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三十九章 與虎謀皮 文 / 猛子

    第兩百三十九章與虎謀皮

    伽藍思索了片刻,感覺裴世矩並沒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於是謹慎提醒道,「能否阻止阿柴虜東侵,關鍵不在於隴西戰場,而在於西突厥牙帳。」

    裴世矩眉頭緊皺,良久,方才對伽藍說道,「射匱可汗願意以子為質來維持雙方的盟約,但條件是,和親,還有阿史那達曼的頭顱。」

    伽藍神情凝重,沉默不語。

    今上登基之初,西土策略是激進的,並有西征之設想,為此貪婪好戰的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阿史那達曼便成了首要目標。裴世矩以「驅狼吞虎」之計,支持鐵勒莫賀可汗和蔥嶺以西的突厥射匱可汗東西夾擊阿史那達曼,最終導致西突厥汗國分裂,阿史那達曼敗走羅漫山(天山),率殘部東進入關,臣服中土。

    然而,西土局勢的演變速度大大超出了中土人的預料,西突厥在射匱可汗的統率下,乘著鐵勒大聯盟分裂,吐谷渾人亡國,西域諸國為了絲路利益互相征伐,而中土傾盡全力遠征高句麗之際,竟然在短短時間內席捲了蔥嶺東西,重建了當年室點密時期的輝煌霸業。

    「驅狼吞虎」是成功了,但那頭狼不僅代替了虎,還進化成了一頭強悍的雄獅,更可怕的是,它對中土虎視眈眈,嚴重威脅著中土的安危。射匱可汗把牙帳遷到三彌山,擺明了就是把戰略方向轉向中。此舉直接影響到了西土局勢,今年吐谷渾人在步薩缽可汗慕容伏允的統率下展開復國大戰,其背後的支持者便是射匱可汗。

    這種情況下,射匱可汗遣子質任,要「和親」,要阿史那達曼的頭顱,咄咄逼人,其底氣的確非常足,但中土卻因為遠東作戰的失敗,帝國內部的叛亂危機,已經失去了主動權,無奈而尷尬地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泥厥處羅可汗阿史那達曼東進中土,臣服大隋皇帝後,賜封號為曷娑那可汗,不久其可賀敦病故,遂「和親」,娶宗室女信義公主為妻。事實上阿史那達曼已經不是西突厥的可汗了,「和親」名不副實,但問題是,既然連他都能娶到中土的公主,為什麼今日的西突厥可汗反而沒有「和親」的資格?

    這只是問題之一,問題之二則是那些追隨阿史那達曼東進中土的部落,當初他們相信了中土皇帝的承諾,接受了中土皇帝的安排,在西北的會寧郡安置下來,如今他們要「造反」,要離開中土重返西土,估計是獲悉了這些機密,而洩露者十有**就是西突厥所遣秘兵。

    皇帝要穩定西北局勢,首先就要安撫這些突厥人,而若要安撫這些突厥人,阿史那達曼的頭顱就不能砍,而阿史那達曼的頭顱一旦留下了,就等於拒絕了射匱可汗的和平條件,於是西北危機也就愈發深重。

    也就是說,伽藍錯誤地估計了西北形勢,事實上中土與西突厥正面臨戰爭的危險,距離和平越來越遠了,至於昭武屈術支的復國大計,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

    無怪乎皇帝把清算風暴控制在了一定範圍內。當年漢王楊諒叛亂,受連累者多達幾十萬人,因此而覆滅的貴族更是成千上萬,而楊玄感叛亂的清算,受連累者不過數萬人而已,其中多達一萬八千名貴族和府兵流配戍邊,既給西北戰場增添了兵力,又緩和了與關隴貴族集團保守勢力之間的激烈矛盾。

    但不論是增加西北戍軍,還是緩和國內貴族集團之間的矛盾,都無法讓帝國以最佳策略最小代價來化解西北危機,穩定西北局勢了,如果形勢繼續惡化下去,不難預見西北將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想到這裡,伽藍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一個可以阻止或者延緩皇帝發動第三次東征的計策,那就是以西北危機來鉗制中樞決策,迫使皇帝不得不無限期擱置第三次東征計劃。既然自己能想到此策,其他人自然也能想到,比如改革派中持謹慎立場的裴世矩、蘇威,比如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關隴武川系。

    伽藍正在想著,耳畔傳來裴世矩低沉的嗓音,「你能從大局出發,不顧個人生死,想方設法遏制清算風暴的擴大,難能可貴,但你必須清楚,你的對手都是一群吃人的老虎,與虎謀皮,危機四伏。」

    這一點伽藍心裡有算,不過裴世矩特意點明,其中蘊含的意思就要好好思量了。

    從緩和帝國貴族集團之間的矛盾,從皇帝迫切需要遏制和打擊保守力量來看,皇帝即便想把李淵從西北軍統帥的位置上趕走,也不會急在這一刻,因為目前時機不對,一則西北危機重重,戰爭一觸即發,二則頻繁更換西北軍統帥,無疑會渙散西北軍軍心和加劇西北軍內部衝突,其三皇帝需要在政治上拉攏以關隴武川系為首的中立派,以便在讓自己的變革大計獲得更多力量的支持。

    然而,決定西北局勢的主要力量還是西北軍,皇帝在西北戰場上必須有自己絕對信任和絕對忠誠於他的武裝力量,這時候,皇帝把一萬八千流配刑徒交給禁軍龍衛府,實際上就是想直接掌控一支軍隊,這與他在今年的東征戰場上建立驍果軍的意圖如出一轍。

    但驍果軍終究是禁軍編制,是皇帝試圖集中軍權的一種手段,其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所以,它必然會牽扯到軍方錯綜複雜的利益爭鬥,必然會遭到軍方的反對和抵制,如果不是眾多軍方大佬在第一次東征失敗後慘遭清洗,估計它很難建立起來。

    龍衛府帶著九十個團進入西北戰場,陷入群狼環伺的局面,也是理所當然。西北苦寒之地,戰事頻繁,衛戍軍嚴重缺員是老大難問題,突然來了九十個團的流配刑徒,而且都是原來的東都衛戍軍,誰不想從中分一杯羹?西北軍各鎮官長虎視眈眈,而他們實際上就代表著西北各方勢力,在他們的背後則是關隴貴族集團。

    目前主持西北軍事的依舊是弘化留守李淵,裴世矩雖然在名義上主掌西北軍政,但他主要使命是解決西北危機,為此他需要傾盡所有精力,與關隴貴族集團,以及與西北的地方和軍方勢力進行溝通和妥協。很顯然,九十個團的流配刑徒成了裴世矩的有力籌碼,對蠢蠢欲動的會寧突厥部落是個強大的威懾,而對西北各方勢力來說則是一塊勢在必得的「肥肉」。

    伽藍想明白了,自己白費心機了,算來算去還是被這些老奸巨滑的權貴們算計了,百般辛苦就不說了,還背負了滅頂的風險,最終卻給他人做了嫁衣裳,鬱悶啦。伽藍憤懣難當,忍不住冷笑道,「就算是一群虎,某也要打死一隻,剝下它的皮。」

    「他們並不在意那張『皮』。」裴世矩淡然說道,「如果你給予配合,雙方默契行事,他們甚至願意給你足夠的『皮』。」

    伽藍慢慢瞇起眼睛,目露殺機,「明公,有些東西不能捨棄,一旦捨棄,失去的可能是帝國的未來。」

    裴世矩想了一下,舉手輕搖,「局勢並沒有你想像的惡劣,當然,也並不樂觀。至於第三次東征,考慮到高句麗已是強弩之末,實際上並沒有難度。陛下所需要的,不僅是自己的臉面,還有中央的威權。」

    「明公,東西突厥和吐谷渾人的再度崛起是不爭的事實,西北兩疆正面臨深重危機,難道你看不到?」伽藍強忍憤怒,言辭懇切,「明公,西突厥尚有波斯這個強敵在側,雖劍指中土,但虛張聲勢而已,其真正的目的,還是要利用吐谷渾人和東.突厥的重新崛起,牢牢鉗制住我中土,以阻止我中土西進的腳步,繼而確保蔥嶺以東局勢的穩定,為其聯合大秦(拜占庭帝國)夾擊波斯打下基礎。所以,未來西北兩疆的鎮戍策略應該是先北後西,遠交近攻。我中土只要維持與西突厥的盟約,必能利用西突厥的強大實力,遏制住吐谷渾人,將吐谷渾人阻御在湟、河一線,然後集結主力於代、朔一線,遏制和打擊剛剛崛起的東、突厥人,並以扶植鐵勒大聯盟來反制東.突厥人。就如先帝時期一樣,只要把東.突厥遏制住了,削弱了,則西突厥獨木難支,必難以對中土形成威脅。」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戰機稍縱即逝,一旦發動第三次東征,則戰機必然失去,如此則先機盡失,西北兩疆必同時陷入危機,而帝國在內憂外患之下,搖搖欲墜,試問那時陛下還拿什麼推進變革?中央的威權又能剩下多少?」

    裴世矩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頻頻頷首,似乎很欣賞伽藍這番話,但最終卻是一聲長歎,「若是你坐在某的位置上,便知道眼睛看到的、心中所想的和手上所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明公,西北兩疆的鎮戍直接關係到帝國的存亡,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啊!」

    「局勢並沒有你想像的惡劣。」裴世矩還是那句話,依舊充滿了自信,「一群貪鄙的蠻虜而已,不足為慮。」

    伽藍無奈,暗自歎息,不敢再說。

    「你把六十個團放在金城,先去湟中幫助馮將軍阻御阿柴虜。某授你臨機處置之權,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化解危機。阿柴虜已奪回西海,士氣已洩,人困馬乏,伏允之所以不惜代價繼續攻擊,不過是想迫使我們簽訂城下之盟。從整個西土局勢來說,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恥辱的事實,但從中土局勢來說,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與阿柴虜言和,所以,難度非常大,你自行尋策吧。」

    伽藍苦笑,「明公,關鍵不是阿柴虜,不是伏允,而是突厥人,是射匱可汗。」

    「如你所說,突厥人有波斯之憂,把牙帳遷到三彌山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既然如此,某也可以虛張聲勢,你帶著九十個團從東都趕來,這就是『聲勢』,足以威懾突厥人,迫使射匱可汗不得不接受昭武屈術支的復國,以此來換取與中土的長久和平。」

    裴世矩衝著伽藍搖搖手,「護送昭武屈術支到西突厥牙帳,助其復國,繼而穩定西北局勢,這是一件大功勞,輪不到你去,爭得人太多了。你想想,老狼府的長孫恆安會讓你去?你是某的門生,你去辦成了,他那張臉往哪擱?關隴武川人還能掌控西北?」

    伽藍無語。

    「馮孝慈到了隴西,王威去了賀蘭山,還有一些將軍、鎮將也陸續調離西北,你留在這裡,如何立足?」裴世矩望著伽藍,目露慈祥之色,「這裡雖然是你的家,但好男兒志在四方,又何必困守一隅?西北事了,便隨某返轉東都。」

    伽藍還想說什麼,但看到裴世矩那張憔悴不堪的臉,那副心力交瘁的表情,心中酸楚,黯然點頭。

    「不要忘了龍衛府擴建的事。」裴世矩囑咐道,「西北軍補充九十個團之後,西北軍內部必有一番激烈爭鬥,西北本土勢力會遭到沉重打擊,所以乘著這次機會,你把該帶走的人都帶走,即便超編也沒有關係,某會幫你解決。」

    伽藍躬身領命。

    y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