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狄仁傑探案之九連環

第四卷:再見幽蘭 孫武之後系列評論之--像還是不像 文 / 安娜芳芳

    像還是不像

    --一個簡單而複雜的問題

    我在閱讀《九連環》的過程中,時常就某些問題與芳芳進行簡單的交流紅塵劫之傾盡天下最新章節。《》(.)免費小說芳芳提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像還是不像?即她筆下的李元芳像不像屏幕上的李元芳。我總是很肯定地回答:像!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讀小學時的一堂寫作課。那天,老師和孩子們在草地上圍成一圈,抬頭仰望天上的白雲。老師問:「大家說,這白雲像什麼呀?」「像棉絮。」孩子們異口同聲。「誰能說說為什麼像?」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白雲的形狀與棉桃有很高的相似度,有的說白雲中間厚邊緣薄活像自己床上的被窩,有的甚至感受到了白雲的輕薄暖和,……「你說說,為什麼像?」老師到底發現了一個沉默的男孩重生之肆意人生。男孩有些侷促卻又極為鄭重:「我就覺得像!」

    當芳芳第一次將「像還是不像」的問題拋給我的時候,我能確信自己就和這個男孩一樣,隨意而認真地表達著未經思維推理的直觀。在我眼裡,這個問題是如此簡單,以至於完全依靠直覺便能做出答案,而這種答案偏偏是最真實的,沒有摻雜半點矯情自飾的成分。至於「為什麼像」,我認為這樣的追問沒有太多意義,因為像或不像的標準是個體的感性認知。好在芳芳從來沒有這麼問過我,她只是偶爾發表一下自己以及其他讀者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對此我不以為意,因為你問的是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告訴我,像!

    雖然老師對男孩的回答報以讚許的目光,但男孩的率性不可能延續太久,因為課後每個孩子都必須交一篇題為《天上的白雲》的作文。男孩不能用「天上飄著幾朵白雲,宛如一團團棉絮」應付了事,他不得不為「白雲為什麼像棉絮」尋找諸多理由,好讓字數堆積到看起來像一篇文章。相比之下,我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同樣的話說得次數多了,即使一開始是斬釘截鐵,到後來也會變得軟弱無力。不是我不相信自己的直覺,而是直覺無法提供讓別人相信我的證據。{純文字更新超快.《》小說}這個問題本身是可以討論的,當參與討論的各方對「像還是不像」做出選擇之後,自然進入擺事實講道理的階段。這時候,我如果衝口便是「我就覺得像」而後再無下文,就和今天上午法庭上那位指著自己鼻子沖法官狂吼「我就是證據」的當事人沒什麼分別。要同別人進行交流,就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

    原本以為自己缺的不是證據,而是收集整理證據的熱情。因為「像還是不像」顯然是一個比較性問題,只要將小說中的李元芳與電視劇中的李元芳進行比較,答案似乎立刻就能浮出水面。可是,當我按照這種思路進行實際操作的時候,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變得越發複雜起來。

    先,比較應當從哪些方面著手呢?我的答案是「人物的性格以及來源於人物的故事」。人物塑造是小說創作的核心,人物性格是人物塑造的著力點。性格屬於人物塑造的內在部分,經由對話、動作、內心表現出來;人物和故事密不可分,給定了人物,就有了故事,故事來源於人物的性格。《九連環》顯然遵循了這條屬於小說的規則,芳芳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發現了李元芳這個人物,也許正是因為來之不易,才在喜愛和瞭解的基礎上對其性格進行挖掘和延伸,然後圍繞性格構思情節,因此塑造的李元芳就顯得相對豐滿,設計的故事也顯得頗為合理抗戰之紅色警戒最新章節。然而,電視劇並不受這條規則的限制。《神探狄仁傑》的核心是故事,案件是故事的主體。它雖然創造了李元芳這個人物,卻不願花大力氣塑造其性格,因為李元芳的性格與故事的展開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相反,是案件的邏輯決定了李元芳的每一步行動,他的絕大多數對話、動作是從屬於案件的,個人的內心世界對案件來說也不是必要的。試想,如果大人的衛隊長是虎敬暉,對案件的展開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也許還能讓觀眾更加專注於故事本身。李元芳並非沒有自己的故事,但他的故事相對於整個劇情來說,充其量只能算作「工作簡歷」。由於「故事」方面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不得不將視線轉移到人物個性上來。

    那麼,李元芳的性格是怎樣的?這方面的文章不少,其中不乏見解獨到分析精闢的佳作,但結論卻相對統一,無非是機智、英勇、幹練、真誠、堅定、內斂、冷靜云云。他的性格相當類型化,但氣質卻極為獨特。文藝作品中充斥著大量具有李元芳性格的人,他們源源不斷地向有意為李元芳編故事的人們提供著素材和範本。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現象:重塑的李元芳大多缺乏個性,故事則往往落入俗套。他們雖然得到了電視劇中的李元芳不曾擁有的屬於自己的故事,卻失去了電視劇中的李元芳那種與眾不同的精氣神兒。性格是個性的核心部分,體現個體差異;氣質是個性的裝飾品,凸顯個人魅力。有些人執著地認為李元芳和展昭基本上算作一類人,更有甚者長篇累牘地論證狄仁傑與李元芳的關係無非是《包青天》框架下包拯展昭模式的翻版。他們的洞察力過於遲鈍和粗糙,對此我只能作出這樣的解釋。芳芳的高明之處在於牢牢抓住了李元芳身上那些獨有的東西,將其發掘出來並盡可能放大。那些獨有的東西是什麼呢?比如,他殺人出手狠辣眼神凌厲,卻心思細膩,舉止風雅,瞳人清澈;比如,他憑刀槍掙得功名,高昇之後卻不時流露出疲憊和病態。他的氣質顛覆了具有這種身份性格之人給人留下的傳統印象,但在進行充分的鋪墊、合理的詮釋之後,卻能在創作上獨闢蹊徑,令讀者耳目一新。《九連環》通篇都在為李元芳的氣質做著隱性的解釋,因為李元芳的氣質是反常規的,所以他的故事也不可能處處遵循常人的邏輯。逼真不等於真實,逼真的李元芳永遠是狄仁傑身邊那個令行禁止的衛隊長,他不可能撇下大人跑到塞外與女巫談情說愛,而真實的人擁有七情六慾,也有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利丹武乾坤。這就是我堅持「像」的理由。

    對於以李元芳為主角的小說,我的閱讀習慣是像則繼續、不像則棄。昨天,我看到了《九連環》的尾聲,表明我對此文做到了不離不棄。不可否認,在曠日持久的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出現了煩躁心理。但是,在閱讀有關李元芳的文字時我總是逐字逐句且浮想聯翩,甚至常常抱怨其篇幅太短。我從內心深處排斥任何「不像」的因素,這種潛意識在李元芳蓄鬍子這個小過節上忽然迸發,讓我明白原來「外貌」也能讓「像」的程度打不少折扣。鬍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我只能接受李元芳「蓄髭」,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蓄須對於長期嘴上沒毛的李元芳來講過於突兀,作為讀者的我一時半會兒不能適應。平心而論,蓄須對於33歲的李元芳來說很合時宜,什麼年齡就該有什麼打扮,40歲的人打扮成20歲的樣子反而更加顯老。但是,我能想像「蓄須」後李元芳的樣子,儒雅和疲憊兩個成分將會得到強化,強到蓋過一個軍人身上的英武之氣,從而降低氣質中不同成分的對比度,打破個性中矛盾元素的相對平衡。對於李元芳來說,小鬍子這種狡猾的造型能進一步展示他的幽默感,提升他的穩健度,無異於在他的個性圖譜中再添一抹亮色。我承認,在沙陀磧一役中元氣大傷、將用十五年的光陰輔佐烏質勒的李元芳今後以運籌帷幄者身份出現的可能性會更大些,因此芳芳讓他蓄須不失為明智之舉。也許我的理智早已告訴我,從離開大人那一刻起,這個李元芳就是另外一個人了,只是我的感情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罷了,而鬍子恰恰就是這最後一道心理防線。所以,像還是不像,又說不清了。

    我一直在揣測芳芳的心理,她是希望像還是希望不像呢?不可否認,雖然《九連環》的讀者群中有許多人是沒看過電視劇的,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看了電視劇後衝著李元芳去的。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小說作者,她理所當然地要以塑造原創性人物為己任,畢竟創作不是模仿;而作為一個聰明的網絡寫手,她必須取悅讀者、滿足讀者的期待心理,毋論讀者是成熟的還是不成熟的。連小孩子都常把「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掛在嘴邊,「像還是不像」的問題即便不能以「覺得」作為衡量尺度,但也不會產生標準答案。其實,引出了這個問題,不就是一種成功嗎?

    作者題外話:大家覺得,李元芳像還是不像呢?嘿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