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四十二章 失落的馮孝慈 文 / 猛子

    吐谷渾撤軍了,所有軍隊撤離西川戰場,屯駐於龍耆城。

    右候衛將軍馮孝慈一面急報裴世矩,一面急令西平、河源諸鎮官長,即刻整頓軍隊,補充糧草武器,準備向吐谷渾人發動更大規模的攻擊。

    諸鎮官長並不積極,理由無數,總之沒有攻擊**,只想據鎮而守。冬天馬上就要到了,大雪一下,不僅氣候惡劣,糧草不繼,更重要的是一旦被吐谷渾人誘入西海深處,則有全軍覆沒之危。

    現在隴西戍軍數量有限,西川戰場上的總兵力不過數千人而已,而當年皇帝御駕西征,十幾萬軍隊,浩浩蕩蕩,誰能擋其鋒銳?這兩者有可比性嗎?你馮孝慈想打,想立功,那是你的事,我等長年累月鎮戍隴西,不能不顧惜邊軍將士和邊陲庶民的性命,即便從自身利益來說,也絕無可能拿身家性命陪你去冒險,為你的榮耀和功勳而拋頭顱灑熱血。

    伽藍孤身潛回,於西川前線密會馮孝慈。

    「可曾摸清阿柴虜的底細?伏允還能堅持多久?」

    馮孝慈迫不及待了。皇帝把他調到隴西,那是臨危授命,假如不能擊敗吐谷渾人,奪回伏俟城,他就未能完成使命,自然也就無法贏得皇帝的信任和賞識。

    伽藍沒有說話,遲疑稍許,問道,「在明公看來,吐谷渾有多少王公貴族和部落首領真心誠意歸附我中土?」

    馮孝慈嗤之以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伏允以流亡落魄之身。糾集數千兵馬,便能橫掃西海。奪回伏俟,重建虜國,足以說明一切。」

    伽藍微微頷首,「以明公對西北和吐谷渾的瞭解,我中土是夷滅其國、奴役其族為上,還是迫其臣服,為中土藩屬為佳?」

    馮孝慈苦笑。搖頭,猶豫片刻後,終於還是說出了心裡話,「有史為證。某等平庸,與先輩才智相比,難望其頸背。」

    幾百年來。一代代英雄豪傑都未能征服大雪山和大雪山的北虜。當今聖上和他所能倚重的股肱之臣難道就能創造奇跡,創造歷史?馮孝慈根本不相信。

    從歷史上來看,中土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北虜群體的威脅。匈奴、鮮卑、柔然雖然都曾一統北方大漠,但與在西、北兩個方向都建立強大汗國的突厥人相比,它們的實力明顯遜色,而當今天下,突厥人尚未衰落。(_——)鐵勒人卻已飛速崛起。北虜群體的人數越來越多,牙帳和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姑且不論它們內部的矛盾如何激烈,僅以對中土的威脅來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時期。

    這種情況下,今上銳意改革以增強國力,西征東伐以攻代守,其大戰略並無錯誤。但今上在改革沒有成功,反而遭遇強大阻力。國內矛盾愈演愈烈,國力不但沒有增強反而有所削弱之刻。轉而以戰爭手段來轉移矛盾,結果非但沒有實現其政治意圖,反而演變成「窮兵黷武」之事實,矛盾激化的同時,政治謀劃亦告失敗,國內陷入深重危機,於是進一步加劇了國力的衰落。

    事實與理想總是背道而馳,皇帝和改革派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雙雙失利,讓他們迴旋餘地更小,可用策略更少,至於力挽狂瀾、逆轉局勢的機會,更是因為實施大戰略的核心思路出現了致命錯誤,就此難覓蹤跡。沒有機會,也就抓不住機會,也就拿不出策略,只能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在失落、挫敗和恐懼中無助、無奈地等待著日落西山的一刻。

    中土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敏銳地發現了帝國的光芒正在迅速黯淡,已經預測和推斷到帝國正在以一種匪夷所思的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蠢蠢欲動、居心叵測者紛紛從黑暗深處走了出來。西北邊疆雖然距離帝國的政治中心非常遙遠,但帝國世家權貴的「觸角」非常長,「觸鬚」非常多,那些遍佈中土的各等貴族便是這些敏感的「觸鬚」,只要大世家大權貴有任何的「風吹草動」,他們的意志便會在最短時間內由「觸鬚」們傳遞到帝國任意一個角落,而近段時間西北邊疆局勢的「風雲變幻」,便是由這些「觸鬚」們「聯動」之後的結果。

    馮孝慈見到伽藍後,隱晦表達了自己對西北局勢的「絕望」,但裴世矩的到來又給了他一線希望,然而,伽藍今日的兩個質問,卻明白無誤地告訴馮孝慈,皇帝和改革派們面對紛亂複雜的國內局勢,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妥協,不得不向某些政治派系做出讓步。

    讓西北局勢重新回到「原點」,也就是重建皇帝御駕西征之前的西北政治版圖,在大勢上有利於緩解國內外矛盾,減少國力損耗,減少無謂的邊疆戰事,但這在政治上,則意味著皇帝和改革派前期的策略是錯誤的,由此必然影響到其他策略的實施,比如眾多改革措施將會遭到政治對手們的質疑和「圍攻」,這會讓皇帝和改革派們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伽藍笑了起來,衝著馮孝慈躬身一禮,「明公高見,末將受教了。」

    馮孝慈慚然擺手,「皇帝打下的疆土,某等應誓死戍守,爾今卻丟城失地,顏面無存。」

    伽藍垂首不語,稍遲,復說道,「明公,隴西的危機,至此出現轉機,不出意外的話,大雪來臨之前,危機將解除。至於與西突厥的長期結盟,已經不是閣老和我們的事了,那是西域都尉府的事。」

    馮孝慈聽出了伽藍話裡的意思。西北局勢的變化,反映到朝堂上則是關隴貴族集團中的保守勢力的「勝利」,不論是關中本土貴族還是武川系貴族,都將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牢牢掌控西北軍,掌控西北局勢。唯有掌控了西北,才能確保關隴的安危,而且還能以西北局勢為要挾,威脅朝堂上的政治對手。

    關中馮氏是關隴貴族中的二三流世家,從地域利益上來說,馮氏與關中本土貴族肯定走得近,但在裴世矩主持經略西土時期,馮孝慈卻是裴世矩的得力干將,於是不論其個人政治立場如何,他都被劃進了帝國的改革派陣營,所以也不論馮孝慈個人意願如何,他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主動去靠近皇帝和裴世矩。從這一點出發,他馬上意識到,自己隴西之行的使命即將結束,自己要離開西北,離開西北軍了。

    「終於可以回東都了。」馮孝慈發出了感歎,「只是……」他指了指自己的臉,「實在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與第一次東征大敗而歸的九路統帥相比,明公可以挺著胸膛,氣宇軒昂地走進東都,理直氣壯地面對任何一個人。」伽藍安慰道,「三十萬帝國將士戰死遼東,他們都不知羞愧,甚至有人不降反升,高居宰執之位,明公又有何羞愧之處?」

    馮孝慈撫鬚而笑,但無法掩飾臉上的失意和眼裡的那份悲楚失落。

    「明公,今大河南北叛賊蜂起,明公回京,必要承擔剿賊重任。」伽藍繼續說道,「西北暫時沒有大的戰事了,西北局勢對中土的威脅暫時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相反,山東卻是戰事頻起,山東局勢已經嚴重危及到了帝國的安危,更嚴重的是,假若任由這種亂局繼續下去,必定塗炭生靈。明公,庶民無罪,生靈無辜,帝國的大廈更不能坍塌,一旦國祚崩潰,中土大地必陷黑暗,從此血雨腥風,杳無安寧之期。」

    「烏合之眾,不足為慮。」馮孝慈不屑一顧。

    伽藍暗歎,卻是不敢再說什麼。

    「日前將軍曾與山東眾賊作戰,戰績驕人,此番回京,不知是否繼續征戰?」

    馮孝慈卻是聽出了伽藍話裡的意思,含蓄問道。

    伽藍點頭,躬身致禮,「某願追隨明公,誓死不渝。」

    他可以肯定自己要去山東剿賊。此前裴世矩的暗示很明顯,叫他把龍衛府擴建完成,此舉用意不言而喻。

    「龍衛府擴建的事,進行得如何?」馮孝慈主動問道。

    馮孝慈主動相訊,顯然是要出手相助。馮孝慈是西北軍三大統帥之一,此前鎮戍河西,帳下猛將如雲,銳士無數,若能借助這次機會,把親信部屬調進龍衛府,等於提攜了老部下,又贏得了皇帝和裴世矩的嘉賞,在幫助伽藍的同時又獲得了龍衛府的實力,可謂一舉多得。

    伽藍心知肚明,當然不會錯過這等送上門的機會,「閣老的意思是,利用此機會,把舊部好友全部帶走。閣老說,竭盡全力擴建龍衛府,人數不限。」

    馮孝慈微笑頷首,「閣老如今主持西北軍政,雖唐國公還是弘化留守,西北軍統帥,但迫於西北局勢艱難,只能積極配合閣老,想來他也不會在這些小事上予以阻撓。」

    「龍衛府需要戰馬,更多的戰馬。」伽藍說道,「不僅是為了剿賊,也是為了第三次東征。」

    馮孝慈神色一滯,暗自驚詫,心裡更掠過一絲莫名的喜悅。還有第三次東征?某還有機會?馮孝慈參加了西征,卻為未能參加東征而遺憾,更為東征失利而憤恨,有時他想,假若皇帝給他一次東征機會,他勢必攻陷平壤,蕩平高句麗。孰不料,機會竟在眼前,唾手可得。

    「此言當真?」馮孝慈問道。

    伽藍鄭重點頭,「你知某知,所以明公毋須為離開西北而失落。明年春天,東征戰場上,某定扈從明公左右,殺進平壤城。」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