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爭雄 第四百二十七章 滅魏之後 文 / 謝王堂燕
第四百二十七章滅魏之後
朝廷是讓關羽回京輔佐幼主,改由徐庶鎮守荊州,並都督荊益二州軍事,朝廷給徐庶的這個權力,顯然比先前身為上大將軍的關羽要多。
荊州是關羽經營了十多年的「老巢」,這裡有忠於他的十餘萬軍隊和各級將領,如若被調往京城,名義上說得好聽,是什麼輔政大臣,但他在京城軍隊中的影響了卻遠不及荊州,這般調動,其實是一種明升暗降,間接的削了自己兵權。
很明顯,這又是諸葛亮和龐統那幫輔政大臣們想出來的「餿主意」。
「大將軍,此詔不能接啊,你一旦被調入長安,定然玩不過諸葛亮那等狡猾的文臣,到時候大權旁落,就該悔之晚矣。」
彭羕焦慮的勸說著關羽,眼下他的前程與志向與關羽休戚相關,如果關羽的權勢衰落了,那也就意味著自己苦心謀劃了這麼多年,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關羽當然不想受此詔命,但他卻也有自己的不得不應的難處。
荊州被襲,襄陽主力水軍覆滅,困於漢水北岸數月而不得渡,如此種種的挫敗,如今已是令他關羽的威名大大受損。而相反的則是方紹的滅魏奇功,使其的威名迅速的崛起,就連關羽也不得不承認,此刻的方紹,在軍中的影響了,實則已超越了自己。
這也就是說,通過方紹的崛起,朝廷那幫文人已經在軍中獲得了蓋過自己的發言權。
再則,經過荊州這一役,他的荊州軍團損失慘重,而荊州大部又為吳人所佔,荊州軍團的糧草供給已無法自己自主,大部分要依仗朝廷的調撥,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隨時可以用掐斷糧草供應來瓦解自己的軍隊。
種種不利的局面,其實已使關羽喪失了當初爭立新帝時的巨大影響力,也正是因此,朝廷那幫文臣,才敢趁機的用此手段,欲把他調離自己苦心經營的荊州。
「哼,那幫文臣們實在是會落井下石,看來這次我是不得不回京啊。」關羽語氣中竟是頭一次顯得有些無奈。
彭羕沒想到關羽會服軟,不禁大吃一驚,急道:「將軍,這分明是孔明他們想削將軍的兵權,將軍明知是計,豈能還甘心入網呢。」
關羽瞪了他一眼,鐵青著臉道:「你以為本將不知他們的把戲嗎,可是,他們打得可是陛下的旗號,你覺得本將現在還有抗旨的實力嗎?」
關羽一句就把彭羕給問傻了,諸葛亮和龐統是何許人也,不比他彭羕厲害嗎,難道會不知自己手手段會被識嗎,明知這般,還敢用此手段,原因無他,只是有必成的把握而已。
這個時候,彭羕也不言語了,只是低著頭一臉的暗淡,他現在明白,關羽確實是無可奈何。
關羽不得不從聖命,但他不會輕易的放棄對荊州的控制,在臨行之前,把自己的長子關平扶上了襄陽太守的位置,把兄弟張遼扶上了江陵太守的位置,並且令二人分任荊州軍左右副統帥之職。
關羽知道徐庶是孔明那一邊的人,如今就算徐庶任荊州鎮江,但以親信把守要害之地,又分其兵權,相信依舊可以保持自己對荊州的控制影響了。
由於關羽的調任,荊州方面並未實施對吳國的反攻,而是固守南郡南陽餘地,休養士卒,恢復因吳國入侵造成的破壞,同時抓緊時間復建水軍。
儘管襄陽的水軍戰艦盡數被毀,但由於徐庶的臨機決斷,將陸口和江陵近五百艘戰艦及時的退入了益州,為漢軍保住了寶貴的一批戰艦,方才不致於無片帆可下水,任由吳人縱橫長江。
吳國雖然撤軍,但仍留了近五萬兵馬,以及近七百艘戰艦駐守夏口、陸口、巴丘等失控制長江及其重要支流的戰略要地,確保此戰的成果。
當吳國十幾萬大軍,在呂蒙的率軍下,由江入淮,北上接應以徐州歸降的曹真之時,方紹的兵馬大多數已渡過黃河,以迅雷之勢攻佔魏國中原之地。
洛陽方面,洛陽城破,曹仁戰死,魏國在中原最後的兵力盡數覆滅,數路漢軍迅速的攻佔了司州、兗州、青州、豫州等中原之地。
吳人也不是吃素的,在主力軍隊趕往徐州之時,與魏國接壤之地的軍隊也奉命北進,與漢軍搶奪瓜分中原各州南部之地。
由於漢軍有騎兵之力,而在司豫兗三州方面,漢軍搶奪了大部分州郡,而青徐一帶水網密佈,再加上曹真的歸降,使得吳人在幾乎沒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就引兵北上,不但佔據了徐州,且利用水路快進的優勢,奪佔了與徐州接壤的魯郡、沛國、譙郡、汝南、泰山、琅邪國、城陽等諸多郡之偏南之地。
按照方紹事先的戰略,大軍揮師渡河南下,引軍東南之時,吳人撤荊州之圍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計劃先率軍攻滅曹真,奪取徐州,然後再考慮是否與吳人開戰。
然而,曹真的降吳卻出乎了方紹的意料,吳人輕易的在徐州占穩腳根,並以之為基向北向西擴張,使得方紹不得不放棄奪取徐州的戰略,傳令各軍止步於吳國邊境,不要與吳人發生武裝衝突。
不是方紹割怕吳人,而是漢軍的補給線已經拉得太長,而漢軍經過近半年的苦戰,已是疲憊不堪,這個時候若再以有舟師之利的吳人,在東南水網一帶開戰,顯然是不利於己的。
方紹明智的選擇了見好就收,各軍相繼停止南進,而不久之後,長安方面的詔命也發到前線,諸葛亮與方紹的意見是一致的,同樣都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與吳人開戰。
於是,在收到朝廷班師的詔命之後,方紹遂留魏延率軍五萬坐鎮青兗,以提防吳人的北進,令鄧艾、王濬、王平等率軍三萬,分鎮許都、陳留、鄴城等戰略要地。
與此同時,張飛的軍團攻佔洛陽之後,迅速的引軍東進,在汝南、譙郡等地與吳軍形成了對峙,在接到朝廷止戰的詔命兵,張飛遂也下令各軍停止進攻,自率大軍還屯於洛陽,並分派將領鎮守各戰略要地。
當開春之時,整個魏國基本已被漢吳兩國瓜分殆盡,魏國遂亡。
整個華夏的局勢是,吳國佔據了交揚徐三州全部,荊州、青州、豫州、兗州南部,漢國佔據了益雍涼並幽冀司七州全部,荊州、青州、豫州、兗州北部。除此之外,遼東尚盤踞著公孫氏的割據政權,北境之外尚有幾大異族政權,名義上都歸附於漢國的統治之下。
總體而言,滅魏之後,漢國的疆土與國力急劇增強,成了天下最強之國,但因久戰兵疲,新得諸州尚不及撫定,因此尚無力滅吳。至於吳國,雖然在這場戰爭中,以最少的損失,獲得了巨大的收穫,但因不習陸戰,國境雖向北推進許多,但卻不敢貿然再向漢國入侵。
在滅魏的這一年,漢吳兩國達成了某種默契,一種互不入侵的默契。
在經歷了半年之久的軍旅生涯之後,方紹終於回到了長安,他是帶著巨大的榮耀回到長安城的,滅魏的首功,使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在朝野上下,士民心中,方紹名望已是如日中天。
因滅魏之功,方紹爵位升為晉陽縣侯,食邑萬戶,同時,其他滅魏的諸將,亦***行賞。
由幼帝主持的***的慶功宴結束之後,方紹與龐統,盡聚於孔明府邸。
難管諸葛亮、方紹與龐統之間的分歧已經漸漸浮出水面,但作為荊襄士人的首領,當整個集團尚未分裂之時,這三位領袖還是又一次的坐在了一起。
龐統對方紹,自然是一番稱讚恭維,儘管方紹知道這有點言不由衷,但也只能裝出一副樣子來虛言應對。
一番客套話後,談論轉入了正題。
「如今曹操已被俘,曹氏宗族也盡數落二位,如何處置他們,二位可有何看法嗎?」諸葛亮問道。
「曹操廢漢自立,罪無可赦,按理誅其九族也不為過。不過嘛,這曹操在中原還算得人心,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如若將其處斬,恐怕會讓中原士民人心不安。怎麼處置他,還確實不是件容易事。」
龐統分析了一通,末了又道:「中正,早知如此,你當初乾脆在戰場上宰了他得了,也省得現在這般麻煩。」
方紹與曹操並無怨仇,所作所為,也不過是出於自身利益而已,其實對於曹操,方紹內心裡還有幾分敬佩,於他而言,也並不想殺曹操。
不過,龐統這般借題發揮,顯然是想削弱方紹擒獲曹操的巨大功勞,既然龐統這麼說了,卻又正合方紹的心意。
腦子一轉,方紹便有了一個有趣的想法,遂是笑道:「此事有何難,我自有處置曹操之策。」
「中正,你有什麼意見?」諸葛亮笑問道。
方紹咳了一咳,臉上露出一絲壞笑:「其實很簡單,曹操可以不殺,但也要對他予以懲治,依我之見,不若將曹操和曹氏一族,盡數發配前去,令他們為先帝守陵便是。」(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