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刺刀1937

第三部 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應該得到嘉獎的人 文 / 西方蜘蛛

    第五百九十一章最應該得到嘉獎的人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這將極大的考驗雙方指揮官的神經。

    安慶的戰局讓松井石根幾乎每分每秒都處在高度緊張中,當帝國軍隊入城的消息傳來後,一度讓他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但其後的消息又讓這份希望成空。

    安慶城內的戰鬥進行得異常艱苦,進入城中的帝國士兵每天都蒙受著驚人的傷亡。整個安慶,都被華夏軍隊打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墳墓。

    這樣的局面每持續一天,都將會讓島國華東方面軍陷入到一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之中……

    而做為華夏第三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的鄭永,則把全部的注意力投放到了對倭寇第三和第十三師團的作戰之中。

    二日,華夏軍隊集中起六個師的力量,在空軍的配合下,對二十九步兵旅團發起強行攻擊。

    酣戰至四日凌晨,華夏軍隊陸續突破二十九旅團各個防禦陣地,將全旅團分割為四個部分,互相之間失去有效支援。

    下午,又有兩個師的力量抵達戰場,敵我雙方的力量之比為一比七,華夏軍隊佔據絕對優勢。

    五日,在華夏軍隊持續突擊之下,二十九旅團開始撤退,通往潘余嶺的大門已經打開……

    此戰,二十九混成旅團被殲四千餘人,損失大部物資,華夏軍隊方面的傷亡為七千餘人。

    四天的時間讓雙方付出了萬餘人的傷亡,戰場的殘酷血腥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

    通往潘余嶺的大門被打開了,這意味著華夏十數萬大軍能以高昂之姿態,昂首向潘余嶺、向第三師團發起攻擊。

    從七日到八日,陸續抵達戰場的華夏軍隊超過了十九個師又六個暫編旅。

    同時,為減輕安慶方面壓力,鄭永下令以六個師的力量,對安慶方面島**展開攻擊態勢,迫使島**無法以全部力量攻擊安慶,為安慶保衛戰的勝利創造出一切機會。

    十日,華夏第三戰區副總指揮薛岳到達前線,親自指揮戰鬥,確保對第三師團作戰成功。

    當日下午,兩萬華夏軍隊對潘余嶺外圍之敵發起進攻。

    天空上同樣展開激戰,敵我雙方的飛機膠著在一起,藍天碧空硝煙滾滾,炮聲隆隆。

    正如華夏軍隊在地面上佔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一樣,天空上島**飛機也佔據著數量和性能上的絕對優勢。

    華夏空軍是在以落後的雙翼飛機對抗島**先進的單翼飛機,而且華夏空軍根本沒有任何補充,每被擊落一架飛機,天空中也就意味著少了一個華夏戰鷹矯健的身影……

    儘管華夏空軍的飛行員們奮勇作戰,但制空權卻還是在一點一點的喪失。

    和空中不同的是,華夏軍隊正在逐漸擴大著地面上的優勢。

    十日的激戰,華夏軍隊殲滅倭寇一千餘人,俘虜九十八人,將戰線頑強地向前推進了兩公里。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公里,但卻讓島**第三師團步兵六十八聯隊直接暴露在了華夏軍隊的炮火之下……

    十一日凌晨四時,前敵總指揮薛岳下達總攻命令。

    華夏軍隊以兩個師又兩個旅的力量,排山倒海對六十八聯隊發起兇猛進攻。

    十一日、十二日兩天,華夏軍隊大小作戰二十七次,擊斃倭寇中村大佐以下島**官兵兩千餘人,而這也就意味著,做為一個完整的聯隊,六十八聯隊已經遭到了覆滅性的失敗……

    「一六零旅方旅長陣亡,九八一團馮團長陣亡……」

    聽著部下的報告,薛岳抿著嘴唇,一句話也沒有說,臉色非常難看。

    六十八步兵聯隊是被擊潰了,現在可以直接攻擊潘余嶺的島**了,但是,華夏軍隊同樣也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陣亡名單上的這一個個名字,就在幾天前,幾小時前,自己還親自對他們下達過命令,但就這麼一轉眼間,這些軍官卻永遠地離開了部隊……

    「我們必須要有承受巨大損失的心理準備,甚至會有大量高級軍官的犧牲,我們和倭寇的兵力比例三比一,五比一,但傷亡卻可能遠遠超過這個比例,我們是在拿三個、五個華夏士兵為代價換取一個倭寇士兵,但為了最終的勝利,我們願意承擔這樣的代價……」

    鄭永的話在薛岳的耳邊響起。

    是的,我們是在以巨大的代價換取著戰場的勝利。

    只要這一仗能夠打贏了,那麼戰局可以得到迅速穩定,而島**大量精銳部隊的喪失,也必將讓他們的攻勢受到最慘重的打擊……

    一切都是從上海之戰開始的,其實從上海之戰開始倭寇已經注定了敗亡的命運。

    這是蔣百里先生親自製定的戰略,但當勝利的曙光已經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這位昔日第三戰區的總參謀長,卻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大家……

    天際響起了嗡嗡的叫聲,是那些倭寇的飛機來了。

    薛岳抬頭看了一下,輕蔑地走向了前線。

    是的,在天空、在水面,倭寇佔據著無法撼動的優勢,我們與他們相比太過弱小,但現在這一切已經並不重要了。

    地面,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取得著戰場的勝利……

    十三日至十七日,華夏軍隊以強大之兵力連續發起荊齊、會沂作戰,對倭寇第三師團之第五旅團、第二十九旅團等部持續突擊。

    兩次戰役,將潘余嶺與華夏軍隊佔領陣地連成一片。

    潘余嶺之危得到解除,川軍兩個師與華夏軍隊之主力成功會師。

    十七日當天,在取得會沂戰役勝利後,薛岳下令十個師的主力對第三師團發起攻擊,下令以十八個師的兵力對第十三師團發起攻擊。

    「急風暴雨般的攻擊,雷霆萬鈞的閃電作戰!」

    這是《中央日報》前線記者,在發給大後方的稿件中寫的第一句話。

    「『天計劃』攻擊開始之後,我第三戰區在最高司令長官鄭永將軍的指揮下,以強大之兵力對倭寇發起總攻,戰無不勝。

    十一月十七日,我三十萬**健兒,以排山倒海之氣勢,對倭寇師團第三、第十三師團發起閃電突擊,華夏之鐵拳狠狠地落在了戰場之中!

    薛岳、司徒天瑞、鐵定國、陶平、歐陽平……我民族抗戰英雄之矯健身姿皆出現於戰場,親自指揮數十萬大軍對倭寇作戰。

    十七日,我軍接連取得作戰勝利,將第三師團壓至狹小防線,奪取第十三師團全部前沿陣地,勝利指日可待,成功即將到來。

    安慶方面,我軍將士浴血苦戰,將倭寇華東方面軍主力死死牽制於安慶一帶,以巨大犧牲為戰場勝利拚死抗戰!

    十八日,隨著薛岳將軍一聲令下,對倭寇第三師團全面進攻開始,奏響戰場上最氣勢磅礡的戰歌……

    我軍大炮、坦克萬炮齊鳴,將士奮勇前進,軍官親臨前線指揮,到處可以聽到慷慨激昂呼聲,到處能夠看到山呼海嘯怒吼。

    倭寇的末日即將來臨,在中華軍民萬眾一心的抗擊之下,戰場的天平正在向我傾斜,這裡將成為所有侵略者的墳墓。

    『日月昭昭,天祐中華』。

    在武漢之第三戰區總指揮部,我曾經見到過鄭永將軍腰間一直懸掛著的這把刺刀上刻著的八個字。

    日月昭昭,天祐中華!

    這是氣勢如虹的吼聲,這是中華民族的最強吶喊。

    我曾經問過鄭永將軍,這把刺刀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但每次一問到這個問題,鄭永將軍總是笑而不答。

    其實從哪來的已經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現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如同這把刺刀一樣正在對倭寇發起致命一擊。

    萬歲,中華民族!萬歲,所有正在前線奮戰的勇士們!」

    前線發回來的這份報道,讓大後方的軍民情緒再次處在了亢奮之中。

    萬歲,所有正在前線奮戰的勇士們!

    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已經度過了最最困難的時期,曙光就在不遠的地方。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如同一把鋒利的刺刀狠狠地扎進倭寇的胸膛!

    十八日,國民政府通電嘉獎華夏第三戰區。

    嘉獎令中很罕見的沒有提到鄭永的名字,也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將軍的名字,整個電文,嘉獎的都是那些在前線奮戰的普通士兵。

    是的,他們才是最應該得到嘉獎的人。

    他們沒有將軍們那些閃亮的光環,當他們犧牲在戰場上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性命。

    但正是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士兵,才能構築起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

    沒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任何的戰術都是紙上談兵,任何的勝利都會變得遙不可及,他們才是真正配得上「萬歲」兩個字的人!

    「當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處在危亡之中的時候,挺身而出的不是某一個所謂天才,比如我,帶領華夏取得勝利的,也不是某一個領袖,比如校長。

    真正幫助華夏取得勝利的,是萬萬的中華民眾,是萬萬在前線流血犧牲的士兵,正是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才讓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是一切的基石!

    離開了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我們這些人什麼都不是。所以當勝利來到的那一天,最大的一枚勳章最應該獻給的是他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