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三百二十六章 八月二十七日 文 / 猛子

    八月二十六日,白狼塞戰場。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指揮大軍繼續攻擊。

    伽藍坐鎮鵝毛口,指揮李德逸、王安、蘇定方和司馬長安四個鷹揚府輪番上陣,堅決把北虜軍隊阻御在隘口之外。

    同日,從安陽鎮運來的糧草武器送達白狼塞。燕北平民對戰爭已經司空見慣,對戰時徵召更是習以為常,對在險惡環境裡運輸物資也自有一套辦法,他們對燕北軍頑強堅守白狼塞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然,這裡面也有劉炫等行轅官員協調指揮的功勞,也有燕北預備軍團將士開闢和保護運輸通道的功勞。

    二十六日,幽州軍主力府團一萬餘精兵在武賁郎將趙十住、武賁郎將賀蘭宜的統率下,先後抵達燕北行轅。同日,武牙郎將晉文衍也率近五千精兵越過了太行居庸關,正日夜兼程而來。

    薛世雄下令,趙十住、賀蘭宜和晉文衍部馬上趕赴代北戰場,先期於安陽鎮待命。

    薛世雄書告武賁郎將伽藍,援軍正在趕赴代北戰場,但考慮到白狼塞戰場尚未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始畢可汗和他的主力大軍亦尚未抵達白狼塞下,而叱吉設阿史那咄捺亦尚未對燕北展開攻擊,無法判斷其攻擊規模和攻擊目標,所以幽州軍主力軍團暫時於安陽鎮待命,視戰局發展相機出動。

    薛世雄書告右武衛大將軍、滑國公李景和遼東留守、觀國公楊恭仁,詳述北疆局勢和南北決戰之戰局。敦促他們火速支援,並建議他們丟棄所有負重。讓將士們僅帶著乾糧行軍以加快馳援速度。

    薛世雄不知道李景和楊恭仁是否會遵從自己這個東北道大使的命令,也不知道他們在獲悉自己做出傾盡東北道之力參加南北決戰後,是否給予支持,他只能一封信接一封信的敦促,做好職責之內的事。

    事實上北平的李景已經出發了,遼東的楊恭仁也出發了。他們可以不聽薛世雄的命令,但不敢違抗皇帝的聖旨。皇帝早在北虜殺進長城之後便命令他們帶著主力軍團以最快速度趕赴代北戰場,不過他們也像薛世雄一樣。反覆權衡了好久,猶豫不決。薛世雄距離代北比較近,消息傳遞快,他在確定南北戰局的發展之後,遂斷然帶著幽州軍團參戰,而李景和楊恭仁距離代北一個比一個遠,薛世雄給他們的書信也要延遲很多天才能拿到手。所以他們不敢盲目地等待消息,而是先出發了,但行軍速度比較慢,一邊走一邊等待消息,倘若消息不利於帝國,北疆局勢岌岌可危。當然要一路狂奔了。

    二十六日,燕北白山邊陲。

    叱吉設阿史那咄捺自接到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從雲內城發出的警告書信後,便判斷自己上當了。燕北官長伽藍生病是假,其實他已率燕北主力殺進了代北戰場,攻佔了白狼塞。切斷了始畢可汗與所率主力大軍的退路,導致突厥人陷入了危機。

    叱吉設非常憤怒。認為伽藍背叛了承諾,欺騙和利用了自己,但同時,代北戰局的變化對其所屬的牙帳保守勢力又是有利的,因此阿史那咄捺猶豫不決,不知是即刻攻擊燕北,還是再等一等。或許等到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抵達白狼塞後,具體瞭解了白狼塞戰況,確定攻陷白狼塞的帝國軍隊的確是伽藍和燕北軍,再決定攻擊也不遲。

    而就他本人的利益來說,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實力不受損失,這一點至關重要。其次不能在南北決戰這個直接關係到突厥人未來的關鍵時刻公開與始畢可汗反目,那不但授人以柄,要間接承擔決戰失敗之責任,也會損害自己的聲譽,留下手足相殘、自私自利之罵名,為大漠諸種所不齒,那就得不償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所以叱吉設患得患失,瞻前顧後,遲遲下不了決心,而大葉護之子阿史那鐵槌從牙帳政治立場出發,並不支持叱吉設攻打燕北,與中土人徹底反目,斷絕了議和結盟之路,不利於突厥人在大戰結束後維持對大漠諸種的控制和重建南北雙方的和平。

    就在叱吉設與部屬們反覆權衡商討之際,俟利弗設的書信又到了。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在白狼塞看到了中土的魔鬼將軍伽藍,還有他的那支魔鬼軍隊。由此基本可以斷定,雁門戰場就是個陷阱,始畢可汗與北虜主力大軍已被中土人包圍,為此他敦促叱吉設,務必以大局為重,猛攻燕北,牽制燕北鎮戍軍,迫使白狼塞的帝國軍隊陷入既無援軍又無糧草且側翼飽受威脅之絕境,從而幫助俟利弗設攻陷白狼塞,摧毀中土人設下的包圍圈,拯救始畢可汗和突厥人的主力大軍。

    叱吉設再不敢猶豫,他也找不到不打的理由,於是他即刻下令,全軍越過白山,向長城一線發動攻擊。

    與此同時,他並沒有中斷與中土人的談判,他委託阿史那鐵槌約見燕北行轅特使傅端毅和薛德音,代為傳達攻擊燕北之消息。至於開戰之後,雙方是談還是不談,是保持聯繫還是不保持聯繫,皆由中土方面作出決斷。如果中土人願意繼續談,那就談;如果中土人願意繼續保持雙方之間的聯繫,那就保持聯繫。總之,從叱吉設和牙帳保守勢力的立場出發,他們必須配合始畢可汗發動的這場戰爭,以求戰後在政治上不會留下讓對手攻擊的污點,不會讓大聯盟中的北虜諸種對牙帳失去信心。

    傅端毅和薛德前不敢擅作決定,急報行轅。不過考慮到牙帳保守勢力和叱吉設維護南北和平的誠意,兩人還是決定留在白山北麓,一邊與阿史那鐵槌繼續談判,一邊等待行轅的決策。

    八月二十七日,燕北戰場。

    叱吉設阿史那咄捺指揮四萬餘控弦,向燕北長城一線發動了攻擊。

    涿郡郡丞、前武賁郎將、薛世雄帳下大將郭絢,指揮五千餘幽州精兵扼守長城要隘,與北虜浴血奮戰。

    二十七日,雲內城戰場。

    薛萬徹指揮兩個鷹揚府近三千精兵於白登山一線做出了攻擊態勢,以牽制城內北虜。

    他帳下兵力有限,而雲內城高大堅固,城池內外又有數萬北虜控弦,以他之實力根本沒有攻擊之可能,只不過在城外虛張聲勢以製造緊張氣氛而已,勉強也可以起到牽制作用,畢竟城內北虜摸不滿帝國軍隊的虛實,對此威脅也頗為忌憚。

    就在這一天,盤駐雲內城的北虜大軍接到了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的命令,要求即可集結三萬控弦南下支援白狼塞戰場。

    頓時角號長鳴,萬馬奔騰,三萬控弦風馳電掣一般呼嘯而去。

    薛萬徹接到斥侯報訊,馬上急稟行轅,向薛世雄報警。

    八月二十七日,白狼塞戰場。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繼續督軍攻擊,但這天他突然接到一個不好的消息,一支帝國軍隊突然出現在他們的後方,攻佔了海北頭要衝,切斷了己軍與雲內城的通道,並與白狼塞的帝國軍隊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形勢十分嚴峻。

    阿史那咄栗焦慮不安。他不知道叱吉設是否被自己說服正在攻打燕北,更無法預測可賀敦義成公主和大葉護阿史那閭琅是否會把突厥人的整體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上,假若大漠形勢向自己所設想的反方向發展,可賀敦、大葉護和叱吉設決意在這場南北戰爭中袖手旁觀,任由兩虎惡鬥,並打算坐收漁翁之利,那形勢必然會急劇惡化。一旦燕北有更多的帝國軍隊從代北戰場的側翼展開攻擊,自己不要說去拯救哥哥始畢可汗和所率的軍隊了,就連自己和麾下大軍都有可能陷入帝國軍隊的包圍全軍覆沒。

    阿史那咄栗下令分兵,急調五千控弦趕赴海北頭,竭盡全力阻御帝國軍隊攻擊己軍的後方,並敦促雲內城的援軍火速南下。

    就在阿史那咄栗憂心如焚之刻,俟利發康鞘利遣使送來消息,他已從善陽調來一萬大軍,已於即日抵達白狼塞,並即刻展開了攻擊。

    阿史那咄粟的心情因此稍有好轉,但他最為期待的卻是始畢可汗撤軍的消息,可惜杳無音訊,這讓他越來越不安,心裡的不祥之感越來越強烈。

    八月二十七日,從句注要塞出擊的四萬北虜控弦,分兵一半封鎖了樓煩關北上通道,不讓關內的帝國軍隊再有機會切斷善陽與雁門之間的聯繫,以確保大軍進退自如。又分兵一半屯駐於善陽、桑干和句注一線,以便靈活機動的支援各戰場。

    同日,雁門戰場依舊激戰正酣。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在抵達白狼塞之日寫給始畢可汗的書信終於送達了雁門,他向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詳細稟報代北戰局,重點述說白狼塞戰況,並據此推斷雁門是中土人設下的陷阱,建議始畢可汗盡快撤軍。

    始畢可汗堅持既定決策,堅持要拿下雁門擒獲帝國皇帝,而若想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當然要承擔巨大風險,但白狼塞的失陷對戰局產生了影響,並正在影響突厥人的信心和士氣,影響到了戰略目標的實現。

    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隨即做出決策,調善陽、桑干、句注一線的兩萬控弦即可趕赴白狼塞戰場,支援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和俟利發康鞘利,力求在最短時間內拿下白狼塞,迅速扭轉當前不利局面。

    =

    =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