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決斷 文 / 猛子

    八月初,可賀敦義成公主密報帝國皇帝,在始畢可汗率北虜大軍南下入侵中土之時,她將傾力支持大葉護阿史那閭琅、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等牙帳保守勢力發起一系列阻止南北戰爭之行動,以期在最短時間內結束這場戰爭,重建南北雙方之和平。

    義成公主的這封密信來得正是時候,尤其是義成公主對帝國矢志不渝的忠誠和對自己遠嫁北塞之使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但進一步堅定了皇帝堅守北疆的決心,也讓皇帝看到了帝國先賢們為確保中土之安全而做出的巨大貢獻。做為先賢們的繼承者,皇帝在堅持先賢們所制定的國防和外交戰略的同時,理所當然抱著一往無前甚至是捨生取義之決心,來確保帝國之安全,確保中土統一大業之延續。

    八月初一,陰山東麓,始畢可汗指揮北虜大軍主力取道武川鎮和柔玄鎮之間的武要北原,以摧枯拉朽之勢殺過了長城防線,猛攻代北馬邑郡的北部重鎮雲內城(大同)。

    代北戰局的發展正如馬邑郡太守王仁恭先前所預測,而此刻老帥王仁恭、雁門郡郡丞楊長仁和武賁郎將王智辨已經把馬邑和雁門兩郡的鎮戍軍主力集中到了雲內城及其周邊要隘,雙方激烈廝殺。

    依王仁恭的想法,他要在雲內一線堅守四到五天,一方面通過頑強的防守來探查北虜此次入侵之規模,並由北虜大軍之規模來判斷此次北虜入侵之戰略意圖。繼而擬定整個代北區域的防禦策略;另一方面他要給定襄郡的鎮戍軍爭取更多的撤退時間。依照預定計策,鎮戍定襄郡的代北軍要主動放棄定襄。然後與馬邑、雁門的鎮戍軍會合,集代北軍之主力與北虜作戰。然而,自命令下達之日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天了,卻遲遲沒有看到這支軍隊的身影。

    八月初二,僅僅過了一天,就有十幾萬北虜軍隊越過了長城,聚集在雲內城下。

    王仁恭震驚了。楊長仁和王智辨考慮到己方兵力嚴重不足,如果繼續戰鬥下去。不但己方損失過大,還有可能陷入北虜的包圍,如此一來代北的最後一道門戶句注要塞就形同虛設。句注要塞一失,則雁門和太原馬上就會遭到北虜的攻擊。而戰局若照此發展下去,則北疆岌岌可危,皇帝和行宮也危在旦夕。所以楊長仁和王智辨急切勸說王仁恭馬上後撤,撤到白狼塞堅守。同時急告汾陽宮的皇帝。懇求皇帝和行宮馬上撤離北疆。還要急告燕北的東北道副大使、武賁郎將伽藍,在代北軍南撤之後,整個代北戰場的側翼就需要燕北軍的保護,但燕北軍此時已經陷入了始畢可汗所率的北虜主力和位於閃電河一線的叱吉設的大漠南方軍的前後夾擊之中,燕北局勢也是異常危急,而燕北軍事實上已無力保護代北戰場的側翼。亦無力給代北軍以有效支援了。

    王仁恭同意向皇帝告急,向燕北報警,但不同意即刻撤退,他還想等待定襄郡的鎮戍軍撤回來,以便把代北軍的主力集結到一起。也唯有如此,他才有把握守住句注要塞。確保把北虜阻擋於代北境內。

    就在此刻,定襄郡送來急報。幾天前一支北虜軍隊由著名的「白道」越過了陰山,殺進了位於陰山南麓和河套套頭之間的定襄郡。定襄鎮戍軍正在撤離之中,措手不及之下,遂調頭向西,以最快速度渡過了黃河,撤進了隸屬於靈朔道的榆林郡的榆關。

    王仁恭聞訊,勃然大怒。

    自先帝以來,為了控制強悍的代北軍,中央和帝**方想盡了辦法。楊義臣及其以尉遲氏為首的代北虜姓將領始終是代北軍的核心力量,雖然先帝曾讓漢王楊諒、名將李景等出任代北軍統帥,但始終未能真正控制這支軍隊。今上繼承大統,漢王楊諒舉兵反叛,做為叛軍主力之一的代北軍隨之分裂,兄弟手足自相殘殺,就此遭到重創,一蹶不振。代北軍衰落了,大漠上的突厥人卻興起了,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南北戰爭當然不可避免。現在南北戰爭爆發了,代北軍裡的代北系將領們理所當然以保存自身實力為第一要務。正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存在,定襄郡的代北鎮戍軍不但沒有及時撤離,反而在關鍵時刻渡過黃河撤到了榆林郡,遠離了代北戰場。

    強烈的危機感讓王仁恭有了不詳之念,但他和歷任代北軍統帥一樣,都無法真正控制這支軍隊,無法如臂指使地指揮這支軍隊,所以盛怒之後,王仁恭接受了楊長仁和王智辨的建議,果斷放棄了雲內城,並且也放棄了堅守白狼塞的想法,一口氣撤向了句注要塞,以杜絕代北軍被北虜包圍之可能,這樣他手上就始終有軍隊,有一定的主動權,還可以背靠雁門和太原,倚仗後方強有力的支援來阻御北虜的入侵。

    代北軍大踏步後撤。

    北虜倒是猶豫了,擔心墜入帝國的陷阱,但這時從代、晉秘密渠道傳來的消息,以及從定襄郡和燕北地區傳來的消息,都足以證明帝國在代北的鎮戍力量嚴重不足,撤退是帝國代北軍唯一的選擇。

    另外,對於始畢可汗和牙帳支持發動南北戰爭的權貴們來說,他們的最高目標是佔據代北,是把勢力範圍拓展到中土,並獲得與帝國長期而穩定的南北回易,這直接關係到北虜的持續發展和強大。而帝國因為連續數年的戰爭極大的損耗了國力,由此給了北虜千載難逢的入侵機遇,而更讓北虜竊喜的是,帝國的皇帝為了維護北疆之安全親自坐鎮太原,這給了北虜無數念想,假若能誘使帝國皇帝在戰爭期間親臨戰場前線,並將其包圍。繼而迫使其簽訂「城下之盟」,則必能以最小代價實現戰爭之目標。

    於是。始畢可汗和牙帳激進勢力故意縱容和默許以可賀敦義成公主和大葉護阿史那閭琅為首的牙帳保守勢力,在南北戰爭期間始終與帝國保持聯繫,任由他們向帝國承諾,他們將幫助帝國阻止或者盡快結束戰爭,繼而以此來誘使帝國皇帝在戰爭期間繼續留在北疆,甚至親赴戰場前線,給北虜包圍皇帝贏得一線良機。同時,牙帳保守勢力的這種不合作態度和反對行動。對始畢可汗和牙帳激進勢力來說也有好處。一旦北虜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甚至敗退,遭到帝國軍隊的窮追猛打,那麼出手拯救他們的必然是牙帳保守勢力。某種意義上,牙帳內部的這兩大對立勢力實際上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無論戰爭形勢如何變化。北虜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北虜在雲內停了一天,於八月初四繼續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但速度並不快,似乎其主要目標便是在長城一線燒殺擄掠。而不是要突破句注要塞深入到雁門乃至太原繼而直接威脅到帝國京畿腹地。

    北虜擔心追得太快了,太猛了,幾十萬控弦騎士如潮水一般傾瀉而下,根本不給帝國軍隊喘息的機會,十有**會把帝國皇帝嚇跑了。導致難以實現戰爭之最高目標。還有就是要觀察一下對手的反應和戰局的發展,畢竟這裡是帝國的疆域。是在對手的地盤上作戰,千萬不要因為大意而墜入了帝國軍隊的陷阱。

    此次入侵中土對始畢可汗和牙帳的激進勢力來說也是一場驚天動地的豪賭。賭贏了,始畢可汗、牙帳乃至突厥人的未來必然是一片輝煌,反之,則是一場深重災難,不但牙帳內部必然走向分裂,大漠諸虜大聯盟也會隨之四分五裂,大漠必將重演群雄爭霸之亂局。所以始畢可汗和他的支持者們非常謹慎和小心,一旦發現戰局發展對自己不利,則毫不猶豫的撤回大漠。

    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戰爭,對北虜來說如此,對帝國皇帝和帝國中樞來說同樣如此。

    面對氣勢洶洶、浩浩蕩蕩殺來的北虜大軍,皇帝和中樞想走都走不掉了。這時候離開太原,離開北疆,則必然背上「倉惶逃離」的惡名,不但會嚴重傷害到北疆軍民的士氣和軍心,也會嚴重損害了皇帝和中樞的威權和聲名,而皇帝當初以抵禦北虜入侵為名不顧一切阻礙毅然趕赴北疆,忍受了長時間的譴責和詆毀,直到今日北虜真正入侵後才艱難獲得的英名和聲望,都將在離開北疆的一瞬間喪失殆盡。

    然而,在明明知道皇帝撤離北疆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惡果,甚至代北都會全部淪陷的情況下,東都、西京的權貴官僚們卻紛紛上奏,苦諫皇帝即刻離開北疆,就連追隨在皇帝身邊的大部分貴族官僚們也同樣如此。雖然所有的勸諫都以「忠誠」為名義,但此忠誠是真正的忠誠嗎?這些人到底是忠誠於皇帝還是忠誠於帝國,抑或僅僅忠誠於他們自己的利益?

    皇帝倒是態度堅決,堅決不離開北疆。這是原則性問題,不容置疑,更沒有爭論的必要。於是苦諫的貴族官僚們退而求其次,懇請皇帝移駕太原郡的首府晉陽。

    從戰局的發展來看,帝國軍隊肯定要死守句注要塞,把北虜阻御於代北境內,而北虜對深入北疆腹地也肯定心存懼意,所以不出意外的話,等北虜殺到句注要塞後,戰事便會陷入僵持,然後北虜會在代北境內大肆擄掠。待帝國的各路援軍抵達太原,在皇帝的指揮下發動大規模反攻的時候,北虜便帶著戰利品返回大漠。於是這場戰爭結束,雙方各取所需,北虜擄掠成功,而皇帝和帝國軍隊趕走了入侵北虜,確保了中土之安全。

    從這一推斷來看,皇帝和行宮坐鎮晉陽,顯然最為安全。

    皇帝在汾陽宮裡躊躇不安,難以決策,因為伽藍在最近的數次密奏中,都懇請他北上雁門,親臨戰場第一線,其中的諸般好處顯而易見。雖然伽藍的真正用意是以皇帝為餌,引誘北虜傾力南下,繼而給燕北軍切斷北虜退路完成對北虜的包圍贏得足夠時間,但伽藍顯然疏忽或者有意忽略了這場決戰一旦偏離了預定軌道,未能擊敗北虜,將給皇帝和中樞在政治上帶來何等嚴重的惡劣影響。

    考慮到北虜入侵大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先期預測,帝國軍隊贏得決戰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考慮到北虜入侵的前期準備非常充分,他們不可能疏忽了燕北這個至關重要的地方,對燕北軍肯定是重點防範,所以燕北軍事實上已經很難完成這場決戰中的關鍵佈局,而沒有佈局就沒有決戰,既然如此,皇帝還有北上雁門親臨戰場第一線以身涉險的必要嗎?

    皇帝打算接受臣僚們的勸諫,由汾陽宮移駕晉陽。

    就在此刻,王仁恭、楊長仁急奏,北虜偏師由白道殺進了定襄郡,定襄郡鎮戍軍措手不及之下,匆忙渡過大河撤到了榆林,由此導致代北戰場上正面阻敵的兵力嚴重不足,迫使代北軍不得不放棄雲內,大踏步後撤,而由此又導致馬邑郡的「堅壁清野」之策遭到破壞,大部分官、軍、民未能在預計時間內撤到句注要塞,迫使代北軍又不得不在白狼塞、神武和善陽一線拚死阻擊。然而,北虜兵多將廣,且速度飛快,其精騎更是驍勇善戰,代北軍不但處於絕對劣勢,更有被分割包圍之危,一旦代北軍慘遭重創,則必然無力堅守句注要塞,而句注若失,則北虜必然兵臨雁門,劍指太原,戰局之頹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王仁恭、楊長仁為此懇請皇帝,即刻撤離北疆,同時詔令太原軍隊火速北上句注,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雁門,守住句注要塞。

    皇帝不假思索,斷然決策,御駕北上,親臨戰場第一線。

    此時此刻,皇帝若離開北疆,則軍心必散,代北必失,不但軍事上慘遭重創,政治上更會遭到致命一擊,唯有捨身赴險,激勵北疆軍民同仇敵愾,奮勇作戰,方能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尋到一線勝利的希望。

    八月初五,皇帝北上,趕赴雁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