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放眼天下

第五卷 傲嘯華夏 第二百五十章 紫砂壺 文 / 天之屠

    第二百五十章紫砂壺

    天舒硬是被肖家夫婦留下來吃了頓午飯,或許是兒子,女兒常年不在身邊的緣故,夫妻兩人對天舒可謂是關懷備至,不斷的將菜夾進天舒的飯碗裡面去,如山一般的菜把天舒碗裡的米飯給掩蓋住了。

    天舒對於這種關懷也很享受,或許是心理年齡已經超過四十歲的緣故,天舒一向自立,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很少,但是看到肖家兩口子這個樣子,心中對父愛和母愛的渴望都被激發了出來。

    吃著碗裡香噴噴的菜,天舒的心變得很暖很暖,如同這六月的陽光一般,照在了心上,暖到了心田。

    天舒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已經是整天最為炎熱的時候,但是天舒武功練到這裡,已然是寒暑不侵,所以也沒什麼感覺。

    天舒住的別墅離這裡沒有幾里路,所以天舒其實是跑步過來的。

    華夏大學住宅區外面便是一段商業街,雖然和王府井不能比,但是卻也品種齊全。雖然天舒不是很喜歡陪著家中的幾個愛妻來逛街,但是閒著沒事卻也喜歡自己逛逛。

    天舒現在可以說是無事一身輕啊,難得的好時光,所以他也插著褲腰逛了起來。

    整條街的店面他幾乎是一個不漏的看,當然,女士內衣店他也只能呆在外面,偷偷瞧瞧,一些婦女看到天舒在外面看,都在一邊偷著笑,天舒估摸著這幾個婦女恐怕都是以為他是一個情竇初開,對異性充滿嚮往的小男生吧。所以或許心裡叫他流氓,但是明面上卻不說什麼。

    天舒自己本身便是一個服裝設計大師,小丫頭,林婉兒,劉楠幾人的衣服有很多都是他設計出來,之後讓一些法國頂級服裝製造廠製造的,幾乎每一件都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天舒本身有著超前的意識,但是他更注重平時生活的積累。

    雖然他對於高端的服裝設計成果幾乎是瞭如指掌,但是天舒自己也知道平凡之處往往更容易看到一些閃光點,三人行,必有我師,低端商品之中往往集中著最多的人力,而他們的一些智慧卻也是可以借鑒的。

    知道肖天鵬喜歡古董,天舒也逛了幾家古董店,但是這些古董店卻很少有幾種真品,雖然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在天舒眼裡,這些仿造的古董幾乎是錯漏百出。

    最後,天舒把目光注視到其中一把紫砂壺上。

    紫砂壺,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

    它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這一件被店家放置在角落裡的紫砂壺造型古拙,形狀為圓形,壺體偏大多提梁,而且是軟提,在紫砂壺的地步則是方方正正的刻著時鵬兩個楷書,很是工整。

    天舒的眼力不凡,在古玩之上的造詣頗深,自然可以看出這紫砂壺應該是真貨。

    時鵬是誰,除了一些資深的古玩行家,知道的人卻也不多,但是說道時鵬的兒子,那知道的人可絕對不少。

    他的兒子叫做時大彬,號稱宜興紫砂壺藝術的一代宗匠,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

    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於文人記述。明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

    時大彬繼供春之後,創製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製了許多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展了紫砂藝術。時大彬的早期作品,堅致樸雅。好仿供春大壺。自從他游蘇州婁東,交接陳眉公諸輩後,制壺風格為之一變。制壺由大轉小。據稱︰時大彬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肅,每遇不滿意的作品,即行毀棄。即打碎十之**也在所不惜,當時茶風盛行,對壺藝要求很高。

    他一生約八十餘歲,所製作品當數以千計,流傳其廣。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彿大彬萬一矣」。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視為稀世珍寶了。

    現在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時大彬是時鵬兒子的,這就是一個大烏龍了。其實時鵬雖然現在的光芒都被一些後期的制壺名家給掩蓋住了,但是在當時卻也頗有盛名,與螢翰、趙梁、元暢,為「四大家」,只是因為明朝時候樣式太少,而且年代較為久遠,紫砂壺本身易碎,所以流傳到現在的很少。

    就比如這把紫砂壺,在壺嘴邊卻已經有了一些磨損和缺口,在天舒看來是無傷大雅,真正的行家把玩古董是把玩出其中的底蘊和歷史,對於這歷史的痕跡都是不怎麼講究,但是在店家看來,這紫砂壺已經破損,不是那麼好賣的了,畢竟來這裡買紫砂壺的大多是附庸風雅的人物,求的便是美觀,好看,再加上他也無法辨認真偽,所以把這把紫砂壺放到了角落裡,久而久之,也就無人問津,明珠蒙塵了。

    天舒以前也見過幾把署名為時鵬的紫砂壺,但是一入眼,天舒便可以斷定那幾把紫砂壺是假的,因為那些署名大多都是用的篆書。

    在明代,紫砂壺的銘文和署名其實都是用的楷書,而用篆書則是在清朝的時候在開始流行。

    雖然心裡已經是選定這把紫砂壺,但是天舒卻是不動聲色,沒有表露出來。如果天舒真的喜形於色,恐怕還要被那老闆宰一頓,雖然天舒不缺錢,但是卻沒有給人痛宰的機會。

    天舒在旁邊又拿了一件仿得很假的唐三彩馬,連通剛才的那把紫砂壺一起放在懷裡,放在正在拿著一把蒲扇為自己扇著風的老闆面前。

    老闆的眼睛一把便看到了那一個唐三彩馬上,這也是因為這唐三彩色彩比較鮮艷,而且還比較大件,至少比起另外一個紫砂壺要大多了,而這把紫砂壺就好像是後媽生的,不單單上面全是灰塵,而且連個標籤都沒有,天舒估計這個老闆都未必記得這把紫砂壺了。

    一看到這唐三彩,老闆的眼中便露出一絲鄙夷,因為這件唐三彩實在是太假了,做工粗糙不堪,最大的亮點也就是色彩比較鮮艷一點罷了。一般古董行的老闆都是一些小行家,對於古玩都還有些小懂行,所以心中也是有點小驕傲,對於外行都是帶點俯視和鄙夷的目光。

    在他的眼裡,天舒就是一個外行,而且還是完全的狗屁不通,純屬是買文物附庸風雅的,純屬是玩票形式,和那些真正的古玩名家差的太遠。

    這樣的人是捨不得花錢的,而且這個年輕人衣服上連個牌子都沒有,他都不好意思宰了,所以揮揮手,對天舒說道:「你給300塊錢,這兩樣都拿走。」

    老闆的神情早就落入天舒的眼裡,他拿這一把唐三彩本身便是掩蓋老闆的眼光的,所以老闆的神情也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其實這三百塊錢基本上都是這唐三彩的價格,這一把已經破損的紫砂壺可以說是奉送而已,所以在天舒看來,自己已經被這個老闆宰了一把,這唐三彩的真實價值恐怕也就是一把多一點,做工太粗糙。

    但是看在這紫砂壺的情分上,天舒也不計較,非常愉悅的掏了錢。

    老闆也從櫃檯裡拿出兩個盒子,一大一小,小心翼翼的幫天舒包裝起來,雖然他對天舒這位附庸風雅的青年很不感冒,但是這是必要工作,良好的服務態度是任何產業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拿著一大一小兩個盒子出門,天舒的心情確實很愉悅,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價值,這是每一個人都鍾情的方式,說不好聽叫做佔便宜,叫好聽點便是撿漏,範圍也不局限於成功人士或者是底層人員,這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天舒也不例外,心中也是沾沾自喜的,儘管這撿漏的數額對於他來說也是九牛一毛,但是這還是增添了他一點成就感,儘管這種感覺他從來不缺。

    走到一個隱蔽的角落,天舒把手中的兩個大件直接放到虛擬空間裡,這兩樣東西拿在手上確實挺費事的,雖然重量不咋地,但是卻容易碎,所以要小心翼翼的,神經都要繃得緊緊的,直接放到虛擬空間那多好。

    天舒又繞了出來,想要看些別的,看看他是不是還有運氣來撿漏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