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二十二章 優勢盡失 文 / 猛子

    第兩百二十二章優勢盡失

    十七日上午,楊玄感解除了對東都皇城和宮城的圍,同時也撤出了南北外郭,而令東都人讚不絕口的是,楊玄感的軍隊自始至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即便在撤退過程中,也沒有發生一起劫掠事件。

    楊玄感的這一異常舉措讓皇城十分警惕,越王楊侗在樊子蓋、楊恭仁和崔賾的勸諫下,暫停了攻擊,而崔寶德則派出數隊斥候分別到南北外郭和通濟渠一線探查敵情。結果正如楊恭仁等所料,楊玄感以退為進,看上去是解除了對東都的圍,實際上是把他的軍隊部署在東都外線,設好陷阱,就等著東都衛戍軍自投羅網了。

    正當楊恭仁與樊子蓋、崔賾等商量對策的時候,崔氏接到了從叛軍陣營裡傳過來的密件。密件說,昨日衛文升、李丹、獨孤武都和柳續撤到了邙山北麓的河谷地帶,背水一戰,但在深夜時分,從河陽方向趕來一支援軍,連夜渡河,連夜參戰,不但幫助衛文升守住了戰陣,還鼓舞了軍隊士氣。然而,援軍數量太少,交戰雙方的實力懸殊太大,衛文升還是難逃敗亡之命運。

    這是一個好消息。依據伽藍送過來的訊息進行推斷,這支及時趕到戰場的軍隊應該是武賁郎將陳稜。武賁郎將費青奴與陳稜相距兩日路程,而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所率的主力大軍距離費青奴也只有兩三天的路程,如此推算,假如一切順利的話,明日費青奴就能趕到戰場,而兩三天之後宇文述和來護兒便能抵達河陽。也就是說,只要衛文升再堅持三四天,則戰局必將顛覆。

    那麼,東都如何定策?是作壁上觀等待戰局變化,還是主動出戰竭盡全力拚死一搏?

    以東都目前兵力,不具備傾力一戰的實力,但以局勢的推衍來看,則前方就是唾手可得的大功勞。一個多月來,東都上上下下齊心協力浴血奮戰,卻在最後一刻,因為實力不濟白白丟棄了戰果,並因此喪失功過相抵的機會,甚至錯過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誰能心甘?

    越王楊侗和樊子蓋、楊恭仁、崔賾商量後,斷然決定向東都所有臣民發佈主力援軍即將到來的消息,讓臣民們認清當前形勢,做出正確選擇,然後號召臣民們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凝聚起最強大的力量,向叛賊楊玄感發動攻擊,以期借助主力援軍戡亂之際,贏取功勞,獲取利益。

    午時,東都沸騰了,所有的貴族官僚們都認清了形勢,做出了正確選擇,所有的庶民們都被越王楊侗許諾的利益所打動,於是短短時間內,東都人紛紛響應越王楊侗的號召,出人出力,在空前團結的氣氛下,迅速組建了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下午申時初前後,崔寶德和樊文超帶著精銳選鋒軍直殺回洛倉。

    緊接著,越王楊侗在樊子蓋和崔賾的輔佐下,親自統率這支臨時組建的萬人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楊恭仁坐鎮皇城,領三個團的禁軍戍守,上演空城計。

    回洛倉對楊玄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楊侗毋須進攻,只要把軍隊擺出來,做出攻擊態勢,虛張聲勢一下,就足以「唬」住楊玄感,迫使他不得不小心防範。本來楊玄感想嚇唬楊侗,哪料楊侗臨時組建了一支萬人大軍,氣勢洶洶地殺了過來,絲毫不懼楊玄感的「陷阱」,反而把楊玄感「唬」住了。

    此刻戰局已經到了最關鍵時刻,楊玄感要集中主力殲滅衛文升,無心兩線作戰,所以他無奈之下,不得不抽調一部分軍隊回鎮金墉城和回洛倉,以便在氣勢上壓倒楊侗,迫使楊侗不敢攻擊。

    誰知楊侗初生牛犢不怕虎,偏偏就發動了攻擊。在他的指揮下,崔寶德和樊文超各率本部人馬猛攻回洛倉。另外還有一些想乘機撈取功勳的達官貴族子弟們,也把所率的家將親衛們組織到一起,附翼於主力之後,攻得也是像模像樣。

    入暮之後,楊侗鳴金收軍,退守上春門。

    正是得益於楊侗在回洛倉的攻擊,衛文升頂住了楊玄感最為猛烈的攻擊,守住了戰陣,苦苦支撐到了第二批援軍武賁郎將費青奴的到來。

    十八日,楊侗繼續攻擊回洛倉。

    樊子蓋回鎮皇城,楊恭仁則趕赴前線指揮作戰。這是兩人事前約定好的,因為彼此缺乏信任,只有輪換來,以防止對方在各自背後下黑手。

    邙山北麓的激戰也在繼續。衛文升雖然獲得了近萬援軍,實力回升,士氣也有所恢復,但雙方實力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宇文述和來護兒的主力都還在路上,尤其嚴重的是,據衛文升得到的消息,宇文述和來護兒的支援速度與陳稜、費青奴的支援速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理由其實很簡單,近十萬人的軍隊,糧草武器等軍需供應是個大問題,在通濟渠已經被河南叛賊切斷,東都被叛賊團團圍的不利情況下,援軍的軍需供應只能指望黎陽倉,但黎陽倉之前遭到了河北義軍的洗劫,雖然「洗劫」的罪名已經推給了楊玄感,但黎陽倉遭到重創是事實,而運輸的漕船不是被楊玄感一把火燒了就是被河北義軍挾持而走,所以軍需供應十分困難。

    這些都還是小問題,大問題是,兩路主力援軍會合黎陽後,永濟渠算是安全了,遠征軍的糧草運輸可以繼續了,而遠征軍對糧草輜重的需求更迫切,因為自楊玄感舉旗叛亂後,永濟渠糧道中斷了一個多月,雖然高陽、涿郡乃至遼西諸鎮竭盡所能調配軍需儲備,保證了遠征軍的需要,但因為沒有補充,北方諸鎮的儲備幾近告罄,再加上薊燕大軍南下平叛,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北疆的安全,一旦北方諸虜乘機入侵,如何應對?所以,戡亂安內固然重要,考慮到皇帝和遠征軍都還在遼東,此刻北疆安全更為重要,黎陽倉的糧草輜重必須優先供應北疆所需。

    衛文升其實心裡清楚,這一切都是故意拖延的借口,而宇文述和來護兒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軍中統帥,這兩位找借口拖延,不急於摧毀楊玄感,想必是皇帝的授意。皇帝為何如此?很簡單,讓這場風暴來得更大一些,讓風暴肆虐的時間更久一些,如此一來,留守兩京的大部分保守派貴族不是被這場風暴直接絞為齏粉,就是被這場風暴席捲而去,最終在風暴結束後的清算中灰飛煙滅。這是皇帝的借刀殺人計,借楊玄感這把刀誅殺阻撓改革進程的保守派貴族。

    既然如此,那就「配合」皇帝吧,反正那些被保守派貴族所控制的東都衛戍軍、西京衛戍軍,現在都在戰場上廝殺,而且是自相殘殺,這些軍隊傷亡過大,保守派勢力必被削弱,保守派實力不濟了,還不任由皇帝宰割?

    衛文升通告全軍將士,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正率主力援軍趕來,兩三天之內必抵戰場,所以,當務之急不僅是要守住河谷,確保主力援軍能在第一時間渡河而來,還要想方設法拖住楊玄感,把叛軍主力拖在北邙山,以便主力援軍能以最快速度擊敗楊玄感,全殲叛軍。

    士氣大振。已經來了兩支援軍了,一支來自薊燕,一支來自東萊水師,那麼主力援軍還會遠嗎?顯然這一次統帥部並沒有蓄意欺騙前線將士,所以士氣得以鼓舞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邊士氣起來了,那邊士氣卻在衰落,在絕對優勢情況下,卻久攻不下,久攻無果,不但東都未能拿下,就連四萬西京大軍都未能全殲,反而己方損失慘重,再加上各種謠言滿天飛,盛傳皇帝帶著幾十萬遠征軍即將返回東都,於是此消彼長之下,十八日的攻擊毫無進展,楊玄感的軍隊除了死傷更多,士氣更低,白白耽誤一天時間外,一無所獲。

    楊玄感終於意識到形勢嚴峻了,雖然還有時間,還有一戰而定的機會,但面對拒不妥協、誓死搏殺的關中本土貴族,面對楊侗和衛文升的前後夾擊,他可以說是四面楚歌,尤其與關中本土貴族結下的仇怨更是影響到了未來。未來他即便順利拿下了關西,但若想贏得關中本土貴族的支持,卻是千難萬難。

    這時候楊玄感想到了李密,想到了李密之前對形勢較為悲觀的分析和判斷,以及在當時看來極為保守的策略。戰局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都給李密料中了,如今是調頭打關西,還是奮起餘力,全殲西京大軍?兩者相比,當然是後者更有把握,畢竟西京大軍處於絕對劣勢,不過在咬牙苦撐罷了,而前者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機,實際上充滿了風險,一旦受阻於潼關,被敵軍主力追上,必深陷絕境,全軍覆沒。

    十八日夜,楊玄感在淨域寺召開軍議,詳細解說了當前形勢。

    「明日若能全殲敵軍,或者把敵軍趕過大河,則局勢竟在掌控之中,反之,則形勢顛覆,優勢盡失,危機重重,生死懸於一線。」

    帳內鴉雀無聲,氣氛極其凝重。

    楊玄感大手一揮,豪情萬丈,「明日,諸君齊心,一戰而定。」

    諸將轟然應諾。

    y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