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正文 第九十六章 閣老之謀 文 / 猛子

    裴世矩寒意層生,艱難舉步。伽藍小心攙扶,明顯感覺到裴世矩身心的沉重。

    裴世矩權衡良久,尋不到退路,唯有一力擔當。

    樓觀道和隴西李主動與伽藍妥協,並暗中幫助伽藍把薛德音送出了河西,這實際就是有意把自己拖下水,逼著自己與他們結盟攜手。伽藍把薛德音送到薛世雄面前,也是同樣的意思。假若自己置若罔聞,置之不理,樓觀道和隴西李,還有薛世雄,都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渠道把這個消息奏報皇帝,結果自己肯定陷入被動,甚至可能失去皇帝的信任。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正因為伽藍對自己的忠誠,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無論在西北還是到了幽燕,他都始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他竭盡所能保證薛德音的安全,又主動接受了樓觀道和隴西李的交易條件,並把薛世雄拉了這條「船」。假如這三股勢力因此而結盟攜手,並在這場風暴中各取其利,那麼必將改變朝堂局勢,影響中樞決策,甚至影響到未來帝國的政局。

    對自己來說,這是一件好事,當然,前題是楊玄感正在密謀叛亂,沒有這個前題,自己也就無法從結盟中獲取最大利益,相反,自己是做了冤大頭,給兩個盟利用了,讓他們借助自己的力量大獲其利,尤其是倍受皇帝壓制的樓觀道和隴西李,正好乘機擺脫困境,這是自己所無法忍受的事情,由此來倒推,足以證明樓觀道和隴西李假借伽藍和薛德音之嘴向自己透漏的驚人消息有著非常高的可信度。

    假如可信度很高,以楊玄感和李密為首的、以楊氏力量和太子餘黨為主體的一部分關隴權貴,正在密謀叛亂篡國,而現在又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那麼這就是一塊從天而降的「大餡餅」,可以好好利用,好好謀劃,爭取利益最大化,不但讓自己和盟受利,還要讓皇帝和中樞受利,更要讓帝國大受其利,從而推動帝國改革的車輪滾滾前進,讓帝國迅速走向繁榮和強大。

    裴世矩一旦決定擔當這件事,馬就擱置其弊端,盡可能擴展其利益,由此信心大增,豪氣頓生,義無反顧。

    裴世矩的眼神漸漸堅毅,腳步漸漸輕鬆。伽藍再一次感覺到了裴世矩內心世界的變化,知道他已經做出了決策,心中暗喜,熱血奔騰,一瞬間竟有血脈賁張之感。假如裴世矩以雷霆之勢摧毀了楊玄感和李密等叛黨,阻止了即將爆發的大風暴,帝國是不是會改變前進的方向?芸芸蒼生是不是就逃過一場死亡浩劫?

    「記得你去突倫川之前,委託薛大將軍給某送了封信。」裴世矩轉頭看了伽藍一眼,目露嘉賞之色,「給你說中了,東征以慘敗而告終,絕無可能的事變成了現實。你知道,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即便位高權重,也無力阻御咆哮的洪流。」裴世矩當初根本不相信伽藍的「厥詞」,但就算他相信了,在當時形勢下,他假如「眾人皆醉我獨醒」,「標新立異」地提出反對意見,最終肯定是被皇帝和支持東征的大臣一腳踢出中樞,甚至直接踢回老家。

    「二次東征在即,你不遠萬里,歷經艱辛,從突倫川趕到某身邊,某很高興。」裴世矩終於說了一句讓伽藍感動的話,事實這句話也就意味著裴世矩再一次接受了伽藍。

    「伽藍,你說說,二次東征,有幾分勝算?」

    伽藍腳步頓滯,立即猜到了裴世矩的打算,眼裡不由自主地掠過一絲慌亂,一絲茫然。

    裴世矩非尋常人,大智慧者有大氣魄,過去輔佐先帝開國如此,輔佐今平陳如此,經略西土如此,推動改革也是如此,以他的權勢、謀略和智慧,為了利益最大化,他會竭盡所能去輔佐皇帝東征,而不會竭盡全力去對付楊玄感和李密等叛逆。在楊玄感叛亂這件事,他已經掌握了先機,控制了主動,摧毀對手易如反掌,所以他會在化解這場危機的同時,繼續輔佐皇帝遠征高句麗,要贏取兩個戰場的勝利,繼而一舉扭轉乾坤。

    裴世矩是中樞重臣,是主宰帝國命運的當朝「五貴」之一,他站在巔峰俯瞰這個世界,思維、眼界、氣魄等等迥異於常人,他知道以楊玄感為首的叛逆在此刻發動叛亂將對帝國造成何種危害,但這種危害,與二次東征的勝利以及這場勝利對帝國政局所造成的影響相比,兩者懸殊太大。裴世矩首要考慮的是國政,是皇帝和中央的威信,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新政的推進,是帝國的未來,所以,東征在他心中,絕對是第一位,是主要的,平叛是第二位,是次要的。

    自皇帝和中樞決定東征並調集國力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適逢大河兩岸遭受百年罕見的大水災。在東征和救災之間,皇帝和中央選擇了東征優先,結果賑災不力,餓殍遍野,災民揭竿而起,暴亂席捲大河南北。去年東征窮竭國力,國內卻再遭罕見大旱災,皇帝和中央的對策依舊是東征優先,結果災情加重,各地叛亂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各地暴亂迭起的同時,各地官府也開始了血腥鎮壓,從河北、河南、山東、兩淮等重災區的奏報來看,局勢還在控制之內,各地盜賊的叛亂尚未動搖到帝國之根本。

    只要把楊玄感的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或者把叛亂規模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那麼東征勝利後,大軍可自北向南,一瀉而下,到時不要說楊玄感了,就是大河兩岸的暴民,都將一掃而盡,如此則大事可定。

    裴世矩全力東征的想法並沒有因為楊玄感可能舉兵叛亂而受到絲毫影響。他要東征,全力東征,摧毀高句麗,贏取東征的勝利,贏取政治的全面勝利。

    伽藍躊躇良久,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提醒裴世矩。

    「遼東的冬天來得早,十月就有可能下雪,大雪一下,糧草輜重的運輸就極度困難,假如大軍未能在九月底之前攻克平壤,摧毀高麗,東征必然失利。也就是說,大軍最起碼要在六月和七月間渡過鴨綠水,給攻打平壤贏得足夠時間。大軍過了鴨綠水,水師也應該抵達目的地了。假如這時候楊玄感發動叛亂,切斷永濟渠,斷絕東征大軍的糧道,那麼大軍就只有撤退,如此東征則再一次失利。」

    伽藍望著裴世矩,言辭懇切地說道,「二次東征就算無功而返,也是一場大失敗,這將給皇帝和中樞以致命一擊。」

    裴世矩白眉緊皺,語氣平淡,「在你看來,沒有勝算?」

    伽藍搖頭,「攘外必先安內,勞師遠征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保證,現如今國內叛亂迭起,糧道存在斷絕危機,哪來的勝算?」

    這句話算是說得很嚴重了,但裴世矩不以為意,「第一次東征我們是敗了,但高句麗人也付出了慘重代價。三十萬軍隊的損失對我們來說的確很大,但我們國力強盛,這點損失實際不算什麼,反觀高句麗人實力孱弱,其慘重損失已經動搖了它的根本。我們之所以馬發動第二次東征,原因就在如此。樂觀估計,四月底大軍可以渡過遼水,五月底渡過鴨綠水,六月底就能拿下平壤。至於你的擔心是不必要的,某既然知道了楊玄感要陰謀叛亂,自有辦法將其扼殺,以確保糧道暢通無阻。」

    裴世矩的自信源自實力,伽藍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只有閉緊嘴巴。

    =

    薛世雄匆忙而來。

    伽藍從西北帶來的機密消息對薛世雄而言也是個天大的麻煩。

    當年楊素權勢太大,遺留下來的實力也太過強悍。皇帝初始也是拉攏利用這股勢力,但隨著楊素病故,楊玄感迅速崛起,皇帝的新政越來越危害到世家權貴的利益,雙方漸行漸遠。楊玄感的勢力在長安是一個「龐然大物」,皇帝一直想方設法予以遏制和削弱,而楊玄感在表明支持皇帝改革,支持皇帝東征,但暗地裡卻在鼓動地方勢力對抗中央,唆使軍中將帥保存實力打擊異己。

    這些事皇帝可能不知道,畢竟他身邊的親信大臣也不敢隨意彈劾楊玄感。中樞各勢力雖然鬥爭不止,但利益最大化的最佳辦法還是力求在平衡中進行利益交換,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也不會輕易挑起戰事,免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第一次東征,帝國內外受損,台閣大臣有病死的有罷黜的還有殺頭的,軍隊統帥更是換了一大批。有人倒霉就有人走運。楊玄感就屬於走運的,因為台閣和軍隊需要補充高級官員,他這一系很多受到壓制和打擊的權貴官僚紛紛東山再起,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功勳元老級統帥李子雄。

    薛世雄雖出身世家,少年從軍,但自周到隋,一直名聲不顯。先帝時,薛世雄襲父爵,累遷儀同三司、右親衛車騎將軍,也就是個四品的禁軍武官職。不過,薛世雄曾在江左統軍,與時為揚州總管的今建立了不錯的關係,後來又隨今出塞北征,算是今安置在軍中的一員大將。今繼承大統後,薛世雄「大放異彩」,為皇帝南征西伐,先後出任右監門郎將,右翊衛將軍,玉門道行軍大將。東征失敗雖遭免職,但旋即再次起用,出任右候衛大將軍。

    薛世雄「大器晚成」不是因為功勳高,而是因為他站隊站對了,假如他像高熲、柳述、薛道衡、賀若弼等人一樣支持太子,早死了。薛世雄既然是今的親信大臣,因今的器重而功成名就,自然忠誠於今,自然遭到其他派系的敵視,尤其皇帝的改革越來越危害到世家權貴的利益之後,這種敵視越來越嚴重,薛世雄不得不行事低調一些,免得成為眾矢之的。

    過去薛世雄不是楊素一系,倍受打壓,現在他對楊玄感一系當然不會手下留情,雙方時有「摩擦」,這時候,伽藍突然送給他打擊楊玄感一系的「大禮」,他當然高興,但憑借他的實力,即便有皇帝做靠山,一旦雙方「開戰」,楊玄感一系固然損失慘重,他這一系也會傷痕纍纍,得不償失。

    「禮物」的份量是很重,可惜非薛世雄所能承受,好在伽藍已有謀劃,不但有隴西李氏的助力,還要把權勢最大的裴世矩推出來「扛大旗」。假如三股勢力結盟攜手,不敢說穩操勝券,最起碼有了五成以的勝算。

    裴世矩深夜相請,足以說明這件事已經成功了一半。薛世雄興沖沖而來,恭恭敬敬致禮。從爵位來說,薛世雄是郡公,裴世矩是縣公,都是從一品;從官職來說,右候衛大將軍是正三品,黃門侍郎則是從三品,裴世矩的品秩還低一級;但從權力來說,衛府大將軍和門下省的副官長黃門侍郎就差了太遠,正好裴世矩的年紀又大,所以薛世雄恭敬一些,把禮數做足,也是理所當然。

    =

    伽藍很自覺地退下,到園門外站崗放哨去了。那位青袍掾史知道伽藍肯定從西北帶來了重大消息,但他位卑權輕,不敢打聽,閉緊了嘴巴,僅僅給了伽藍一個問候的笑臉。

    兩位老人在夜風中並肩而行,道了幾句寒暄後便聊起了家常。

    裴世矩久在中樞,自先帝到今,二十多年了,資歷太老,相比起來,薛世雄就是朝堂新貴了,而且還是軍中新貴,心理的差距比較大。好在兩人曾在經略西土的過程中有過親密無間的合作,又同是皇帝近臣利益相近,所以建立了不錯的關係,否則兩人根本不會走在一起,更不會有今夜密議。

    關係歸關係,現如今兩人一個是中樞門下省的副官長,一個是衛府大將軍,依慣例要盡量避免私下會晤,尤其像這種深夜相聚更是大忌諱。在這之前,兩人也就在大朝會或者在一些特殊場合見一面,而且基本沒有私下交流的機會。

    或許是很長時間沒有見面的關係,兩人的家常聊了不少時間,從父母、妻妾、子女一直聊到孫子、曾孫子,笑聲不斷。

    「陛下要在臨朔宮休息兩天。」裴世矩不動聲色地說道,「唐公隨駕,明天應該有空,大將軍可尋個借口拜訪一下。」

    薛世雄猶豫了片刻,問道,「閣老,此事可信?」

    「這不重要。」裴世矩的臉露出一絲淺淺笑紋,「陛下對楚公楊玄感很關注,一直在尋找合適時機。」

    薛世雄頷首不語。裴世矩的決斷很快,決心很大,估計天一亮就要去稟奏皇帝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今夜門下省的副官長與一個衛府大將軍在皇帝行宮秘密會晤,怎能瞞得過皇帝?自己親自送伽藍進宮拜見裴世矩,實際就是逼迫裴世矩當機立斷。還好,從裴世矩的言行來看,他也「笑納」了伽藍的禮物,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逼迫而惱羞成怒。

    「閣老,東征是否繼續?」薛世雄再問。

    「東征之計不可改。」裴世矩斬釘截鐵。

    薛世雄暗自歎息,心頭掠過一團陰影。皇帝和中樞決心要贏取二次東征的勝利,一則國內形勢需要,二則這一次肯定穩操勝券,因為高句麗人給打得奄奄一息了,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再給它雷霆一擊,高句麗必定灰飛煙滅,所以,就算知道楊玄感要叛亂,要篡國,皇帝和中樞也絕會停止東征的步伐。

    既然東征繼續,那麼就不能倉促下手抓人,因為皇帝身邊和中樞內部肯定有楊玄感的同黨,消息一旦洩露,楊玄感切斷糧道,李子雄和元弘嗣同時舉兵,一東一西攻擊兩都,國內必定大亂,東征只有放棄,這是皇帝和中樞絕對不願看到的事。

    為保證東征,首先就要穩住叛逆,逐一解決敵人。威脅最大的就是李子雄和元弘嗣,這兩人必須先拿下,先把水師和西北軍牢牢控制在手。這兩人一拿下,消息傳到楊玄感耳中,他必定知道事情敗露,馬就會舉兵造反,切斷糧道,所以還要秘密遣人到東都洛陽,讓東都做好平叛準備,同時想方設法把楊玄感騙到洛陽以便抓捕。

    現在李子雄在山東東萊,元弘嗣在西北弘化,楊玄感在河北黎陽,就算皇帝和中樞三管齊下,三個地方同時下手,但因為三地路程不一,三地局勢不一,三人的警覺性和造反的決心也不一樣,只要其中一個地方出錯,必定引發大亂。元弘嗣手有西北軍,李子雄手有水師,都是幾萬人的軍隊,一旦叛亂,危害性太大,唯有楊玄感手軍隊不多,而且都是地方鎮戍軍,最多一兩千人,戰鬥力有限,即便造反了,短期內也不會形成太大危害,只待洛陽的留守大軍殺到黎陽,楊玄感必敗無疑,如此糧道可暢通無阻,東征可繼續進行,所以當務之急還是先拿下李子雄和元弘嗣,如此則大事可定。

    但以計策都是基於有證據證明楊玄感正在陰謀叛亂,基於皇帝已經認可此事並著手進行平叛的基礎,然而,現在缺乏的就是證據。

    空口無憑,尤其在二次東征已經拉開帷幕的形勢下,奏彈劾對手陰謀叛亂,激化中央矛盾,挑起朝政,等於是伸著腦袋給人砍,自尋死路。為了帝國和皇帝的利益,不惜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不是智者所為。裴世矩還沒有老糊塗,薛世雄更不會自毀前程。

    「閣老,明天如何回復陛下?」

    「先控制西北。」裴世矩的聲音沉穩有力。

    薛世雄即刻明瞭。關中是大隋的根基,根基不容有失。西北軍距離長安太近,弘化方向的西北軍數天之內就能殺到城下,而此刻皇帝遠在遼東戰場,相距數千里之遙,這會讓關隴的權貴官僚們因為距離而不再畏懼,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僥倖和投機之念,不出意外的話,長安會倒戈,關中會淪陷。關中淪陷,叛亂者進可以殺出關外,佔據洛陽,橫掃中原,退可以據險而守,割據自立,分裂中土,如此則帝國分崩離析,生靈塗炭。

    相比起來,東萊水師就沒有這樣可怕的足以動搖帝國根本的危害,一則東萊距離東都太遠,況且只有一條水道可通,二則東都洛陽位於中原,戰略地位重要,政治地位卻不及長安,其失陷之後對帝國的衝擊力也不如長安,其三水師統帥是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副帥是左武衛將軍周法尚,兩人都是江左人,部屬也是江左人,而江左人與關隴人矛盾激烈,所以李子雄即便造反,也很難殺了來護兒和周法尚,更不要說控制整個水師了,這樣一來李子雄手中只有他自己的衛府軍,稍有異動必定引來來護兒和周法尚的圍殺,退一步說,就算李子雄擊敗了來護兒和周法尚,成功地殺到了洛陽城下,他面對的還有數萬東都留守軍,攻克洛陽難於登天。

    在元弘嗣和李子雄之間,當然是先行拿下元弘嗣。

    「計將安出?」薛世雄不得不問,因為天亮後裴世矩就要去稟奏皇帝,如何稟奏?怎不能空口無憑地告發楊玄感要造反?

    「天亮後,大將軍派人把昭武屈術支送到鴻臚寺。」

    裴世矩沒有直接回答,但薛世雄卻估猜到了裴世矩的計策,那就是以昭武屈術支引出西北局勢突發巨變背後的隱秘,由這個隱秘推斷出弘化留守府在西土策略的失誤。目前且末丟失和鄯善的名存實亡,以及吐谷渾人正在進行的大舉反攻,都需要人出來承擔責任,更需要一個能臣良將去西北主持大局,比如出面與突厥人談判維持盟約,阻御吐谷渾人的復國大計,幫助昭武屈術支重返康國,等等,而元弘嗣顯然不是最佳人選,必須調離。

    西土局勢的變化,是在裴世矩放棄對西土外事的控制權之後,所以裴世矩完全可以借助昭武屈術支一事,向政敵展開猛烈「反攻」,向元弘嗣發難,乘機把元弘嗣趕出西北,先斬斷楊玄感的「右臂」。

    「某願助閣老一臂之力。」薛世雄當即做出承諾。要想把元弘嗣趕出西北,就必須在朝堂掀起一場狂風暴雨,讓皇帝感受到重壓,感覺到危機,然後皇帝才會快刀斬亂麻,馬解決問題。

    「請唐公也出一把力。」裴世矩說道,「條件是,唐公可以出任弘化留守,掌隴右十三郡軍事。唐公到了西北,正好有助於樓觀道經營西北,算是還了樓觀道一個人情。」

    一句話就決定了唐國公李淵的命運,這在別人看來匪夷所思,但以裴世矩的權勢而言,不過是尋常之事。當朝「五貴」,宇文述控制軍隊,裴蘊掌監察大權,蘇威、虞世基和裴世矩掌機要決策,其中又以虞世基和裴世矩最得皇帝信任,所以決定一個正四品衛尉少卿的前途對裴世矩來說易如反掌。

    「元弘嗣因罪調離,河西衛府也要受到連累。」裴世矩提醒了薛世雄一句,那意思很明顯,河西衛府的馮孝慈和王威都是薛世雄的老部下,他可以照拂一二。

    裴世矩躬身致謝。先前他曾接到馮孝慈和王威的信,兩人預感西土局勢日漸艱難,前途黯淡,有意調離,懇求老帥相助。乘著這個機會,裴世矩也就不客氣了,直接提出條件,請裴世矩把馮孝慈和王威調離西北。

    裴世矩求之不得了,兩人一拍即合。把三個隸屬不同派系的西北軍統帥一起調離西北,隱蔽性更好,操作性更強。

    「東萊那邊呢?」薛世雄問道,「榮公來護兒雖是楚公楊素的老部下,但與李子雄一向不和,可以利用。」

    裴世矩笑著搖搖手,「李子雄德高望重,在軍中深孚眾望,這種人還是放在陛下身邊最為妥當,最好是讓他統率驍果軍到戰場衝鋒陷陣,必定擋者披靡。」

    薛世雄大為敬佩,若論權爭謀略,當今天下能與裴世矩相抗衡者,當真是屈指可數。李子雄一旦回到皇帝身邊,虎入樊籠,再無威脅,只有挨宰得份了。

    「黎陽怎麼辦?」

    裴世矩眉頭深皺,半晌無語。黎陽是東徵糧草的第一中轉大站,黎陽若失,糧道斷絕,東征危矣。斷個十天半月前線還能支撐,但假如斷個二十天,東征大軍的糧草必定難以為繼,只有後撤,其後果不堪設想。

    薛世雄看到裴世矩也是一籌莫展,無奈苦笑,「如果有證據就好了,就可以直接稟奏陛下拿下楊玄感。」

    「兩天後陛下就要北遼東。四月底之前,陛下肯定要率軍渡過遼水。」裴世矩搖搖頭,「我們的時間太少了,必須想個辦法拿到證據,即便是誣陷也在所不惜。」

    誣陷?誰敢誣陷?薛世雄驀然想到了伽藍,想到了伽藍離開西土的本意,眼前頓時一亮,「閣老,你知道伽藍為何離開突倫川嗎?」

    裴世矩立即明白了薛世雄的意圖,白眉舒展,撫鬚而笑,「好計,好計!」

    =

    =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