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艷福

小說博覽 第六百五十四章 完美的設計 文 / 十年殘夢

    劉洋把這部分的丹藥的藥效全部的催動起來,丹藥的藥效迅速的發揮出來,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提高之後,劉洋的丹藥水準也在迅速的提高,煉器的法訣對於煉丹沒有直接的作用,可是通過對於火候的把握,他對於火焰的把握提高的也非常的厲害,再加上實力的突飛猛進,丹藥沒有品級方面的提升,可是伴隨著實力的提升,對於丹藥的淬煉更高,煉製出來的丹藥也更加的圓滿,這種圓滿,也讓丹藥平添了不少的效果。

    這種情況讓劉洋非常的滿意,伴隨著他對於丹道和煉器的越來越瞭解,他也發現無論是丹道,還是煉器,都是無邊無際的,窮自己一生的時間,都未必可以研究到極致,只希望自己的路是正確的,少走一些彎路好了。

    元力慢慢的恢復了,劉洋的蒼白的臉色也開始逐步的恢復,到了元力恢復到了七成以上的時候,他不再盤膝坐下恢復,站起身來,去檢查位於地鼎中間已經成型的盾牌,這個盾牌沒有刻畫任何的陣法,也沒有任何的修飾,只是顯示著本身的顏色,金屬的顏色,黑色的光彩表面,深邃而凝重。

    20多噸的重量,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無法舉起來的巨大重量,可是對於劉洋來說,微微的一運元力,就輕鬆的舉起來這個看起來微小的盾。

    盾輕輕的拿起來,單手提起來之後,仔細的觀察盾的形狀和內部,這個四品的精英晶石鐵,還無法抵抗劉洋現在的神識,神識不放過整個盾上面非常細微地地方。這個六品地法器是他第一次做出的嘗試。任何的一個微小的錯誤,都會引發不一樣的結果。

    神識詳細的在盾面上轉了一大圈,劉洋很滿意,自己的小心翼翼,是正確地,這個盾融化的非常的均衡,無論從外部到內部。都沒有任何地遐思,盾型也非常的完美。

    滿意的點點頭之後,劉洋又把目光投到了盾的表面上。摸著盾上最中心的位置,腦子裡面不停的考慮著如何設計盾上面的陣法。

    這是獲得了煉器的傳承之後,才有地習慣,以前的時候,劉洋在兵器成型之後,就開始直接的刻畫陣法,那種方法,當然是最好的。需要對於陣法的把握非常的熟練,也需要刻畫的時候迅疾無比,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這些對於初級的法器來說,還可以,但是對於更高級的法器來說,就非常地不現實了。

    就拿眼前劉洋嘗試的這個6品以上的法器來說,這個法器需要刻畫上百個初級的陣法的,一般人很難在極短的時間裡面,刻畫這麼多地初級陣法。除非是達到更高地實力,幾乎同時揮舞著法訣,在虛空中間刻畫陣法,印入到法器中間,才可以完美的把這些陣法刻畫上去。

    這種也是一種煉器地方法,算的上很高的煉器方法。當然也是使用最少的煉器的方法。這種方法對於功力和神識的要求非常的高,也有許多的竅門。這種竅門是秘而不宣的,幾乎都是一些專門的煉器大宗派才有傳承,這些以後劉洋才通過其他的方法,知道了這種方式,當然了也讓他的煉器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劉洋現在的實力已經不算低了,神識也非常的強大,可惜現在他的功力和煉器的水平,如果全部虛空刻畫的話,最多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刻畫上30多個初級的陣法,這樣的初級陣法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勉強的達到8品的法器的地步,距離6品的法器,還有相當遠的一個距離。

    對於這個盾,劉洋準備使用的是修真界比較常用的方法——分段式的刻畫,這種方式也是比較的厲害的,比之前劉洋使用的,刻畫一部分,然後再熔煉,再刻畫一部分的持續法要強一點,這個方法也是在紫晶之牆上面瞭解的方法。

    不過這種方法對於煉器者有非常強大的要求,比如煉器的大局觀必須是很高的,理順了盾上面刻畫的陣法之後,以自己的能力,分層次的刻畫陣法,每個陣法不完成,然後最後一次,一次性的完成,這種方法比只一次性成型稍微的差一點。

    只要是陣法不成形,吸收天地的靈氣就有限,不容易出現問題,控制起來也好控制,不過這種方法之間的差別也非常的大,一般人刻畫6品的法器,需要10次左右,才能夠成型,比較厲害的,可以達到5次,次數越少,帶來以後法器的威力就越大,劉洋再見到了這種方法之後,就隱隱的覺得,這應該是一次性成型的替代方法,通過自己實力的提高,可以慢慢的加快,最終達到一次性成型的地步。

    劉洋現在的實力並不是很強,相對於那些大師來說,實力上有相當大的差距,刻畫這個6品法器,需要11-12次左右,煉製出來的6品法器不能算是優等的只能夠算的上是中規中矩的,不過相對於兩年前,他煉製9品法器都有些戰戰兢兢的,簡直是天壤之別。

    神識在盾的內部不停的左右穿梭,精度已經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了,每一種形狀的法器,能夠刻畫陣法的地方都不是佔據整個法器的全部,而且能夠刻畫的地方也是比較的不規則的,為了盡可能的發揮出這個法器的全部功效,劉洋是準備把所有能夠刻畫陣法的地方都給找出來。

    一絲一絲的,用非常慢的速度探查了整個盾,需要尋找盾上面能夠刻畫陣法的地方,每一寸的地方都不放過,只有把這些瞭然於胸了,才能夠繼續下去,劉洋現在的神識已經非常的厲害了,加上了能力上面的提升和天賦異能的洞察能力,對於這一點簡直是事半功倍了,

    這個圓形的盾牌。劉洋完成地非常地不錯。幾乎沒有任何的問題,每一個部分的材料都非常的均衡,可以說這個盾牌,他煉製的已經非常的完美了,這樣的結果,也讓刻畫陣法地時候,可以選擇的餘地較大。盾上面能夠刻畫陣法的地方也很大。

    盾地直徑大概有50公分的樣子,較為袖珍,能夠刻畫的地方分佈在最中心的20多公分的圓形和周圍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小範圍裡面。不過整體的分佈比較的平衡,省去了選擇地過程,如果這些分佈的地方不均衡的話,劉洋就只能夠放棄外側,集中在中間的20多公分的圓形上面刻畫陣法了,那樣的話,外側的防護力就有些低了。

    把能夠刻畫陣法的部分全部的刻畫出來之後,劉洋低頭的想了一下。作為防禦性地法器,需要刻畫數百個陣法,其中普通的防禦型的陣法陣就佔據了其中的過半,在整個盾牌上,需要均衡的刻畫出兩百多個陣法,這些陣法需要分佈在盾的各個地方,要保證每一個地方受到打擊,都有相同數量地防禦陣地存在,這些防禦陣,加上盾本身的質量。可以讓盾發揮出最佳地效果。

    這也是難免的,盾這麼龐大的法器,不同於其他的小型的法器,任何的一個地方有弱點的話,就會讓整個陣法出現問題,畢竟到了修真者的對決中間。幾乎都是在神識的籠罩中間的。法器弱一點沒關係,可是要是有一個明顯的漏洞的話。被對方抓住機會攻擊,甚至整個盾由於陣法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崩潰掉。

    深思熟慮之下,劉洋選擇了一個十字形的圖案作為防禦陣的基礎,在十字形的圖案上面,把防禦陣設計下去的話,保證中軸線上面的防護力是最強的,而這個盾能夠刻畫的部分也符合的這個要求,中軸線上,除了最中間的20多公分,其他地方都是可以刻畫的,利用中軸的陣法來協調其他的部分,讓總體的效果最佳。

    當然了,盾的作用雖然是防護性質的,可除了防護性的陣法之外,還需要協調,吸收靈氣,排斥靈氣,緩衝攻擊等一系列的陣法,這些陣法,就需要讓劉洋進行分析總計,分佈在各自的位置上面。

    大概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劉洋就完成了這個陣法的設計,三百二十個初級的陣法整整齊齊的分佈在盾的上面,每個陣法和陣法之間結合的非常的緊密,幾乎沒有任何的縫隙,這點上面,只是基礎,還需要進行調整,這個設計只能是陣法和陣法的聯繫,而不是6品法器的把陣法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完成調整非常的容易,只用在盾牌上面設計十幾個點,利用這些點,把整個盾牌聯繫起來,這些點協調整個盾牌的所有陣法,也是整個盾牌最強大的地方,同時也是盾牌的弱點,如果有更強大的人,直接針對這些點進行攻擊的話,攻擊力超過了盾牌能夠承受的力量的兩倍之後,盾就抵擋不了,整個陣法潰散,盾也會化成虛無。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6品法器畢竟是6品法器,它能夠抵擋的能力非常的有限,最多能夠抵擋心動後期的高手的十次攻擊,金丹期高手的一次攻擊,能夠把弱點隱藏在最強大的地方,已經是劉洋絞盡腦汁的結果了。

    在完成了整體的設計之後,又添加了這麼十幾個點,等於是在整體的上面的在創造,本身緊湊的陣法,由於多了這十幾個點,肯定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這需要把陣法再一次的推敲一遍,對於一些部分進行小範圍的修改,這個過程非常的困難,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到了三個小時之後,針對整體的陣法又進行了數百次的小的修改之後,重新設計的陣法出現在了劉洋的神識中間。

    這三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劉洋除了把十幾個點盡量的完善之外,還根據情況又簡單的做了一下調整,勉強的把這十幾個點變成一個小型的卸元陣,這個陣法的關鍵作用就是在攻擊力十分強大的時候,可以卸去部分的攻擊力,雖然整個卸元陣的卸去的能力較弱,可是在某種程度上面,又很弱的增加了這個盾牌的整體性能,如果精確的計算的話,整個盾的整體防護性能提高了5%,看起來數額非常的小,可是在對決中間,別說是5%,就算是1%都有可能救一個人一命,完美的設計出最適合的東西,一向是劉洋的理念。

    這些步驟全部考慮了一遍之後,劉洋覺得已經非常完美了,他又在腦海中間推演了一遍,在他的意識海中間,大量的初級陣法,一個一個的出現在了盾上面,先是這些陣法中間最重要的十幾個小點,這些點構成了初步的卸元陣,然後以這些點為關鍵,引出了周圍的普通的陣法,接下來是陣法的密集帶,位於中間的兩道十字形陣法,然後是最外側的零星的小陣法,整個陣法的分佈既從容,又緊湊,留下了一定的餘地,防止在煉器中間,出現了一些突發的情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整體到局部,又從局部到整體,反覆的兩遍之後,劉洋都沒有找出來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問題,到此這個盾上面的陣法最終確定了下來。劉洋手中拿著的黑色的盾牌,在他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一個法器,陣法也分佈了上去了,他歎了一口氣,輕輕的撫摸著盾的表面,幽然的說道:「如果我的實力再高一點就好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