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九十五章 龍衛軍的危機 文 / 猛子

    七月十六日,伽藍接到詔令,東征結束,皇帝要班師回朝,龍衛軍為選鋒,先行起程返回涿郡。

    龍衛軍上下瀰漫著一股怨憤情緒。

    此番作戰,龍衛軍衝鋒在前,幾乎以一己之力摧毀了高句麗,但因為高句麗在戰爭末期經濟崩潰,又陷入了大饑荒,財富耗盡,再加上平壤和烏骨毀於大火,龍衛軍的擄掠非常有限。既然發不了戰爭財,大家也就退而求其次,指望陞官加爵了。哪料到戰爭結束快兩個月了,不但沒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嘉賞,反而傳來了皇帝要解散龍衛軍的消息。這不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嘛?皇帝和朝廷也忒不厚道了吧?我們拚死拚活摧毀了高句麗,沒有功勞也還有苦勞吧?哪有這樣對待有功之臣的?如此薄情寡義,令人齒寒,將來誰還會賣命?

    返回懷遠鎮後,得知皇帝和行宮也到了懷遠,將士們的心思又活了,心想皇帝是不是考慮到龍衛軍功勳蓋世,要親自到軍中撫慰,要親自授獎啊?大家都很期待。哪料接到的詔令卻是遠征軍即刻班師回朝,而龍衛軍是第一個撤回國內的軍隊。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獎賞?

    將士們憤怒了,但除了私下謾罵之外,也沒有其他洩憤手段,只得背上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

    伽藍憂心忡忡,愁眉不展,不知道如何向兄弟們解釋,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將士們的情緒。

    歸心似箭,七月底,龍衛軍抵達北平。伽藍知道再拖延下去麻煩會更大,他必須向將士們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並妥善安置這些追隨他征伐沙場的勇士們。

    其實對於龍衛軍將士們來說,任何解釋都抵不上實質性獎勵,錢財和官爵缺一不可,偏偏皇帝和中樞從自身的政治利益出發,就是不獎,甚至還撤消了龍衛軍的建制。這一做法固然打擊了龍衛軍。但同樣打也擊了帝國軍隊的士氣。有功不賞也就罷了,還把功勳將士趕出了軍隊,如此做法。必會招致軍中將士的怨憤,皇帝和中樞的威權在他們的心目中也會急劇下降。

    這顯然不是皇帝的初衷,也不是裴世矩願意看到的。不論龍衛軍在東征過程中犯下了怎樣的滔天罪孽,都無法掩蓋他們摧毀高句麗的顯赫戰績。所以即便朝堂上的政治對手們對龍衛軍的血腥殺戮口誅筆伐,但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以免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適可而止也就罷了。

    何謂適可而止?皇帝和裴世矩當初從西北調來伽藍,又在重重阻力下建立龍衛軍。某種意義上就是在軍中培植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強行奪取軍方權力的手段。伽藍帶著這支軍隊在平息楊玄感的叛亂中、在第三次東征中都創造了奇跡,建下了顯赫功勳,給皇帝和裴世矩爭足了臉面,假若任由這一局勢發展下去,皇帝和裴世矩必能在軍中建立起以龍衛軍為核心的完全忠誠於他們的軍隊。

    這一做法破壞了軍政分離的原則,損害了軍方的利益,也損害了世家貴族的利益。所以這是絕不允許的事情。驍果軍已經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軍方和世家貴族已經給皇帝讓度了足夠利益,假若皇帝乘此機會再組建一支龐大的直屬中央的龍衛軍,活生生的從軍方手裡奪走更多權力,必然會引起軍方和世家貴族的強烈反對。值此帝國內憂外患、政治危機又十分深重之刻,皇帝不得不妥協,不得不解散龍衛軍。以此來緩和與軍方及世家貴族之間的矛盾,並期望以此來換取政治對手們對中央實施平息內亂和恢復國力等諸多策略的支持。

    當初。皇帝要建龍衛軍,是因為他自身利益的需要。現在撤消龍衛軍,同樣也是因為他自身利益的需要。至於龍衛軍,自始至終不過是皇帝贏得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而已。既然是政治工具,當然需要的時候就用上,不需要的時候就扔到一邊。

    然而,也正是因為帝國現在內憂外患的局面,導致皇帝推行的以中央集權為目標的改革遇到了空前阻力,不但寸步難進,反而出現了大踏步倒退的趨勢。地方叛亂迭起,軍隊戡亂不利,中央對地方、對軍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弱,這顯然就是改革倒退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這種大背景下,皇帝和以改革派為核心的中樞最需要的是什麼?理所當然是軍隊,是絕對忠誠於自己的軍隊。於是矛盾就出現了。一方面皇帝和中樞迫於政治壓力,不得不解散龍衛軍,而一方面皇帝和中樞又從自身政治利益出發,迫切需要越來越多的像龍衛軍這樣忠誠於自己的軍隊。

    此時此刻,如何化解這個矛盾?又如何去達成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政治目的?這就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了。現在皇帝和裴世矩已經用解散龍衛軍完成了一個他們心不甘情不願的政治目的,那麼,他們另一個最希望達到的政治目的,就需要伽藍施展自己的政治智慧了。

    當伽藍在軍議上,當著龍衛軍軍官們的面,詳細分析和推衍了帝國當前和未來政局的走向,以及龍衛軍在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關鍵作用後,基本上也就為皇帝和中樞對龍衛軍的「薄情寡義」做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接下來,伽藍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龍衛軍的未來在哪?

    這個未來要給人以希望,沒有希望的未來毫無意義,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也不會有人附和,更不會有人拿著身家性命去追隨。

    劉黑闥在軍議上便直言不諱地告訴伽藍,他要帶著河北兄弟們回去,除非伽藍給他一個不回去的理由。

    劉黑闥和馮翊不同,和盧龍、阿史那賀寶更不同,河北人之所以願意追隨伽藍遠征高句麗,除掉一些七七八八的因素外,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河北義軍打造一支強悍的軍隊。如今他們的目標實現了。正當他們為重返河北而彷徨無策的時候,皇帝卻拱手送給他們一個天大的人情。皇帝既然解散了龍衛軍,河北人當然可以回家了,而劉黑闥如果帶著這樣一支軍隊殺回去,必然會在河北掀起狂風暴雨。

    伽藍躊躇不言。

    當初劉黑闥等河北義軍首領之所以答應自己的條件是有原因的,因為第三次東征勝利後,遠征軍必定返回國內,幾十萬軍隊進入戡亂戰場,河北、河南、中原、江左等地的義軍根本無力抵禦,必定會被帝國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掃而空。

    而真實情況是,遠征軍兵力十分有限。皇帝和中樞為第三次東征而下達給各地鷹揚府的集結令,並沒有得到貫徹執行,不論是各地鷹揚府是真的無兵可調了還是軍方有意違抗皇帝和中央的命令,總之結果是當龍衛軍攻陷平壤時,奉旨趕到涿郡集結的軍隊依舊寥寥無幾。

    第三次東征的軍隊主要由鎮戍東北疆的懷遠軍、北平軍和幽燕軍組成,另外就是帝國水師,還有皇帝直接指揮的驍果軍,所以東征即便結束了,實際上也沒有一兵一卒會進入國內戡亂平叛的戰場。

    帝國到底有多少軍隊?從理論上來說,中土統一後,原北周的關隴軍隊、原高齊的山東軍隊和原南陳的江左軍隊,三地軍隊加在一起至少有一百多萬。然而,這是理論上的計算,實際上做為最後勝利者的關隴人,既不會放心山東人,也不會信任江左人,所以統一後,山東軍隊和江左軍隊的主力都給解散了,大部分將士回家種田了,而鎮戍中土的基本上都是關隴軍隊,關隴府兵遍天下。統一後的中土,面臨來自北虜的強大威脅,因此國防策略隨之由內轉外,守外而虛內,於是帝國的精銳主力大都部署在漫長的邊界線上,還有一部分主力則用來鎮戍兩京。

    由此不難推測出帝國軍隊的實際規模。這也是第一次東征三十萬大軍覆滅於高句麗之後,直接導致帝國在戡亂平叛戰場上陷入無兵可用的窘境的重要原因。而地方軍和鄉團、宗團均受限於濃厚的地域利益,再加上統一時間尚短,關隴、山東和江左三地還存在著激烈的政治文化矛盾和權力利益的對抗,統一的基礎尚沒有夯實,一旦中土遭遇到深重危機的猛烈衝擊後,統一的根基必然動搖,而中土必然會再一次走向分裂的深淵。

    這種機密劉黑闥不知道,他以為遠征軍主力馬上就要返回國內,要進行大規模的戡亂平了叛,河北義軍岌岌可危,所以他必須帶著軍隊回去。

    伽藍權衡再三,毅然決定把真相告訴劉黑闥等河北軍官,但這個話題一旦開始,後面必然涉及到自己對帝國未來的悲觀預測,必然涉及到自己要以東北道為根基迅速發展實力的設想,而這一設想不論自己怎麼解釋,都逃脫不了擁兵自重、割據稱霸,甚至圖謀造反的嫌疑。所以,有些話雖然要說,但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