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爭雄 第二百一十四章 夢想 文 / 謝王堂燕
第二百一十四章夢想
中午有點事,這兩章就現在一起發了。
眾人私下裡達成了共識,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劉備集團眾官吏,接二連三的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勸進行動。
先是身在漢中的文武們成群結隊的上門「糾纏」,接著留守益州的張松、黃權等輩,鎮守東三郡的魏延與孟達,乃至鎮守荊州的關羽、徐庶、蔣婉等人也紛上表。各種勸進之書,如雪片般從荊益兩州各地飛來,一日之中,最多的劉備竟然收到了二十餘封勸進書。
終於,在曹操稱魏國公後的一個月,劉備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順應「士民之意」,同意群僚向朝廷上表,為他請旨進位為漢中王。
漢中王這個名號是諸葛亮給劉備想的,之所以不王於成都而王於漢中,除漢中的軍事地理原因之外,便是因為漢中乃高祖劉邦的發家之地,漢中王與當年高祖的漢王只一字之差,但所釋放出的政治信號卻是極明顯的。
那就是劉備將以稱漢中王之舉來昭示天下,他將以高祖劉邦為榜樣,以漢中為基,兵出秦川,先取關隴再奪天下,這對身在曹操控制區,但卻心存漢室之士而言,無疑將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在確定了為劉備所爭取的王名之後,接下來最重要之事,自然便是擬定一封群臣勸進的上表,而這封表的最重要之處,但是領銜上表者的選擇。
與曹、孫二人相比,劉備的起步要晚許多,數年之間坐擁兩州,統御數百萬官民,彷彿一夜暴富一般,因此便沒有沿著權力階梯逐步上升的充分時間。所以,而今跨出的第一步,對於劉備而言,便是決定性的一步,必須得到各方面人物盡可能多的支持,而這些人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人,更必須能夠代表其背後的各方集團勢力。
先開始時,連方紹也認為,應當由諸葛亮做為領銜者的第一位,但諸葛亮卻否定了他的建議。
諸葛亮的意思是,似他們這等荊州士人,與劉備間早就定下了君臣之名,即使列名其中,也只是充數陪位而已,政治意義並不太大。而益州新下,無論是東州士人還是益州士人,雖然實際上歸於劉備統御,但畢竟時日無長,所以更要借這一封上表,使這些人鄭重其事的表明擁護劉備的態度。
再則,劉備既然稱漢中王,釋放出了北出關隴,兵進中原的信號,將來勢必要尋求北方士人的支持,所以上表的領銜者的選擇上,更應該充分的注重對北方士族的拉攏與重視。
諸葛亮的分析得到了眾人的認可,於是,在以此為根據下,經過一番斟酌與商討,由諸葛亮起草了一份《上帝漢表》,並擬定了上表列名者的名單,其中領銜的前四位依次是馬超、許靖、龐羲、射援。
乍一看這領銜的四人,除馬超之外,名稱雖然都不夠響亮,但卻也均為蜀中實力方面或名望方面可數的人物,而且這四人都各有特點。
首先這馬超乃西涼豪強,名動天下,且身有漢爵,而其經營西北多年,與漢中及益州地區也多有影響,這正是他列名冠首的重要條件。
其次許靖,此人雖然老朽無能,一向又不被劉備賞識,只是在法正的推薦下才委以高位,但此人乃汝南名士,北國人盡皆知,乃是士人階層的當然代表,選擇他為次名也是情理之重。
第三名這位龐羲,雖然劉備初定益州時,拒不歸順,只是在被逼無奈之下才於半年前歸順,但此人望出河南,官任漢廷議郎,又是劉焉的通家,與劉璋為姻親,在劉備集團中足以代表劉璋舊屬,起承前啟後的作用,故以他為第三名。
至於第四名的射援,此人來自於三輔,早年便仕於劉備幕府,但其名卻不顯,不過其兄射堅曾為劉璋長史,之所以抬高他的地位,無非是為了爭取三輔人心,並利用射氏兄弟的關係,以平衡荊州士人與劉璋舊屬間的關係。
此四人之後,才依次是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黃忠、法正、徐庶、方紹、李嚴等一百餘人。
雖然名義上是群臣為劉備上表請封,但這種事自己必須得到劉備的首肯,於是,諸葛亮便將這份擬定好的上漢帝書交於劉備過目,在得到了劉備的同意之後,接著又與列名其上的諸人商議,在確定沒有異議之後,方才派出使者,帶著這份求封之書,前往許昌去見漢帝。
這封表奏之書送往許昌之後,漢帝未及過目,便就轉到了曹操手中,曹操聞知劉備竟然敢上表求封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當即便以漢帝的名義予以否決。
不過,這一切已皆在意料之中,沒人會關心到底漢帝會不會准允,在使者出發之前,劉備便開始在漢中沔陽築壇,其方圓九里,分佈五方,設置旌旗儀仗,作為劉備登王之地。
時年建安十八年秋,那是一個秋高氣爽之日,除鎮守各要地,無法離職的重臣之外,以諸葛亮為首的兩州文武,早早的便守候於漢水河畔的高壇。
日近午時之時,由南鄭開出的車駕浩浩蕩蕩的到達,中央那輛最為華麗的車駕上,劉備身坐王服,端坐其間,臉上雖仍是一派的淡然,但目光之中卻是掩抑不住的興奮。
馬車在緩緩的行駛,車駕過處,三軍將士盡皆斂容行禮,文武群臣亦躬身退讓,諾大的典禮區,一片肅靜,一眼望不盡的人海,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他的敬畏之色。
此時此刻,時間彷彿變慢,過往的種種回憶,不約而同的浮現於腦海。
劉備回想起了童年,年幼的自己,指著村裡的那棵參天大樹,戲稱我若做了皇帝,便以此樹做傘蓋,而現在,五十年過去了,他離夢想已只差一步之遙。
他又想起了黃巾之亂創業時的艱難,那些數不清的公侯貴戚,士家豪族,覆手之間,便坐擁千軍萬馬,而追隨自己起家的,無非關張二人,無論走到哪裡,面對的都是旁人的不屑,而那「織席販履」之徒的名號,更如惡夢般不斷的糾纏著自己。
他還想起了那東奔西走,顛沛流離的歲月,從平原到北海,從北海到下邳,從下邳再到許昌,再到鄴城,再到汝南,再到新野……一次次的戰鬥,一次次的失敗……
而現在,他已坐擁兩州,數百萬百姓臣服於自己,數不清的智謀之輩,勇武之士追隨於己,如眾星拱月一般,將曾經那個織席販履之徒托上九天雲霄。
現在,距離那王者之位,僅僅只是幾步路而已。
此刻,劉備竟有點恍如隔世,如夢如醉般的迷幻。
車駕在高台之前停下,劉備從恍惚之中回過神來,他整理了一個紛飛的思緒,帶著沉靜的面容從容的走下馬車。
許靖與馬超,勸進表中領銜的一文一武兩位重臣,同時上前,口稱:「請主公登壇,進冠冕璽綬。」
劉備稍稍佔頭,一步一步,從容不迫的走上了高台,行過一輪祭祀禮儀之後,受王冠與印璽,而後面南而坐,宣佈正式進封漢中王,建漢中國。
台下文武百官,三軍將士盡皆伏地恭賀。
高高在上的劉備,俯視著壇下子民,一股從未有過的榮耀與快感油然而生,心中道:「劉備啊劉備,你終於走到了今天,曾經那些恥笑過,輕視過你,已在黃泉的那些諸侯,不知他們此時做何感想呢,呵呵——」
建安十八年,劉備正式進封漢中王並自封為大司馬,開大司馬府。
在封王后的次日,劉備便下詔大封群臣。
升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為後將軍;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李嚴為輔漢將軍;許靖為太傅;劉巴為尚書;徐庶為安遠將軍;方紹為建威將軍;劉封為副軍將軍;
至於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則按照荊州之時的做法,將軍師將軍分為了左軍師將軍和右軍師將軍,命二人並署大司馬府事。而方紹、法正以及遠在荊州徐庶,雖然受封的是大司馬府的官職,名義上不如許靖等人的漢官職大,但因擁有著參署大司馬府的權力,自然便依舊擠身於漢中國的決策核心階層。
劉備自立為王,大封群臣,所有該做的事都做了,但唯有一件事,卻有意無意間被群臣和他自己所擱置。
那便是,當立誰為漢中王世子?
曾經的歷史中,劉備進位為王之後,馬上便立自己長子劉禪為王世子,但現在的情形卻變了,劉備多出了糜夫人所生的劉泰,而其雖然連走路還沒學會,但卻是劉備的嫡子,而劉禪儘管已近六歲,卻只是已故甘夫人所生的庶長子。
在立長還在立嫡這件事上,劉備陷入了難以取捨的境地,而就在這敏感的時刻,吳夫人那裡又意外的傳出了懷孕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