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三百一十六章 雁門被圍 文 / 猛子

    八月十二日,皇帝抵達雁門城,同日抵達雁門的還有部分中樞重臣和左右翊衛精銳禁軍及驍果第一軍。

    同日,在距離雁門城西北六十里外的西陘要塞上,北虜大軍攻勢如潮,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親臨第一線指揮,北虜士氣如虹。

    雁門郡丞楊長仁、武賁郎將王智辨向皇帝告急,但皇帝無意固守西陘要塞,他只想堅守雁門城,所以他沒有向西陘要塞增援。在他看來,楊長仁和王智辨憑借險要完全可以堅守兩三天,而兩三天後,他已經把雁門城打造成了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壘。

    然而,皇帝低估了北虜人的武力,也高估了代北軍的士氣。十二日下午未時左右,北虜大軍攻陷西陘要塞,楊長仁和王智辨倉皇敗退。

    此時此刻,驍果第二軍正行進在滹沱水畔,向雁門城挺進。

    齊王楊暕則率行宮官僚及隨行人員,以及驍果第三軍和輜重營,正走進距離雁門城西南八十里外的崞(guo)城。

    十二日黃昏至十三日凌晨,北虜大軍如潮水一般越過句注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首先包圍了雁門城,接著沿滹沱水呼嘯而下,直殺崞城。

    驍果第二軍急速後撤,將士們甩掉負重,一夜間狂奔百里,於黎明時分抵達崞山,憑崞山之險列下阻擊戰陣,試圖與二十里外的崞城互為犄角,不惜一切代價阻擋北虜南下腳步。同時十萬火急報警太原,向晉陽求援。

    皇帝措手不及,惶恐不安。雁門城因為近期收留了大量的逃亡難民,昨天皇帝又帶了浩浩蕩蕩的隊伍進駐城池,造成人滿為患,糧食武器嚴重不足,結果雁門城不是固若磐石,而是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這與皇帝的預期大相逕庭,為此他在憂憤之餘。把責任全部推給了王仁恭、楊長仁和王智辨。假若這些代北軍的統帥們能在關鍵時刻忠誠的執行他的命令,怎麼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危局?但此刻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此刻必需鼓勵士氣,團結一致,唯有如此方能把有限的兵力、物力利用起來。最大程度的發揮雁門城的潛力。固守待援,並等待整個戰局向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

    十三日,皇帝召集中樞重臣,詳細述說了之前他一直守口如瓶的決戰策略。東北道副大使、武賁郎將伽藍指揮燕北軍正潛伏於青陂道和桑干河之間的崇山峻嶺裡。只待皇帝以身為餌,誘敵深入,完成決戰的前期部署後,接下來便輪到這位帝國最年輕的武賁郎將指揮他的軍隊,與北虜決一死戰。

    中樞重臣們先前已經有算猜測。如今得到皇帝的親口證實,雖然一個個嘴上不遺餘力的奉承著,心裡卻不以為然。

    遠水救不了近火,北虜既然不顧一切南下殺到了雁門,並且包圍了帝國皇帝,已經一口咬住了「獵物」,那麼就算伽藍和燕北大軍在他們的背後發動攻擊,他們也未必會馬上丟棄嘴裡的獵物,掉頭撤回大漠。畢竟此次南下入侵的北虜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完全可以用一半兵力攻打雁門,一半兵力與伽藍和他的燕北大軍決戰,若伽藍和燕北大軍打贏了,則始畢可汗也只有忍痛丟棄嘴裡的獵物。掉頭逃離代北,反之,伽藍和燕北大軍若是打輸了,則雁門危在旦夕。

    當然。皇帝的計策還是不錯的,假若楊長仁和王智辨能在西陘要塞多守一天。或者王仁恭不以保護難民為借口把代北軍主力撤到樓煩關,那麼齊王楊暕和隨同一起的驍果第二、第三軍以及行宮全部輜重就能進入雁門城,如此一來皇帝足以在雁門堅守一個月甚至更久。然而,現在卻麻煩了,現在雁門城內的軍隊不足兩萬,官、民卻至少有十五萬,就算大家想方設法節約食物,雁門城裡的糧食也支撐不了一個月。

    從目前的雁門戰局來分析,雁門城若要堅守下去,首先齊王楊暕必需守住崞城,把北虜堵截在雁門境內,不讓北虜殺進太原,給留守太原的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爭取到充足的時間集結援軍。齊王楊暕和驍果軍顯然是靠得住的,但雲定興就不一定靠得住了,退一步說,就算雲定興靠得住,各路援軍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晉陽?東都和西京的貴族們肯定要拖延各路增援軍隊北上集結的時間,一旦他們獲悉皇帝被北虜包圍在雁門,會不會落井下石,讓各路增援軍隊停下北上的腳步?所以仔細分析下來,與其指望太原的雲定興,倒不如指望燕北的伽藍了,畢竟年輕的伽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尚沒有過深的涉足帝國政治,尚沒有牽扯進紛繁複雜的利益糾葛之中,他對帝國和皇帝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不論怎麼說,現在的形勢尚沒有惡劣到極致,皇帝的早期部署還是給今日危機留下了很多的期待和希望,當前雁門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氣,是君臣、軍民齊心協力共禦外虜。

    皇帝先在宇文述和來護兒的陪同下巡視城防,撫慰帝國將士,並承諾在擊敗北虜後給帝**官們陞官加爵,給帝國衛士們豐厚獎賞。蘇威、裴世矩、樊子蓋等中樞大臣們則撫慰城內難民,他們同樣承諾,皇帝和中央將在擊敗北虜後,幫助代北人重建家園。

    十三日夜,皇帝走上雁門街頭,親自撫慰城內民眾,並信誓旦旦的承諾,帝國軍隊一定會擊敗北虜,他不但要確保北疆的安全,更要確保代北人能夠世世代代安居樂業。

    皇帝和中樞重臣們的鼓勵和承諾極大的鼓舞了軍民士氣,雁門城上上下下空前團結,君臣、軍民齊心協力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雁門。

    十四日,北虜大軍在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的指揮下,向雁門城發起了攻擊。皇帝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兩軍激烈廝殺。

    同日,北虜大軍也向崞城發動了攻擊。齊王楊暕披掛上陣,與將士們一起浴血奮戰,誓死阻截北虜南下的腳步。

    十五日,伽藍日夜兼程,抵達青陂道的崇山峻嶺之中,與燕北大軍會合。

    伽藍見到了西行。第一句話便問,「句注要塞戰況如何?」

    「阿飛回報,北虜於十一日攻佔句注,於十二日越過句注要塞南下攻擊。」

    西行的神情憔悴而疲憊,聲音有些嘶啞。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他代行伽藍的統兵權。全權負責把燕北軍團秘密調遣到青陂道的崇山峻嶺中,其難度之大、運作之細緻、工作之艱辛可想而知。

    伽藍劍眉輕蹙,追問道,「可有雲內城和白狼塞的消息?」

    「長歌回報。雲內城及其周邊有上萬帳,牛羊更是無數,其統帥是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另據黑鬍子回報,在白狼塞和善陽城一線,亦有胡帳上萬。牲畜不計其數,其統帥是俟利發康鞘利。」

    伽藍稍加沉默,又問道,「燕北諸鷹揚是否已全部進入潛伏位置?」

    西行搖頭,「主力九十七個團已全部進入潛伏位置,另三十七個團因全部來自燕北本地,擔心他們洩露機密,故安排他們最後出發,至今還在行進途中。不過五六天後,他們將陸續抵達。」

    伽藍微微頷首,正想詢問糧草武器的事情,不料西行卻先開了口,「陛下是否已北上雁門?」

    「某接到的最新消息是。陛下於初五日離開汾陽宮北上巡塞。」伽藍答道,「依正常行進速度計算,陛下應該在初十或者十一日抵達雁門。」

    西行暗自吁了一口氣,與伽藍四目相望。會心一笑,「陛下英明。諸般算計,絲毫不差。」

    「誘餌已經放了出去,魚兒也應該上鉤了,接下來就輪到我們收網了。」伽藍目露殺氣,不動聲色地說道,「傳令諸鷹揚官長,十八日於帥帳軍議。」

    「十九日便展開攻擊?」

    西行略感驚訝。為確保機密,十八日軍議之後,十九日燕北軍必然要展開攻擊,但北虜大軍十二日才越過句注要塞,尚未深陷於雁門戰場,更沒有對太原乃至河東造成威脅,其控弦之士也沒有精疲力竭,所以燕北軍過早展開攻擊,過早暴露帝國軍隊的攻擊策略,必然會不利於決戰的進行,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南北局勢的發展。

    伽藍神情凝重,沒有說話。

    「是我們有後援,還是陛下在雁門暗中部署了軍隊,打算突然間奪回句注要塞,把北虜大軍攔腰斬作三截,然後圍而殲之,甕中捉鱉?」

    這次輪到伽藍驚訝了。西行的想像力很豐富,但與事實卻是差之千里。

    或許在西行看來,伽藍在明知提前發動攻擊不利於決戰的情況下,卻堅持提前發動攻擊一定有其原因,而原因當然是帝國軍隊掌控了戰局。可惜的是,事實正相反,伽藍正是因為估猜到戰局已然失控,局勢的發展已被北虜所掌控,這才毅然決定提前發動攻擊,即便全軍覆沒了,即便未能重創北虜,也決不能讓北虜攻陷了雁門,活捉了帝國皇帝,給帝國以致命一擊,讓帝國就此不可逆轉的走向崩潰。

    「我們有後援,明公(薛世雄)調來的兩個鷹揚正火速趕赴燕北,正好代替我們鎮戍長城,讓空城計唱得更長一點。」伽藍親暱地拍拍西行的手臂,笑著說道,「至於陛下是否在雁門附近暗中部署了軍隊,某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雁門固若金湯,而太原、河東乃至兩京的軍隊正日夜兼程北上。以北虜之狡詐,一旦發現局勢不對,必望風而逃,所以,燕北軍必需提前發動攻擊,以確保把更多的北虜堵截在句注兩麓,予敵以重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