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三百七十六章 兄弟反目 文 / 悲痛麼名

    第三百七十六章兄弟反目

    王凡和佩盈面面相覷,不知道謝母究竟說些什麼。好一會兒,佩盈終究是忍不住了,開口問道:「媽,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呀,什麼家務事不家務事的,我和阿凡過的挺好的呀,也沒有什麼爭吵,你怎麼突然之間說起這個來了呢?」

    謝母被自己女兒這麼一問,頓時醒悟了過來,連忙笑著說道:「咳,我說的不是你們小兩口,而是說我剛才在村裡遇到的那一家人!」

    「那一家人?是誰呀?他們怎麼了?」佩盈疑惑地問道。

    「剛才我買完了菜,又和村裡的老太太她們聊了一會兒天,然後回來的路上,看見一大群人聚在了一起,走過去看時,卻看見幾個人在那裡大聲爭吵著,而且爭吵得很厲害,似乎一言不合就會打起來那樣。」謝母解釋著說道:「我就跟旁邊的村民問了一下,原來那幾個人都是親兄弟和妯娌,他們為了分家產而在鬧個不停呢!後來現場氣氛愈演愈烈,幾個人相互推搡,結果就像是一滴水掉進了油鍋裡,都打起來了。直到我離開那時,村長雖然過來了,但是他們還沒有停休呢!」

    「哦,原來說的是他們!」王凡恍然大悟,他剛才乍一聽還以為謝母不滿意自己呢,明明他和老婆就過得挺自在的,也沒有彆扭,原來說的不是自己。

    「老公,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給我們講講!」佩盈好奇地問道。

    王凡點了點頭,「媽剛才提到的那家人,我想應該是武鑫叔家的那幾個兒子和媳婦。武鑫叔有三個兒子,他老婆在很早以前因為窮怕了,就拋下兒子和丈夫跑到了外面去,一直都不見她回來過,應該是另外找家庭或者其他怎麼了。武鑫叔的大兒子王有德在市裡工作,生活條件還算不錯,娶了個市裡的媳婦,連戶口什麼的都一起遷到了市裡,很少會回來;二兒子王有才在鎮上也安了家,只是他自己性格比較軟弱,他老婆卻是個潑辣妹子;老ど一直和武鑫叔住在一起,談了一個對象,是隔壁村的,還沒有來得及嫁娶。

    前一段日子,武鑫叔去世了,三個兒子便湊在了一起打算要分家產。武鑫叔家裡一共有五間屋子,還有三畝田地,有頭大黃牛,家裡存款有多少外人就不是很知曉了。」

    「他們就是因為分不勻,才弄成今天這個模樣的嗎?」佩盈又問道。

    「嗯,」王凡點點頭,「要平分吧,又分不勻;誰要多吧,誰又不肯讓。這個說大兒子戶口不在農村,不應該分房子;那個說二兒子沒怎麼照顧老人,不能分多;還有說小兒子平時就佔了很大便宜,現在應該少要。總之,是誰也說不服誰。」

    自古以來,因為分家產的事情弄得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並不少,而且還十分常見。

    從前,一個有著非凡魄力而又勇於創新的人創辦了一家企業,這家企業不斷壯大,擴展到了全世界。他的兒子亞當長大之後成為了一位出色的青年,但是由於他的性格比較固執,有著自己的主見,因此經常會與父親產生一些摩擦。一次,父子二人大吵了一架之後,亞當攜妻子離開了父親去他鄉尋求新的生活。由於亞當幹活不辭勞苦,生活不久便安定了下來,他們還生育了幾個孩子,這其中包括兩個兒子:該隱和亞伯。

    該隱是長子,性情嚴肅,意志堅定。他的兄弟亞伯與他截然相反,亞伯天資聰穎,個性開朗,充滿陽光,加上他性情隨和大方,因此更加招人喜愛。該隱看到弟弟如此輕易就可以獲得人們的喜愛,不由地心懷嫉妒。那時,爺爺對家族的影響依然很大,在他眼裡,最看重的還是長孫該隱。機會終於來了,一天,爺爺叫來兄弟倆,讓他們幫自己處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務。

    該隱認為這是一個表現自己的好機會,因而他工作起來不遺餘力。唉,但是可憐的該隱,靠費苦力又有什麼用呢?亞伯再次證明了光靠苦幹是不夠的,他憑著自己的智慧,把爺爺交代的事做得錦上添花。

    更糟的是,爺爺把兩個孫子叫到面前,對他倆的表現一一作了評論。爺爺對該隱的表現很失望,他說該隱需要多學學弟弟。該隱對此大為苦惱,在爺爺面前,他如坐針氈。告別了爺爺,只剩下兄弟二人時,該隱大發雷霆:「這世界太不公平了!」亞伯對此巧妙地答道:「你完全錯了。你應該用心想想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老想著自己如何表現。」

    亞伯的話令該隱難以忍受,「見鬼去吧!」他大吼一聲,重重地朝弟弟臉上打去。這一擊是致命的,亞伯昏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該隱殺死了自己的親弟弟!法庭上該隱被判過失殺人罪,他躲過了監禁生活,卻要被迫離開這個國家到遙遠而荒涼的地方艱難度日,最後客死在他鄉。

    這是《聖經》中該隱、亞伯兄弟二人在萬能的上帝面前發生衝突的離奇故事,也是西方關於手足相殘最早的歷史記錄。這個故事後來出現了許多版本,並在美國作家斯坦貝克的小說《伊甸之東》,肥皂劇《達拉斯》,電影《獅子王》中都有體現。而在歷史與許多故事中,兄弟殘殺、相互火拚的悲劇屢見不鮮:《教父》中邁克槍殺兄弟弗裡多;羅馬神話中羅穆盧斯殺死了自己的孿生兄弟瑞摩斯;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克勞迪亞斯弒兄稱帝;歷史上,希薩爾?博基亞除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

    這樣的事一樁樁一件件,令人觸目驚心。這裡描繪了一幅同胞之間令人心寒的畫面,尤其是兄弟之間,受男人爭強好勝氣概的驅使,為了爭利、爭寵不顧一切。不過,兄弟聯手同樣也可以完美合作,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所說的,由於血緣關係,兄弟之間有充足的理由團結合作。與外人相比,他們有著更多的共同利益。

    但是,如果讓他們處於同一環境,必須共享某些資源來達到同樣的目的,矛盾就又會滋生。如果他們能認清自己與對方的不同,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事情就會好辦很多。因此兄妹或姐弟之間的關係要比兄弟之間的關係更容易處理,年齡差距比較大的兄弟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容易處理些。如果兄弟間有著不同的個性、風格和需要的話,那確實應該感謝基因的排列組合了。

    但如果是同性,年齡差距不大,又都想在同一領域出人頭地,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所謂的同一領域,對很多成長中的同胞兄弟來說,就是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要和睦相處,這種認同就必定有一方作出犧牲,其中一方服從於另一方。

    解決之道是適度分開,給每個人自己的天地,如此兄弟間才可維持互相尊敬的關係。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有些男孩子童年甚至是青少年時矛盾不斷,而成年之後卻可以成為好朋友,這一點連做父母的都感到驚訝。家族企業中出現這樣的兄弟該怎麼辦呢?這看起來就像一場賭博,令人難以預料。

    如果兄弟之間在不妨礙各自利益的情況下達成某種和解,那麼他們可以很成功地經營一家公司。許多家族公司都由兄弟聯手共同經營,他們有不同的責任和分工,不過通常情況下都會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

    因而,家族兄弟之間是走向戰爭還是擁抱和平,關鍵在於兄弟們性格、年齡差距以及所處環境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可否令他們團結起來而非衝突對立。在此,父母的作用非同小可,他們獎賞、懲罰以及評價孩子的行為,可能會無意中激化矛盾。

    而在我國,這樣的例子就更是拈手而來了。在利益面前,不僅僅是兄弟朋友,父子親人照樣沒話可說,相互殘殺的並不少。

    漢獻帝九歲登基,朝廷由董卓專權。董卓為人陰險,濫施殺戮,並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滿朝文武,對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擔心,朝廷出了這樣一個奸賊,不除掉他,朝廷難保。但董卓勢力強大,正面攻擊,還無人鬥得過他。董卓身旁有一義子,名叫呂布,驍勇異常,忠心保護董卓。

    王允觀察這「父子」二人,狼狽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皆是好色之徒。何不用「美人計」,讓他們互相殘殺,以除奸賊?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蟬。這個歌女,不但色藝俱佳,而且深明大義。王允向貂蟬提出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計劃。貂蟬為感激王允對自己的恩德,決心犧牲自己,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會上,王允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貂蟬許配給呂布。呂布見這一絕色美人,喜不自勝,十分感激王允。二人決定選擇吉日完婚。第二天,王允又請董卓到家裡來,酒席筵間,要貂蟬獻舞。董卓一見,饞涎欲滴。王允說:「太師如果喜歡,我就把這個歌女奉送給太師。」老賊假意推讓一番,高興地把貂蟬帶回府中去了。

    呂布知道之後大怒,當面斥責王允。王允編出一番巧言哄騙呂布。他說:「太師要看看自己的兒媳婦,我怎敢違命!太師說今天是良辰吉日,決定帶回府去與將軍成親。」呂布信以為真,等待董卓給他辦喜事。過了幾天沒有動靜,再一打聽,原來董卓已把貂蟬據為己有。呂布一時也沒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見身後的呂布,心生疑慮,馬上趕回府中。在後花園鳳儀亭內,呂布與貂蟬抱在一起,他頓時大怒,用戟朝呂布刺去。呂布用手一檔,沒能擊中。呂布怒氣沖沖離開太師府。原來,呂布與貂蟬私自約會,貂蟬按王允之計,挑撥他們的父子關係,大罵董卓奪了呂布所愛。

    王允見時機成熟,邀呂布到密室商議。王允大罵董賊強佔了女兒,奪去了將軍的妻子,實在可恨。呂布咬牙切齒,說:「不是看我們是父子關係,我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說:「將軍錯了,你姓呂,他姓董,算什麼父子?再說,他搶佔你的妻子,用戟刺殺你,哪裡還有什麼父子之情?」呂布說:「感謝司徒的提醒,不殺老賊誓不為人!」

    王允見呂布已下決心,他立即假傳聖旨,召董卓上朝受禪。董卓耀武揚威,進宮受禪。不料呂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賊咽喉。奸賊已除,朝廷內外,人人拍手稱快。

    還有的就是很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了。其實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四次,都是由於權勢的爭搶而造成的。

    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皇位繼承權之爭的總爆發。世民和建成、元吉同為高祖原配竇皇后所生,建成為長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

    在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為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

    而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並兼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

    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

    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採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召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後官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定計發動政變。6月4日(公歷626年7月2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

    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唐朝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

    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唐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後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

    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衝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

    韋後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斬殺。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後想效仿武則天,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

    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假意傳旨,羽林衛軍統領衛軍韋璿、韋播等出來應旨,哪知中計,結果被李隆基一干人都所斬殺,李隆基佔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又斬殺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唐睿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