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一百六十八章 箭在弦上 文 / 猛子

    九月初五清晨,伽藍接到了薛世雄的書信,得知武賁郎將趙十住、賀蘭宜和武牙郎將晉文衍將率幽州主力軍團進入白狼塞戰場,於鵝毛水、桑干水一線佈陣,與白狼塞構成鉗形防禦,聯手抵禦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及其所率北虜大軍。

    同時,薛世雄還告訴了伽藍一個天大喜訊,右武衛大將軍李景和武賁郎將羅藝已於初二日率北平主力軍團抵達燕北行轅,現正日夜兼程趕赴白狼塞戰場,估計在初八日前後抵達白狼塞,並在神武川和桑干水一線佈陣,同樣與白狼塞構成鉗形防禦,聯手阻截俟利發康鞘利及其所率北虜大軍,未來將與燕北軍一起共同阻截北撤的始畢可汗及其所率北虜主力大軍。

    另外薛世雄還告訴伽藍,遼東留守、觀國公楊恭仁率遼東、遼西兩大軍團已進入榆關,現正在北平境內急行,很快就要進入涿郡境內,估計在九月十二日前後抵達燕北。

    伽藍暗自鬆了一口氣,十分高興。

    這場爆發在代北境內的南北決戰,東北道的五大主力軍團已全部參戰,投入的總兵力大約在七萬五千人左右,東北道鎮戍軍七成以上的兵力都正在或即將進入決戰戰場,與北虜決一死戰。

    皇帝和中樞在帝國國防戰略中,所擬制的基本原則是「先遠東,後大漠」,先把遠東局勢穩定下來,摧毀遠東霸主高句麗,然後集中整個北疆的武力,與大漠北虜決一死戰,而其中東北道鎮戍軍在東征結束後已筋疲力盡,他們是否堅決遵從皇帝和中樞的命令,並願意與大漠北虜傾力一戰,則是實現這一大戰略的關鍵所在。

    好在皇帝步步為營,在東征結束後,以薛世雄、李景、楊恭仁和伽藍為東北道五大主力軍團的統帥,確保自己和中樞的命令能夠得以執行。而事實證明皇帝和中樞選擇了正確的人選。東北道各軍團統帥最終都能以帝國和中土利益至上,先後帶著軍隊趕到了或正在趕赴決戰戰場,保證了皇帝和中樞能夠在中外局勢極度不利於帝國的情況下大膽、果斷、堅決地實

    html/0/288/"title="漢賊">漢賊

    施既定的國防大戰略。到今天為止,這一大戰略基本上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伽藍當即把這一好消息通告全軍將士,以激勵士氣。

    燕北將士心情振奮。士氣如虹。誓死堅守白狼塞。

    這天下午,武賁郎將趙十住、賀蘭宜和武牙郎將晉文衍率軍抵達鵝毛水和桑干水的交匯處。接著晉文衍率軍背靠桑干水佈陣,而趙十住和賀蘭宜則分別率軍佈陣於鵝毛水的東西兩翼,迅速構建了與白狼塞的鉗形防禦。不但對攻打鵝毛口要隘的北虜大軍形成了威脅,也確保了青陂道和白狼塞之間運輸通道的安全。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看到帝國援軍來臨,知道自己錯過了最佳攻擊時間。現今己方大軍面對帝國軍隊的鉗形防禦,攻擊乏力。同時與兩個對手作戰,就必須同時揮動兩個拳頭。而自己的實力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同時與兩個強勁對手作戰。尤其嚴峻的是,自陷入白狼塞戰場以來,己方一直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對手則充分發揮了長處和優勢,並由此彌補了其在軍隊數量上的不足,結果雙方打了個旗鼓相當。現在對手的援軍終於來了,雖然姍姍來遲,卻來得正是時候,正是雙方打得兩敗俱傷之際。如此一來。帝國軍隊迅速逆轉了戰局,確立了戰場上的優勢,除非自己再一次從雲內城調兵南下。

    阿史那咄栗沒有選擇。之前他已經有所預料,所以特意命令攻佔陰山南麓及河套東部地區(即定襄郡)的軍隊火速支援雲內城。雖然定襄郡的防禦同樣,它可以有效阻截帝國的西北軍進入代北戰場。但阿史那咄栗顧不上那麼多了,能抽調多少軍隊南下就抽調多少。

    幾天前從定襄郡南下的軍隊已經抵達雲內,正在配合叱吉設阿史那咄捺攻打燕北。但如今看來叱吉設的攻擊「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傾盡全力,亦沒有給燕北造成重大威脅。這才讓燕北的帝國鎮戍軍從容抽調軍隊進入代北戰場。

    實際上指望叱吉設不惜

    html/0/961/"title="晶體武裝">晶體武裝

    代價與帝國軍隊傾力一戰不現實。叱吉設與始畢可汗這對同父異母兄弟本來就有矛盾,彼此都很防備,而叱吉設明顯處於劣勢,為此他不得不想方設法保存自己的實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以免被始畢可汗「生吞活剝」了。這次決戰始畢可汗行險一搏,贏了他就創造了輝煌,輸了雖不至於就完了,但大漠和牙帳局勢卻會因此充滿一系列的危險變數,其中可汗便有「倒塌」的可能。始畢可汗倒了,誰來繼任可汗?啟明可汗的兒子們都有機會,就看誰的實力最強,誰能贏得大漠上大部分諸虜權貴們的支持,所以叱吉設有機會問鼎大漠,這種情況下,他會愚蠢到為了一頭虎視眈眈隨時都會吃掉他的老虎而解除自己的武裝?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尚沒有天真到如此幼稚的地步,他能說服阿史那咄栗攻打燕北,牽制燕北的一部分帝國鎮戍軍,已經心滿意足了。因此,他一邊急書叱吉設阿史那咄捺,哄騙他說戰局有利於己方,始畢可汗正在率主力大軍北撤,懇請他繼續攻擊燕北;一邊急令雲內城,再調兩萬控弦南下,就算舀不下白狼塞,也要始終保持對帝國軍隊的攻擊,消耗帝國軍隊,繼而為接下來的最後決戰,為始畢可汗和主力大軍在最短時間內摧毀白狼塞,打通北撤之路,創造更好的條件。

    阿史那咄栗又把這一消息急告俟利發康鞘利,請康鞘利注意防範,或許中土人還有更多援軍正從燕北趕來,千萬不要因為大意輕敵而慘遭突襲,重蹈覆轍。同時他十萬火急報訊哥哥始畢可汗和弟弟莫賀咄設,再一次懇請他們正視現實,正確分析和對待當前越來越多的不利因素,珍惜此次南下攻擊所獲得的來之不易的戰果,果斷而迅速的撤退,以最快速度撤離中土返回大漠。

    九月初五,雁門戰場激戰依舊。

    始畢可汗、莫賀咄設和各軍統帥都親臨雁門城下督戰,都把自己的扈從親衛等精銳將士投進了戰場,要破釜沉舟、孤注一擲了。

    雁門城內,帝國皇帝和中樞重臣也親臨戰場第一

    html/1/1966/"title="煉骨">煉骨

    線,宇文述、來護兒和趙才等衛府統帥們,不顧年事已高,身先士卒,親自指揮帝國最為精銳的禁衛軍戰鬥在血肉橫飛的城牆之上。

    帝國的皇帝同樣抱著破釜沉舟之心,他把左右翊衛府中的三侍全部投進了戰場。三侍都是貴族子弟,宿衛禁中,其中親侍一府,勳侍和翊侍兩府,總共五府五千將士,是帝國最為精銳的禁衛軍,也是皇帝手中最後一支軍隊了。

    雙方將士都意識到戰局即將發生改變,能否逆轉局勢就在這最後關頭,所以雙方都竭盡全力,都打瘋了,雙方的傷亡人數直線上升。

    九月初五,崞山戰場依舊是僵持之局。

    雲定興是不得不打,而康蘇密則無心戀戰,雙方都有意保留實力,所以戰場上雙方「配合」得很默契,雖然打得「熱火朝天」,但傷亡有限,既不夠血腥慘烈,也不見屍橫遍野。

    九月初五,鎮戍樓煩關的王仁恭仔細聽取了雲定興所遣特使的呈述,基本上了認可了雲定興的要求和建議。

    雲定興手上的兵力實在有限,他一方面要勤王,一方面又要確保太原的安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排兵佈陣上可謂捉襟見肘,一籌莫展,於是他把主意打到了王仁恭頭上。

    當初王仁恭向他要援兵,說要與他配合,雙管齊下,前後夾擊北虜,繼而迫使北虜撤離雁門,但他手上無兵,沒有予以理睬。現在他在崞山寸步難進,一點進展都沒有,迫不得已,便想到了王仁恭的前後夾擊之策,於是馬上派遣特使趕赴樓煩關,勸說王仁恭主動出擊,實施其之前所提出來的前後夾擊北虜之策。

    王仁恭理解雲定興的苦衷,雲定興的確是沒有援兵給他,現在雲定興向他作出了承諾,只要他在樓煩關方向主動出擊攻打北虜,威脅雁門北虜大軍的退路,雲定興就在兩京援軍抵達崞山的第一時間內,給他一支最為精銳的援軍,並由他指揮這支軍隊率先向北虜發起反攻。

    九月初五下午,王仁恭下令,樓煩關內的代北軍再次出擊,向桑干

    html/2/2166/"title="煉仙">煉仙

    鎮方向攻擊前進,不惜代價與北虜浴血奮戰,務必給攻打雁門的北虜造成威脅。

    九月初五,燕北長城一線的戰鬥依舊繼續。

    同日,兩京援軍在晉南、晉西南的大道上急速前進,距離太原越來越近。

    同日,右武衛大將軍李景和武賁郎將羅藝率北平軍抵達安陽鎮,在得到糧草的補充後,連夜出發,繼續向白狼塞急速挺進。

    =

    =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