保險箱的密碼只有老奸巨猾的格力高裡知道,於是梅裡美在所在機構的安排下進入使館成為格力高裡的秘書,他憑著自己的才智逐步獲得了格力高裡的信任。可是,儘管這樣格力高裡始終沒提過保險箱密碼一事。梅裡美多次試探打聽也毫無結果,這時上級已經下達命令,限三天時間讓梅裡美交出間諜名單。梅裡美焦急萬分,到了最後一天的晚上他決定鋌而走險。

    梅裡美進入格力高裡的辦公室,試圖用自己掌握的解密碼技術打開保險箱,可是一陣忙碌之後他發現一切都是徒勞,一看表發現離警衛巡查的時間僅剩十分鐘了。怎麼辦?突然,他的目光盯在了牆上高掛著的一部舊式掛鐘,掛鐘的指針都分別指向一個數字,而且從來沒有走過。梅裡美猛然想起自己曾經問過格力高裡是否需要修鐘,格力高裡搖頭說自己年齡大了,記性不好,這樣設置掛鐘是為了紀念一個特殊時刻的。想到這,梅裡美熱血沸騰,他立即按照鐘面上的指針指定的數字在關鍵的幾分鐘內打開保險箱拿到了名單。

    5、高斯是被譽為「數學之王」的德國大數學家。在他年僅十歲時,數學老師布特納出了這樣一道題讓全班學生練習。

    1+2+3+4+5+……+97+98+99+100=?

    老師剛把題目解釋完,高斯就把書寫了答案的小石板送上了講台。老師看也沒看,認為全班最小的高斯準是交白卷或是瞎寫。過了很久,才有學生把小石板送上講台。布特納審閱學生答案時大吃一驚,因為小高斯的答案為5050,其他同學的答案都是錯的。

    布特納老師是一位很有經驗的數學老師,他認為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下課後,他買了一本當時最好的算術書送給了高斯,並對高斯說:「你已經超過了我,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教給你了。」這是一個大家都已熟知的故事,冷靜思考一下:年僅十歲,沒有學過數列求和知識的高斯,在教師解釋完題目以後就又快又準地算出答案,原因何在?小高斯除了具有紮實的數學基礎知識,還具有很強的直覺思維能力。

    相傳蘇格拉底與一群貴族打賭,他要讓一位從來就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小奴隸,當著眾人的面,說出從未學過的知識,在眾目睽睽之下,蘇格拉底通過一番對話,8歲小奴隸竟然說出畢達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蘇格拉底告訴人們,其實人類的智慧早已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關鍵是你如何讓它浮現出來。

    一位檢察官提審一名謀殺案的犯罪嫌疑人。調查訊問中,嫌疑人沒有提供任何可排除其嫌疑性的證據,他只是不停地重複一句話:「我沒有殺死她(被害人),我沒有這麼做。如果真是我做的,我會承認。不管你們是否相信,兇手絕不是我!」

    這番話,聽起來不足為信,誰會承認自己殺人呢?而承辦本案的檢察官卻注意到這名嫌疑人目光堅定而不散亂游移,面目緋紅而不濕熱冒汗,語調平和而不含混不清。雖然公安機關呈送的案件材料均表明該犯罪嫌疑人具有最大嫌疑,但檢察官始終覺得案件內有隱情,直覺上他總認為這名嫌疑人所說的是真話。

    這種直覺在其後的補查中上升為對事實的認定。果然,真正的兇手是被害人的丈夫,他為了獲得他妻子生前投保的巨額保險金而策劃了這起謀殺,他只是利用了嫌疑人與死者素有結怨這一眾人皆知的事實而順利地嫁禍於嫌疑人。實際上,這起案件是一樁典型的保險詐騙案。

    一名男子被警方確定為一起謀殺案的重大嫌疑人,一切可以收集到的表面證據均對該男子不利。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調查該案的警員看到這名男子不遺餘力地去救助一名受傷的兒童。在那一刻,這名警員立即形成了一種直覺,認為該男子是無辜的。因為他相信一個如此具有愛心的人是決不可能用極為殘忍的手法謀害他人的。在他的這個信念支持下,經過更為細緻入裡地深入調查,終於發現了該男子不在作案現場的證明從而使他得以排除嫌疑。

    一個小偷世家,兒子注意到父親逐漸變老了,於是要求他父親教他偷竊的技巧,使他能夠在父親退休後繼承家業。父親同意了,當天晚上他們就一起闖入一戶人家,父親打開一個大木箱,叫他的兒子進去那個木箱裡拿一些衣服出來,當兒子一進去裡面,父親就在外面鎖住木箱,然後製造出很大的聲響,使得該戶人家都被吵起來了,接著,父親就很快地逃之夭夭了。

    您先思考一下,被鎖在木箱裡的男孩如何才能逃出來?你會有什麼發現?所有的邏輯分析、推理此時都顯得蒼白、無能為力。

    被鎖在木箱裡的男孩是如何逃出來的呢?

    被鎖在木箱裡的男孩既生氣又害怕,同時思索著如何才能逃出去,然後他閃過一個念頭——他發出像貓咪一樣的叫聲。那戶人家叫女僕拿蠟燭來檢查這個木箱,當木箱的蓋子一被打開,這個男孩馬上跳了出來,吹熄了蠟燭,從驚慌的女僕旁邊擠出一條路,然後就跑出去了,那些人隨後追趕著他。

    男孩注意到路旁有一口井,於是扔了一個大石頭到井裡,然後躲藏在黑暗中。搜尋者聚集在這口井的周圍,試圖要看清小偷是否已經溺死。當男孩回到家的時候,對父親感到非常生氣,他想要告訴父親剛才發生的事,但父親卻說:「不用費心告訴我細節,你在這裡——就表示你已經學到了這門技術。」

    1986年,上海舉行過一次法制界文藝匯演,閉幕式異常隆重熱烈,它集中了匯演的優秀節目並將舉行頒獎儀式。作為新聞現場,當時各種報道、包括對優秀節目的報道都已陸續見報,再選題再報道也不會有太大的「油水」。

    然而,事情就是這樣奇怪,偏偏有一位記者在瀏覽節目單時,發現著名滬劇演員楊飛飛與「上海新岸藝術團」將同台演唱《金橋》,這一表層新覺讓記者忽然感到一種興奮:像楊飛飛這樣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演員,能與監獄人合作演出,其中肯定有背景故事,這裡一定有「新聞」。

    通過打聽,結果瞭解到:楊飛飛的兒子早先也是滬劇演員,後因犯罪入獄加入「新岸藝術團」,而這天正是母子倆難得的一次特殊條件下、特殊身份下的同台演出。於是,看完《金橋》後,記者懷著激動的心情據此一揮而就,《法制匯演出現感人一幕:楊飛飛隔鐵窗與兒子同台演出》的新聞報道一舉成為獨家新聞,並榮獲了當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1971年9月13日,**及其死黨乘「三叉戟」飛機倉惶出逃,當晚摔死在蒙古國溫都爾汗荒原上。事件發生後,中國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可是,事發不到兩周,法新社駐京記者卻在國慶前夕在北京舉行的羅馬尼亞工業展覽會的慶祝宴會上發現了蛛絲馬跡:中羅雙方領導人舉杯互致「祝酒辭」中,竟沒有「**」的名字。

    這一表層新覺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在由此進行的採訪中,記者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象鏈:其一,記者到中國外交部新聞司探問**身體情況,發言人閃爍其辭而言他;其二,北京街頭一處曾經可以看到由**作序的《毛主席語錄》不見了;其三,北京各大書店「九大」黨章(載入**為毛澤東接班人)脫銷,曾經處處可見的**撰寫的單行本《人民戰爭勝利萬歲》也買不到了。在此基礎上,記者作出了判斷:最初宴會上聽到的「遺漏」絕不是外交疏忽。於是立即發出報道:《紅色小冊子不見了:中國領導層可能發生重大變故》。

    范敬宜80年代在《遼寧日報》當記者時,下鄉到興城縣紅崖子公社老駙馬大隊採訪,聽隊長介紹:「過去村裡沒有一座鐘,如今家家買上了。」他和另一記者一家一戶看,果真都買了鐘。這一現象激活了范敬宜的潛意識。

    他想起了往日農村「白天看日影,晚上觀三星」的計時觀,想起了文革下放農村時遇到的尷尬事。一女社員見他和妻子戴著手錶,很不理解:「帶這玩意兒不如打雙鐲子戴戴」,為此,范敬宜還曾感歎到:「農村啊,你什麼時候才能改變這種沒有時間觀念的落後生活!」。

    而今,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農民買鐘的事,范敬宜頓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村、農民帶來的新變化。於是,他迅速寫成了《夜半鐘聲送「窮神」》。這篇以小見大的報道一經刊出即產生了積極反響,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名篇。

    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胡家麒在雲南邊陲瑞麗市採訪改革開放後小城的變化。在採訪了很多人和事之後,他卻總是不滿意,覺得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變化,表現方式也雷同。於是,胡家麒到街上閒逛散散心。

    在買西瓜時,他聽到的是河南話;理發攤上聽到的卻是上海腔;在賣工藝品的小店裡見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無意中一個靈感跳了出來:南腔北調,這不正是往日封閉的小城在今天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寫照嗎?於是,他用錄音機記錄下了這豐富多彩的音響,用7種聲調組成了現場報道《南腔北調瑞麗邊貿街》。這個報道獲得當年中國廣播獎現場報道一等獎。

    《鎮江日報》曾有一名記者到鎮江市人大常委會採訪,在閒聊的過程中,該記者與工作人員談起該市「城市客廳」大市口廣場的建設情況。此時,該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走了進來,隨口說起了一市民在拍攝廣場的建設過程。

    這名記者出於直覺,問清了這個拍攝者具體情況和聯繫方法,並進行跟蹤採訪。當廣場建成的時候,這名記者的報道《「城市客廳」在鏡頭中成長》,配上拍攝者4個多月來拍攝的140多幅照片,使該報道從眾多的報道中脫穎而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