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三百零十章 七月下的北疆 文 / 猛子

    七月下,從各方傳來的唯一好消息就是太原和雁門兩地的戡亂平叛成績斐然,據奏報,燕趙叛軍屢戰屢敗,根本抵擋不住帝國軍隊的攻擊,已丟盔棄甲,敗逃太行。

    在南北戰爭已經拉開帷幕的局面下,燕趙叛軍敗退太行,使得皇帝和中樞可以集中代、晉全部的軍事力量進行對外作戰,避免了帝國軍隊深陷腹背受敵之困境。這是一個好兆頭,皇帝和中樞非常高興,在第一時間詔令各平叛軍隊火速返回太原和雁門休整待命。

    皇帝堅定了決戰之決心,徹底放棄了撤離北疆的念頭。

    他緊急召見王辯,囑咐其務必辦好兩件事。其一,薛世雄必須率東北道主力大軍加入這場決戰。

    中樞所擬「誘敵深入」之策,與王仁恭所獻的「以退為進」之策,正好不謀而合。目前北虜大軍已越過陰山,王仁恭會在長城一線象徵性的抵擋一陣然後南撤,不出意外的話,北虜將很快殺進長城,長驅直入,千軍萬馬呼嘯而下,由代入晉,直殺雁門和太原。皇帝將指揮代、晉鎮戍軍死守雁門,把北虜主力拖在代、晉腹地,給伽藍和他的燕北軍切斷北虜退路贏得足夠時間。

    但是,當伽藍和燕北軍斷絕了北虜退路之後,帝國圍殲北虜的計策也就一覽無遺,到那時,伽藍和燕北軍必將在長城一線陷入長城內外所有北虜軍隊的夾擊之中,形勢異常危急。

    從對南北決戰的這一預判出發,皇帝認為伽藍手上的軍隊有限,奇襲之策即便奏效,亦不能給北虜大軍以致命一擊,最多也就是把北虜大軍的主力困在長城以南。北虜困獸猶鬥,誓必拚死突圍。可以預料,憑借代、晉鎮戍軍和燕北軍,根本就「吃不掉」北虜,無法實現此戰之目標。

    所以。皇帝依照戰局之發展,在北虜已經開始入侵,南北戰爭已經爆發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足夠理由說服中樞調集東北道鎮戍軍主力火速進入代北戰場。值此關鍵時刻,即便遼東和遠東的局勢不利於帝國。帝國也顧及不上了。只能傾盡所有力量先把入侵的北虜擊退,確保代晉乃至兩京安全。

    在北虜入侵之前,帝**方的很多統帥、將軍們並不相信北虜會入侵,更不支持皇帝繼東征之後再發動北伐。所以一直對皇帝的詔令陽奉陰違甚至公然違抗。如今事實俱在,南北形勢的發展都給皇帝說對了,而更嚴重的是,皇帝現在就在北疆前線與北虜作戰,假若那些待在兩京或者其他安全之地的將軍們再不支持皇帝。再不竭盡全力幫助皇帝與北虜作戰,那純粹就是自尋死路了。

    東北道鎮戍軍裡派系林立,將軍們各懷心思各有利益,很少有人公然支持皇帝發動南北戰爭,所以前期抽調部分軍隊進入燕北的時候,薛世雄便蓄意隱瞞了真相。現在真相大白了,在皇帝看來,南北戰爭高於一切,帝國的利益至高無上。東北道的各系將領沒有理由不參加南北戰爭,薛世雄應該能在最短時間內順利集結東北道鎮戍軍主力趕赴代北戰場,從而在兵力上逆轉劣勢,與燕北軍聯手給北虜以致命一擊,如此方能幫助皇帝和中樞建下蓋世武功。逆轉當前帝國內憂外患之危局。

    其二,王辯必須在河北大力戡亂,在確保河北水陸運輸暢通的同時,以主力向北太行一線實施清剿。確保在南北戰爭最為激烈之刻,把燕趙叛賊拖在北太行。確保帝國軍隊不會在代、晉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這兩件事都非常難辦。皇帝雖然說得輕鬆,理由充分,而且不容置疑,但字裡行間卻透漏出深深的擔憂。首先擔憂的就是薛世雄能否在最短時間內說服李景、楊恭仁、羅藝等東北道鎮戍統帥和將軍們置遼東及遠東局勢於不顧,竭盡全力參加南北戰爭。姑且不說東北疆域遼闊,鎮戍任務重,軍隊調動困難,僅以東北鎮戍軍內部的複雜矛盾和東北各地方勢力、各諸種部落之間激烈的利益衝突來說,薛世雄就無法理順和兼顧到各方面的關係,在軍政事務上更無法贏得一致,事實上他能把自己的權威影響到整個幽州地區就不錯了,至於遼西、遼東乃至遠東,根本就是鞭長莫及,有心無力。

    王辯的處境比薛世雄更困難。王辯鎮戍高陽,所涉地域包括上谷、河間、博陵、恆山等河北北部郡縣,而在這一塊就有山東五大世家中的兩個,即博陵崔氏和范陽盧氏,其餘二三流世家和地方豪強更是比比皆是。另外河北中部的趙郡李氏、冀城劉氏等世家豪望在河北北部也有巨大影響力。如今河北叛亂迭起,屢剿不平,其原因非常複雜,但所有人都清楚一件事,河北混亂局勢的最大推手便是這些世家豪望。

    王辯在高陽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這些世家豪望的監控和掣肘,而王辯若想在戡亂平叛上取得戰果,就必須贏得這些世家豪望的支持,由此可以推算到王辯清剿燕趙叛軍的難度之大。

    燕趙叛軍在北虜入侵後,迅速撤回太行山,這其中到底是代、晉鎮戍軍戡亂有力,還是燕趙叛軍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或者是伽藍秘密派遣到太行山的談判特使發揮了作用,誰也說不清,由此便留下了一個令人恐懼的隱患,一旦在南北戰爭最為激烈之刻,燕趙叛賊再度殺向雁門和太原,與北虜前後夾擊帝國軍隊,則後果不堪設想。

    王辯二話不說,斬釘截鐵,態度非常堅決地向皇帝做了保證和承諾,他將以最快速度返回河北高陽,並在途中拜訪博陵崔氏和范陽盧氏,最大程度的向山東世家豪望做出妥協,不惜一切代價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把燕趙叛軍牽制於太行一線,以確保南北決戰的順利進行。

    皇帝很高興,對王辯能在關鍵時刻忠誠於自己並以赴湯蹈火之決心完成自己所托付的使命倍感欣慰。愛屋及烏,這一刻他對薛世雄的信心也大為增加。考慮到決戰勝負對自己及帝國未來的重要性,他紆尊降貴,親自給薛世雄寫了一份書信,字裡行間深深透漏出對薛世雄的信任和期待。他迫切需要這場決戰的勝利。帝國也是一樣,假若這場決戰以失敗而告終,即便皇帝和中樞為此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竭盡了全部力量,也無法向帝國的貴族和平民做出交待;即便他們為此滿腹冤屈,淚流滿面。傷心欲絕。上蒼也決不會因為同情和憐惜而再賜予他們一次逆轉的機會。

    皇帝在書信中直言相告,帝國三十多萬勇士在西征和東征大戰中壯烈殉國,他們付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拱衛了帝國的安全,維護了中土的統一。就在於今日帝國必須取得與北虜決戰長城的勝利,唯有如此才能告慰三十多萬帝國英烈,才能實現這些英烈們生前為之浴血奮戰的理想。

    七月下,燕北長城一線,帝國軍隊陳兵於白山南北兩麓。氣勢如虹,殺氣凜冽。

    大漠北虜南部諸種部落也迅速完成了集結,嚴陣以待。

    雙方軍隊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與此同時,叱吉設阿史那咄捺在大葉護之子阿史那鐵槌的斡旋下,與燕北行轅始終保持著聯繫,雙方使者往來飛馳,談判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迅速擴大。

    在帝國方面來說,要不遺餘力分裂牙帳。削弱始畢可汗的實力,增加帝國在南北決戰中的勝算,為此不但要積極與叱吉設聯姻,還要想方設法把他推到以可賀敦義成公主為首的牙帳保守勢力中,繼而讓其南面稱汗。完成分裂和削弱大漠北虜之策略。

    而在牙帳保守勢力來說,可賀敦義成公主和大葉護阿史那閭琅在無法阻止始畢可汗入侵中土挑起新一輪南北戰爭的情況下,只能最大程度的結盟大漠上的保守和中間力量,這樣一旦戰敗。牙帳還有控制大漠北虜諸種的實力,還有反擊和議和的「資本」。還能保留東山再起的元氣。

    叱吉設阿史那咄捺對始畢可汗發動的這次南北戰爭持悲觀態度,另外加上帝國近期一系列的反間謀劃,他迫不得已之下也只能與可賀敦義成公主和大葉護結為聯盟。這個聯盟建立之後,叱吉設的想法也就隨之改變,他對牙帳戰敗後必然發生的可汗之爭有了強烈的興趣和渴望,為此他對與帝國聯姻並以此為基礎贏得帝國支持的**便無限膨脹起來。

    就在此刻,叱吉設通過僅存的幾條秘密渠道突然獲悉,帝國東北道鎮戍軍的最高統帥薛世雄不但在前期把囤積於涿郡的大量糧草武器送到燕北,還從幽州、遼西和遼東等地抽調了大量軍隊進入燕北。據未經證實的消息說,現在燕北至少有三萬到五萬軍隊,其目標有可能是始畢可汗和他的入侵軍隊,但燕北軍一旦加入南北決戰戰場,燕北防禦怎麼辦?燕北一旦失守,決戰戰場的整個側翼就完全暴露在北虜大軍的攻擊之下,所以,從南北決戰的角度出發,燕北軍的目標不應該是始畢可汗,而是叱吉設和他的軍隊。

    可以預測的是,帝國軍隊只要擊敗了叱吉設,擊潰了他的軍隊,就等於摧毀了北虜大軍的整個側翼,然後帝國軍隊就可以直殺到南下北虜大軍的背後,給始畢可汗以致命一擊。始畢可汗敗了,北虜大軍遭到重創,牙帳必然大亂,諸種部落也會大亂,大漠上必定烽煙再起,群雄爭霸,如此帝國便實現了其戰略目標,且沒有損害國家尊嚴和損失一位宗室公主。

    叱吉設感受到了生死危機,他一面積極推進談判進度,一面積極備戰,而備戰的重心則是防禦,雖然他並沒有幫助始畢可汗入侵中土的打算,但也不想遭受池魚之災,為始畢可汗的錯誤策略做出無謂犧牲。

    七月底,叱吉設主動邀請燕北軍政統帥伽藍,要與其做實質性的談判,以期在南北決戰後的大漠局勢的劇烈動盪中搶得先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