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能在民間 文 / 悲痛麼名

    第三百七十一章大能在民間

    在中國,「游醫」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江湖郎中?賣狗皮膏藥的?走街串巷兜售「祖傳秘方」的?現在很多地方都經常有什麼無證游醫治死人或者治療失誤的消息或報道,讓人一聽到游醫這個稱呼就直搖頭。

    但如果仔細的想想,就可能發現,其實中醫的歷史就是游醫的歷史。從扁鵲、華佗到孫思邈、李時珍,幾乎所有的中醫名家都是游醫。正是因為民間遊走的無拘無束和接觸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以及對東西南北不同的植物和水土的瞭解,這些人成就了醫學史上泰斗的地位。

    令人惋惜的是,就是這些執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牛耳的中醫大家們卻不曾在他們那個年代,成就開辦大型醫院的壯舉。即使有象古代「太醫院」那樣的宮廷機構,但那些身懷絕技的人往往不屑於坐在養尊處優的皇宮內室過他們籠中金絲鳥般的生活。有時他們可能也會現身在顯貴的門廳,但往往也是一個匆匆的過客!

    原因是什麼呢?是扁鵲被蔡桓公的誤解?是華佗在曹操手中喪命?人們都無從知曉。可是只知道的是,中國古代的諸如「太醫院」這樣的宮廷醫院不曾出過什麼名震遐爾的名醫。倒是游醫奠定了中醫的基礎。直到西方的傳教士在中國興辦起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醫院,這種遊走四方的江湖郎中才停止了他們的神話。

    古代坐堂大夫都看不起那些到處行走的游醫,認為他們不是正道,這就如同現在那些大醫院裡的所謂磚家看不起那些土醫生或者老中醫一樣。而游醫雖然心裡很是羨慕坐堂大夫他們的富足無憂,但是也樂得自在。

    兩者之間誰的醫術更加的高明,那是沒有定准的。即使是有名的醫藥店,難道就沒有失手的時候?難道就沒有醫死過人麼?醫死人並不是游醫的專利,很多坐堂大夫同樣有過不能治癒的經歷,但是為何民眾聽得最多的,都是游醫們的錯誤呢?

    一來,游醫並不像坐堂大夫他們那樣的嚴格,數目也遠比正規大夫要多很多,有些人甚至只要略懂一些醫藥,就可以周圍行騙了,所以游醫的素質良莠不齊,出差錯的概率也就多了。二來,坐堂大夫因為有了自己的地盤,比起游醫更加要面子,而且更加有背景。一旦出了什麼醫療事故,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掩蓋起來。而游醫則大多是無背景的底層人士,自然無法遮掩,他們往往看見不對勁,就會一走了之,於是漸漸地,游醫的名頭就壞了。

    王凡並沒有看不起那些游醫,隨著時代的變遷,有部分游醫們也安定了下來。他們由於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能去醫院裡工作,只好是轉為土醫生或者鄉鎮赤腳醫生。王凡對於這類醫生這麼感興趣,那是因為他小時候的一場大病,是一個沒有牌證但是醫術高明的赤腳醫生把他給治好的。

    那時候王凡還很小,也不知道是吃錯了什麼東西,一下子拉起了肚子來。一開始王老頭並沒有在意,因為拉肚子是很小的一件事情,農村裡的小孩子往往貪吃了什麼,就會偶爾鬧鬧肚子,等餓他一頓,餵上一些清粥,保管沒有問題。

    但是,事情並不像王老頭想像的那樣,王凡竟然還是止不住地拉肚子,一天拉了四五次。這個時候王老頭才著急了,連忙抓了一些山藥煲給他喝。可是這樣依然沒有什麼作用,王凡的下面彷彿是開了閘的水龍頭一樣,洩個不停,一天竟然增至了十來次,而且都是稀稀的像水一樣,甚至是噴灑而出。有時候即使肚子來一點兒東西都沒有了,也拉不出什麼來,但是王凡還是趴著茅廁裡不肯出來。

    期間,王老頭背著王凡去了鄉鎮裡的衛生所,打了一支針,然後開了一些止瀉藥。吃了兩三天,仍然不見有效,而王凡整個人都拉得脫了形,面頰都凹了下去,看得王老頭都心疼死了。

    看著王凡這個樣子,被腹瀉變本加厲地折磨成了不成人樣,王老頭是心疼極了。他一直都是把王凡當做是自己親兒子那般地拉扯大的,現在弄成這個模樣,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無言的疼痛,他恨不得把王凡身上的病痛,全部轉移到自己身上去。

    正當王老頭手足無措的時候,恰好有熟知的村裡人上門查看,便介紹了一位在鄉鎮裡居住的赤腳醫生給王老頭認識。那時候王老頭也是抱著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心態,去到了那個土醫生家裡。

    沒想到那裡還真有不少人上門求醫的。王老頭趕緊讓那個赤腳大夫給王凡看一下,結果對方查看了一遍,又詢問了一下王凡的生活上的問題,就馬上給出了那麼一副方子,很簡單,那就是去摘一片黃瓜葉子,然後加半碗水,熬成湯,去渣喝水。若是嫌苦的話,可以在裡面放一點兒冰糖。

    王老頭將信將疑地記了下來,而要給對方診金的時候,卻被拒絕了,對方說是這些東西很平常,自己只不過說了下,不費功夫,所以堅決不收王老頭的錢。

    王老頭很是感動,然後回家後立即照做。沒過了多久,腹瀉止住了。而當天晚上,效果很明顯,王凡都沒有再拉過肚子。等到了第二天再喝了一遍,就再也沒有犯病了。

    治好了病後,王老頭很是感激那位醫生,連忙拿著一些土產,帶上王凡去感謝對方。雖說對方依然不肯要他的東西,但是王老頭把東西扔下就走了。而以後每逢節日,他都會上門拜訪那位醫生,以感激對方的救命之恩。

    王凡從小就被自家老頭子教育著,滴水之恩應湧泉相報,所以到現在為止,他都沒有一絲看不起那些老中醫的意思,相反他覺得,大能才是在民間呢!至於那些所謂的坐堂大夫,他只佩服一個人,那就是坐堂的老祖宗張仲景。

    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多以「堂」相稱,諸如什麼「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同時在藥店治病的醫生,也被尊稱為「坐堂醫生」。新中國成立不久,曾取消「坐堂醫生」。改革開放後,一度又恢復.不久又被禁止。現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表示,從如今起將全面恢復與規範「坐堂」行醫傳統,於是又有了「坐堂醫生」的稱呼。但是據說,最初醫生沒有這個稱謂,而是從張仲景開始,大家才開始這樣稱呼。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關於他的傳說,現在依然流傳著。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不少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

    「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紮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

    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從巫術迷信中解脫出來,早日康復,張仲景刻苦探索,創立了許多新的醫療方法。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症。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麼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並將它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製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這種方法和原理至今還被臨床採用,並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療。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歎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裡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鬆一壓。不到半個時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辨證施治」也叫「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專業術語。它是說,首先要運用各種診斷方法,辨別各種不同的症候,對病人的生理特點以及時令節氣、地區環境、生活習俗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後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法。

    中醫看病,都非常重視「辨證施治」。但在張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一套臨床方法。張仲景把自己積累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才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

    有一次,兩個病人同時來找張仲景看病,都說頭痛、發燒、咳嗽、鼻塞。經過詢問,原來二人都淋了一場大雨。張仲景給他們切了脈,確診為感冒,並給他們各開了劑量相同的麻黃湯,發汗解熱。

    第二天,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早就跑來找張仲景,說病人服了藥以後,出了一身大汗,但頭痛得比昨天更厲害了。張仲景聽後很納悶兒,以為自己診斷出了差錯,趕緊跑到另一個病人家裡去探望。病人說服了藥後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張仲景更覺得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病,服相同的藥,療效卻不一樣呢?他仔細回憶昨天診治時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給第一個病人切脈時,病人手腕上有汗,脈也較弱,而第二個病人手腕上卻無汗,他在診斷時忽略了這些差異。

    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藥,不就更加虛弱了嗎?這樣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於是他立即改變治療方法,給病人重新開方抓藥,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轉了。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同樣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應相同。他認為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能一成不變。

    張仲景系統地總結了「辨證施治」,他的醫術大大提高,技藝超群。張仲景行醫到過很多城市,接觸過許多政治家和文學家,這些人對張仲景都很敬重。建安年間一位有名的詩人,在朝廷作過侍中(一種官職),名叫王仲宣,與張仲景有較深的交往。張仲景與他接觸幾次後,就辨出他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病疾」(麻瘋病)的病原。

    張仲景對他說:「你身上有一種病,得早點醫治,要不然到40歲時會脫眉毛,脫眉至半年,將會有生命危險。我勸你還是先服幾劑五石湯。」當時王仲宣才二十幾歲。患有「病疾」在那時是非常危險的,也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張仲景不說出病名,只說出症狀。王仲宣聽懂了他的意思,但以為是嚇唬自己,便沒有聽張仲景的勸告。

    不久二人再次相見,張仲景問王仲宣:「你服過五石湯了嗎?」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說:「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氣色說:「不像,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為什麼你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而輕視自己的生命呢?我勸你還是趕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煩啦!」可王仲宣還是不信,未按張仲景說的做。果然20年後,王仲宣開始脫眉,脫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可惜這位極有才華的文學家,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古時的人以不忠不孝為最大恥辱,儘管張仲景很不情願,但也不願違背父命,落一個不孝之子的名聲。因此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舉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

    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