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三百九十一章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文 / 悲痛麼名

    第三百九十一章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王凡聽得哈大笑,「胖子你還真能吹!要是胖也能有你說得那麼好,那豈不是世界上的人都不用減肥了?現在的那些減肥藥物和機構不是要關門大吉了?」

    「當然!胖有什麼不好的,我胖故我在,歷史上的名人,有許多都是胖子呢!我要是在古代,憑著我這樣的身材,不是地主就是將軍,要不直接就是皇帝。我這放在古代叫彪悍,若是女的就叫豐滿!」胖子很是得意地回答道。

    王凡被胖子的「豪言」弄得有些怔住了,好半響才反應過來,「胖子你真不要臉呢!」

    「嘿,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胖子朝著王凡挑了挑眉毛,「難道你不知道嗎,小島國之所以會投降,還是因為我們胖子的功勞呢!」

    「你們胖子的功勞?」王凡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關你們什麼事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投向小島國長崎的第二顆原子彈就叫做『胖子』,你說是不是和我們胖子有關係?」胖子嘿地笑道。

    「額,貌似有關係!胖子,這都被你扯得上,算你本事!」王凡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還不算什麼!歷史上我們胖子作出的貢獻可不小,這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已。」胖子貌似「謙虛」地擺擺手。

    歷史上皇帝是胖子的,還真有不少,能作為代表人物的,還真具有不同的特色。

    故宮的太和殿裡至今擺放著一把金碧輝煌的龍椅,作為皇權的象徵,無論是裝飾還是材質,這把承載過大清帝王數百年的古物所用都是最上乘的材料。正因為如此,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後,它依然堅固異常。其實歷史上哪一把龍椅不是如此,王朝的壽命一般都在百年以上,每個皇帝胖瘦高低各不同,僅僅堅實耐用是不夠的,最好海枯石爛它還不爛。然而,就算再周全的設計也有考慮不周的時候,譬如著名胖子桓玄,雖然他屁股下的龍椅是千錘百煉的正宗貨,奈何他的身體胖得不像話,居然在登基之日坐塌了龍椅,成為千古笑柄。

    桓玄是東晉著名的權臣桓溫之子,字敬道,名靈寶。公元三七三年,桓溫去世的時候,除了留給他一支數量不菲的軍隊、一個南郡公的爵位,還有一顆篡取東晉王朝的野心。桓玄當時年齡雖小,但是對自家祖上的崇拜無以復加,逢人便誇老爹桓溫如何如何英雄,爺爺桓彝如何如何忠烈。然後話題一轉,本著老子英雄兒好漢的邏輯,恬不知恥地誇自己也是一世英雄。英雄不能光有名,還得有事業。當年桓溫一心想推翻東晉而未成功,桓玄年紀輕輕,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所以他早早就想實現父親未完的遺志。

    造反是任何體制的社會都不可饒恕的罪名,但凡精明的造反者在起事之前都小心翼翼地保守自己的野心。但是桓玄偏偏是個低智商的造反者,滿大街地誇自己的老爹,不是明擺著要造反嗎。所以東晉政府對他格外戒備,一直沒給他官做。到二十三歲時,皇帝才像打發叫花子似的扔給他一個太子洗馬(沒有實權的素官)的烏紗帽。後來國家cpi上漲,叫花子的待遇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做了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這個時候的桓玄還是一表人才,形貌瑰奇,而且琴棋書畫文,樣樣拿手,唯一不相配的就是他的官位。有次他曾歎息道:「父為九州伯,子為五湖長。」年輕人血氣方剛,一氣之下,他索性棄官不做,回到封地做白吃國家俸祿的南郡公。

    幾年後,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起兵造反。桓玄趁機搗亂,鼓動荊州刺史殷仲堪一起入伙。當時東晉掌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害怕不已,只好委曲求全,滿足了王殷等人的一些要求。桓玄也不手軟,張口就要當江州刺史,司馬道子哪敢拒絕,完全予以滿足。天下還沒太平幾天,豫州刺史庾楷又反了,桓玄繼續發揮自己煽風點火的特長,和殷仲堪、南郡相楊佺期等再次扛起造反大旗,向中央宣戰。無力對抗的東晉朝廷只好以高官賞賜,暫時安撫了這次叛亂。桓玄成為此次政治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他不僅成了江州刺史,還被殷仲堪、楊佺期推為盟主,擁有了造反的本錢。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桓玄幹掉兩個合夥人,成為造反集團的唯一股東,實力更加雄厚。第二年,他就獲得了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個州的合法控制權。

    眼看他一天天壯大,權臣司馬元顯好容易壯起膽來決定用武力解決。沒想到帶兵的劉牢之臨陣倒戈,桓玄白揀了大便宜,一口氣打進京城建康,自命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和領豫州刺史。之後,他又把大將軍、相國的頭銜接連加到自己頭上,取代司馬元顯成為東晉的第一權臣。從前他是有賊心沒賊膽,現在他既有賊心也有賊膽,改朝換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元興二年(公元四○三年)十二月壬辰,桓玄從晉安帝手裡接過禪位詔書,正式稱帝,年號永始(此年號在當年西漢臨近滅亡時就被用過,虧他還是個文化人)。老天爺似乎要給他提個醒,就在即位大典上,當他拖著臃腫的身體在龍椅上坐下時,突然卡嚓一聲,龍椅散了架,連地板都被壓塌了,場面好不尷尬。幸虧大臣殷仲文腦子轉得快,連忙送上一個香噴噴的馬屁:「陛下聖德深厚,地不能載。」桓玄聽著那個舒服呀,面子就此保住。

    可惜,他和王莽一樣,雖有機遇,卻沒能力治理好國家。永始二年(公元四○四年)二月,未來的宋朝皇帝劉裕等人起兵討伐桓玄。五月,桓玄就在江陵附近被益州軍的一個猛人馮遷殺死,被廢掉的東晉得以重新復辟。

    還有就是北齊皇帝高延宗,擁有一副出格的怪異體型。《北齊書》稱「延宗容貌充壯,坐則仰,偃則伏,人笑之」;《資治通鑒》稱「延宗素肥,前如偃,後如伏,人常笑之」。意思是說,高延宗身體肥胖,坐著的時候像是躺著,躺著的時候像是趴著;或者說,從前面看像是仰面朝天,從後面看像是俯伏在地。因為比例失調,肚子太大,高延宗整個人就像是一個超級大肉梨,因此常常人們取笑;估計「腹大垂膝」(《新唐書》)的安祿山和「嚴寒不栗」(《清史稿》)的皇太極,也只能自歎不如。歷代皇帝中,高延宗是最胖的一個。

    高延宗雖然胖得離譜,但行動起來卻不笨拙,不含糊,加上他「氣力絕異」,所以關鍵時候能夠「馳騁行陣,勁捷若飛」。平陽一戰中,高延宗兩入敵營,先是「擒周開府宗挺」,繼而「再入周軍,莫不披靡」,其他軍隊均潰敗,而「延宗獨全軍」。晉陽一戰中,高延宗「親當周齊王於城北,奮大槊,往來督戰,所向無前」(《北齊書》)。作為一個胖得不能再胖的大胖子,高延宗的靈活指數和敏捷程度,讓人瞠目結舌。其實,這只是高延宗生命中的一個片段,他稱帝前後超乎尋常的人性反差,更讓人刮目相看,拍案喝彩。

    高延宗(?—577),東魏權臣高澄的第五子,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侄子。高澄死得早,高延宗從小被高洋收養。高洋是一個「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世未有」的獸性皇帝,高延宗跟著他好東西沒學到,頑皮倒是見長,十二歲時還往高洋的肚臍眼裡撒尿。對此,高洋非但不生氣,反而抱著他說,可惜我只長了一個肚臍眼,如果多長幾個,隨你折騰,可見高洋對高延宗的過度溺愛。高洋想封高延宗為王,便問丞相楊愔,楊愔擔心高延宗日後不安分,便說「願使安於德」(《北齊書》),提議封高延宗為安德王。

    當了安德王,高延宗非但不「安於德」,反而越來越卑劣,甚至讓人吃屎。擔任定州刺史時,高延宗在樓上大便,卻讓人在樓下張開嘴接著;他用蒸熟的豬食配上人屎給左右侍從吃,誰要是怕髒怕臭,面有難色,便對其施以鞭刑。高延宗的這些劣跡並非筆者杜撰,而是正史中明確記載的,「安德王延宗……為定州刺史,於樓上大便,使人在下張口承之。以蒸豬糝和人糞以飼左右,有難色者鞭之」(《北齊書》)。六叔孝昭帝高演聽說有這等事,便派使者專程前去打了高延宗一百杖,高延宗一邊挨打,一邊抱怨,因此多挨了三十杖。

    這一百三十杖,並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高延宗我行我素,從搞惡作劇發展到了殺人,「又以囚試刀,驗其利鈍」,拿獄中的囚犯試刀,以此來檢驗一下刀的鋒利程度。一時間,很多不該殺的囚犯死在了高延宗的刀下。高延宗「驕縱多不法」的行徑,影響極壞,就連擅長殘害宗室、沉湎美色、寵信小人、不思國事的九叔武成帝高湛都看不下去了,派人「撻之,殺其暱近九人」,從此以後,高延宗「深自改悔」(《北齊書》),完全變了個人。後主高緯即位後,大肆屠殺宗室,高延宗不得不韜光養晦,慢慢養出了一身肥膘。

    體型臃腫,招來了人們的譏笑,卻也躲過了高緯的猜忌。高緯「美容儀」(《北齊書》),與高延宗有天壤之別。在高緯看來,高延宗雖有幾分蠻力,有幾分智謀,但形象太齷齪,不可能成大事,更不可能威脅皇權。胖,是件壞事,不料反倒成了高延宗的護身符。此後,高延宗安享歲月,歷任司徒、太尉等職,越發心寬體胖。如果不是國家遭難,高延宗在平淡中養尊處優、壽終正寢,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但是,當北周鐵騎殺過來的時候,高延宗的人生軌跡也隨之在風雨飄搖中跌宕起伏,在平庸中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北齊武平七年(576)十月,周武帝宇文邕親率大軍進攻北齊,先下晉州(今山西臨汾),兵鋒直指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面對強敵,高緯抱頭鼠竄至晉陽(今山西太原),並準備再次北逃。大臣們聯名勸高緯留下來,壓住陣腳,鼓舞士氣,挽回敗局。高緯一心逃命,便任命高延宗為相國、并州刺史,總攝山西將士,托付高延宗「并州阿兄自取,兒今去也」,意思是說,我要走了,山西就交給堂兄你了。高延宗力勸高緯「為社稷莫動」(《北齊書》),以免影響軍心,可高緯哪裡顧得上這些,連夜逃亡鄴城(今河南安陽北)。

    國家危難時刻,高緯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丟下了將士和百姓。這種典型的逃跑主義嚴重背離了人心,將士們紛紛懇求高延宗,「王若不作天子,諸人實不能出死力」,安德王如果不當皇帝,大家實在不能賣命。這些年來,高延宗戰戰兢兢,沒想過也不敢想當皇帝,高緯雖然出逃,但畢竟還是皇帝,高延宗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國難當頭,將士們又對他實施軟要挾,眾望所歸的高延宗不得不挺身而出,於戊午(十二月十四日)即皇帝位,改元德昌。這樣一來,北齊末年一度高緯、高延宗兩位皇帝並存,而高延宗才是人們心目中的皇帝。

    既然成為皇帝,就應當與將士並肩作戰,一致抗敵。為此,高延宗除「傾覆府藏及後宮美女,以賜將士,籍沒內參千餘家」,犒賞三軍;「見士卒,皆親執手,陳辭自稱名,流涕嗚咽」(《北齊書》),感化將士;還「自帥眾拒齊王憲於城北」(《資治通鑒》),身先士卒。這「三把火」燒起來,迅速激活了軍民保家衛國的原動力,「眾皆爭為死,童兒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磚石以御周軍」,百姓聽說新皇帝務實低調,紛紛前來助戰,「不召而至者,前後相屬」,就連「肥大多力」的尚書令史沮山,此刻也「捉長刀步從,殺傷甚多」(《北齊書》)。

    負責守衛晉陽北門的高延宗和史沮山這兩個大胖子,一個持「奮大槊」,一個「捉長刀」,二人徒步沙場,密切協作,上演了一場空前絕後的皇帝與大臣「合肥」殺敵場景。此時奮勇殺敵的高延宗,與當年那個讓人吃屎、草菅人命的安德王,判若兩人。這種巨大的反差,讓筆者不禁想到了「刮目相看」這個成語。相比於三國呂蒙在孫權的教誨下,讀了幾天書,學了幾個字,高延宗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不用人勸,不用人教,骨子裡的愛國激情和報國熱忱得到了一次本能的凝聚和昇華,這種變化簡直就是脫胎換骨似的。

    北齊將士一看皇帝親自迎戰,士氣高昂,軍心大振,在東門一度被攻陷的情況下,竟反敗為勝,打出了一個讓宇文邕險些喪命的高潮。據《資治通鑒》記載,「庚申(十六日)……周主攻東門,際昏,遂入之,進焚佛寺。延宗、敬顯自門入,夾擊之。周師大亂,爭門,相填壓,塞路不得進。齊人從後斫刺,死者二千餘人。周主左右略盡,自拔無路。承御上士張壽牽馬首,賀拔伏恩以鞭拂其後,崎嶇得出。齊人奮擊,幾中之」。從高延宗誤認為「周主為亂兵所殺」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直到四更天,周軍才勉強逃出去。

    見周軍潰敗而逃,晉陽軍民既疲勞,又興奮,未加防範,便紛紛歡慶勝利,「入坊飲酒,盡醉臥」。宇文邕雖然兵敗,但經過「鳴角收兵,俄頃復振」,很快就恢復了戰鬥力;而此刻,晉陽守軍仍在醉臥,高延宗一時間根本無法重整隊伍抗敵。天剛放亮,宇文邕抓住「城內空虛」的絕佳時機,一舉攻陷晉陽,「辛酉(十七日),旦,還攻東門,克之」(《資治通鑒》)。高延宗率領幾個沒有醉倒的士卒奮力頑抗,終因寡不敵眾,戰至力竭,被周軍擒獲。從戊午,到辛酉,高延宗在位滿打滿算不過四天時間,掐頭去尾只有兩天時間。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高延宗受命於危難,奮起於將傾,雖無力回天,但完成了北齊最後一名戰士的使命。高延宗的壯舉一向為史家所同情和讚頌,同時代的顏之推稱讚高延宗「壯安德之一戰,邀文武之餘福,屍狼藉其如莽,血玄黃以成谷,天命縱不可再來,猶賢死廟而慟哭」(《觀我生賦》),說高延宗雖無力回天,但雖敗猶榮,比劉備那個殺子滅妻哭死在祖廟裡的兒子劉諶強多了。《北齊書》作者李百藥評價高延宗「以時艱主暗,匿跡韜光,及平陽之陣,奮其忠勇,蓋以臨難見危,義深家國」,對高延宗忠勇為國的精神大為讚賞。

    高延宗被俘後,宇文邕「自投下馬,執其手」,並「復衣帽,禮之」,以此表示敬佩這位胖皇帝。北齊承光元年(577)正月,高緯、高恆被周軍活捉。四月,宇文邕設宴招待北齊君臣,讓高緯跳舞助興。眾人皆麻木,獨高延宗見故主受此侮辱,「悲不自持,屢欲仰藥自裁」,後被婢女勸止。十月,宇文邕誣陷高緯、高延宗等北齊宗室謀反,眾人皆申辯,磕頭請求饒命,唯獨高延宗「泣而不言」,後「以椒塞口而死」(《北齊書》),北齊君臣全部遇難。寧可站著赴死,決不跪著求生,高延宗非常有骨氣地就義,再次讓人刮目相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