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爭雄 第四百一十二章 隱患的種子 文 / 謝王堂燕
第四百一十二章隱患的種子
「大司馬,兵馬皆是集齊,若無什麼吩咐的話,我就上船出發了。」
上前說話的是關平,此時,這位曾經的關家小將軍,已經成長為成熟的將軍,他也已有妻室兒女,現下官任蕩寇將軍。這個官位是他的父親曾經擁有過的,顯然,他的父親為他爭取到這個官位,表達出對自己的這個長子寄有強烈的期望。
「定國,上大將軍真的打算把陸口大部分的兵馬調走嗎?」徐庶明知事實已定,但仍忍不住多問了一句。
關平面色凝重:「前線的那個於禁抵抗非常頑強,父親說了,若想擊敗此人,就必須向前線增兵,用絕對的兵力優勢衝垮他。」
徐庶歎道:「話雖如此,可是陸口如今被調得只餘下不到五千的兵馬,若是東吳來攻,卻當如何應對。」
關平不以為然道:「大司馬多慮了吧,我大漢國如此強盛,東吳焉敢來犯。再則,前不久新到柴桑上任的那個什麼吳國大都督陸遜,只不過是個軟弱的儒生而已,你看他給父親寫得信,那討好之詞用的,哎,連我都覺得肉麻,這樣的人,能成什麼氣候呢,吳帝又不是蠢貨,若是想侵我荊州,又焉會用此人。」
關平洋洋灑灑一番論詞,表示了對陸遜的輕視,以及吳國不敢對荊州用兵的自信,顯然,他的意思也正是關羽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關羽敢將陸口之兵幾乎調光的原因。
關平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徐庶也無話可說。以他右大司馬的身份,如果在長安的話,當然是極有發言權,但這裡是荊州,是上大將軍關羽的地盤,這裡是關羽說了算,特別是當先帝故去以後,更是如此。
『唉,若是先帝尚在的話,絕對不會令雲長這樣做。』
徐庶心下唏噓,卻只得勉強笑道:「既是如此,那定國你就盡快出發吧,莫要耽誤了行程。」
「那定國就此告辭了,大司馬多保重。」
關平拜別徐庶,上得巨大的鬥艦,揚帆出港,向著下游而去,經由夏口轉入漢口去往襄陽,再經別的水路趕往前線。
目送著大部分的將士離港之後,徐庶方才懷著悶悶不樂之心回往他的中軍大帳。
他前腳剛一入帳,後腳便有一個匆匆而來,興奮的叫道:「大司馬,東吳發兵了。」
徐庶心頭一震,回頭一看,卻見來人正是張遼。
自當初與方紹和關羽達成協議之後,張遼就投於漢國麾下,一直坐鎮陸口協助徐庶提防東吳。
這麼多年來,東吳並未曾向荊州動過兵,因此張遼也一直沒有立功的機會,不過,先帝劉備對這位曾經的故友仍然不薄,在其去世以前,已將張遼的官職升為鎮東將軍。以四鎮將軍的官職授與一個魏國歸臣,這已經是十分之厚愛了。
不過,這看似榮耀的官職,張遼卻一點都不在乎,這麼多年來,支撐著他熬下去的唯一力量,就是對東吳的復仇之心。
現在,機會終於被他等到了,所以他才會如此的興奮。
與張遼的興奮相比,徐庶卻顯得憂心忡忡,他將張遼帶來的情報忙是接過來細看,情報上言,數天之前,吳帝孫權下達了集結令,下詔十五萬吳軍於皖口集結,準備北上伐魏,以盟友的身份,用實際行動來響應漢國的伐魏行動。
這一封情報,表面看起來應該是對漢國有利的,因為吳國的旗號是伐魏。不過,以張遼的謀略,聽其方纔之言,就說明他看出這情報之中必有破綻。
徐庶先不發表意見,凝眉再度審視那情報,良久之後,忽然眼眸一亮。
這情報之中,果然有蹊蹺啊,關鍵之處,就在於吳國的集結地點。
理論而言,吳軍若要伐魏,大軍必經淝水轉往淮水,兵馬集結地就應設在濡須口,但事實上卻是,孫權設定的集結地卻在皖口,這也就意味著吳軍是要經皖水入淮,這其間要轉好幾道水系,無形中減慢了行軍的速度,破壞了兵貴神速之道,以孫權的軍事才能,這一點他不應該想不到啊。
徐庶的神色立變,他幾步走到高懸的地圖之前,舉目掃視著圖上的各點位置,片刻之後,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絲冷笑。
「皖口離柴桑只有不到一日的行程,吳帝此舉,看來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真實意圖是想侵我荊州啊。」
張遼亦露出笑容,顯然徐庶的看法與他不謀而合,遂道:「孫權那廝自以為虛幌一槍就可以瞞過我們的耳目,哼,真是自以為是。這一回正好,若是吳狗敢來,我們就給他們迎頭痛擊。」
張遼的語氣中充滿了即將報仇的興奮與快感,而徐庶卻沒他那麼樂觀。
「孫權可不蠢,他之所以敢玩此低劣的計謀,無非是打探到上大將軍把陸口之軍調得差不多了。如今我軍只有不到五千,想要抵禦十五萬吳軍的入侵,怕不是件易事啊。」
張遼卻豪然道:「大司馬莫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賊軍雖眾,我張遼焉會懼怕,若是孫權此番親來,我必生擒活捉他,以報當年合肥之仇。」
張遼的自信是有理由的,當年他坐鎮合肥之時,曾多番以弱勢兵力,擊退吳軍的大舉進攻,除了最後一次意外失手,每一次孫權卻是灰頭土臉的退回江東。
但在徐庶看來,張遼卻是有點意氣用事了,要知道,這裡可是長江,在長江上,吳人就是無往而不利的蛟龍,儘管當年方紹曾在長江上打敗過吳人一次,但這並不能改變吳軍在長江一線的優勢地位。
徐庶也不好掃張遼的興,只得道:「有文遠在此,吳人自無所懼。不過此事也不可托大,咱們就一面備戰迎敵,一面給上大將軍發信,請他速速增兵陸口。」
…………
鄴城,漢軍大營。
此刻,方紹正在浮橋上散步,也許是在荊州呆了很多年的原因,他喜歡這種浮浮沉沉的感覺,因為這樣能讓他的思想得到放鬆。
行走之際,他不時的會拿出那封密信來看一看,那封信是陳群的獻降之信。
與上一次的加密信件不同,這一封信乃是陳群親筆所書,並派了一名親信的家丁,冒著風險偷越出城所獻。
親筆所書的歸降信,若是被忠於曹操的魏軍查獲,陳群的叛國之罪將無可置疑,於陳群而言,這一回可是冒了極大的風險。
顯然,他這是在彌補上一次「爽約」的過錯,想以這冒險之舉,來表明自己這一次歸降的誠意,以解除方紹對他的戒心與疑慮。
方紹相信陳群這一次的歸降是真的,因為與上次鄴城之戰時相比,這一次他已經沒有選擇。
『陳群、司馬懿這幫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這幫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穩腳跟,以這幫士族強大的能量,只怕將來大漢國會重複曾經歷史中魏國的悲劇,被代表士族的晉國摘了桃子……』
方紹思緒流轉,種種擔憂湧上了心頭。
曾經歷史上的五胡亂華,讓方紹對司馬氏的晉朝有著深深的厭惡,這晉朝,恰恰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終都以維護士家大族利益為根本國策,這也使得方紹對士族也懷有著強烈的戒心,儘管在外人眼裡看來,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員。
不過,作為無人知曉的穿越者,方紹在某種程度上,並未把自己完全視為士族的一員。
正因為如此,方紹當初才不遺餘力的改造了造紙術,創建了科舉制度,這一切的作為,就是為了打破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在士族與寒門之間,確立一種平衡與制約。
這些年下來,科舉制運行的相當良好,在朝廷與地方中,越來越多有才能的寒門之士充任要職。不過,這科舉制之所以能夠良好的運行下去,一方面是劉備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漢國的統治區域內,並沒有中原那樣可以作到真正「獨霸一方」的豪門大族,因此,在推行科舉上也並未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國統治的兩河腹地,像司馬氏這樣獨霸一方的豪門大族卻數不勝數,而九品中正制已廣泛推行多年,這些大族的勢力在此期間得到了更大的膨脹。
在這時,如若接受這些大族士人的歸順,為了安撫他們,朝廷必然會為司馬懿、陳群這樣極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這幫人又極具智謀,憑借他們自身與外部的支撐,在新朝中重新樹立起權勢應該不是難事。
如此的話,這些重新獲得權勢的豪門大族們勢必會對科舉製造成威脅,而這些人又具有極大的能量,到時候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持,朝廷對科舉制進行修改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而言之,中原士族的歸附,對於眼前的大漢國來說是好事,但將來是好是壞,卻實難預料。這一點,上次的鄴城之戰中,方紹並沒有考慮周密,但是現在,他的心頭已懷有深深的忌憚。
「必須把隱患的種子消滅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時,方紹的臉上已浮現出帶著淡淡肅殺之意的詭笑。(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