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二節 外剛內勇 第三節 困獸猶斗[第二更] 文 / 閃爍
在唐帝國海軍擔憂美軍發動反擊的時候,尼米茲與斯普魯總統卻在為他們該怎麼發動反擊而發愁,準確地說,是為怎麼扭轉太平洋上的戰局而發愁。如果說此時唐帝國海軍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打下澳洲大陸,以及怎麼在中太平洋戰場上擋住美軍的反擊的話,那麼美國海軍面臨的問題就要嚴重得多,直接關係到了美國在戰爭中的勝敗,乃至美國的生死,存亡。
兩年半的戰爭打下來,美軍在太平洋上取得了不少的勝利,而且有些勝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太平洋上殲滅第二特混艦隊,這就幾乎使美國獲得了主動權。可不管是從戰術層面,還是從戰略層面上看,美國在太平洋上獲得的勝利並不足以扭轉戰局,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戰局一直在朝著對唐帝國更為有利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珊瑚海大海戰」,以及「內克島海戰」之後,美國海軍徹底的喪失了制海權,以及威脅唐帝國制海權的能力,出現了實力真空期。從此開始,美國總統,海軍部長金上將,以及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所需要考慮的不再是怎麼打贏太平洋戰爭,而是怎麼守住防線,擋住唐帝國的進攻。而這也就標誌著,太平洋戰爭已經由雙方僵持的階段進入到了唐帝國發動戰略進攻,而美國全面轉入戰略防禦的階段。
當然,太平洋戰場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戰場,這是整個全球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而且是最重要的戰場,因此太平洋戰場局勢的變化也證明了整個大戰局勢的轉變。26年將是整個大戰出現戰略轉折的一年,而且也將是以唐帝國為首的同盟國獲得最終勝利最為關鍵的一年。
大戰雙方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唐帝國與美國都知道,太平洋戰場將決定整個大戰的結局,撇開其他的戰場,誰輸掉了太平洋戰爭。那麼誰就將輸掉整個戰爭。這也是自從美國參戰之後,唐帝國與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重兵,不計損失的,甚至是部分放棄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也要先打贏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地根本原因。而在這個以海軍為絕對主力的戰場上,雙方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當然,努力並不僅僅只限於太平洋。為了確保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交戰雙方還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相關的調整與部署,希望利用其他戰場上的局勢轉變來影響到太平洋戰場上地天平。
與德國聯合剿滅法國,獲取西歐戰場上的勝利,這就是唐帝國變相在向美國施加壓力。隨著法國淪陷,西班牙已經不再積極的參加北非戰場上的戰鬥了,甚至將其艦隊撤回了港口。沒有再繼續在地中海東部向波斯海軍發動進攻。意大利也不得不將更多的兵力部署在其國土的北面,以應付德國陸軍的強大威脅,當時部署在意大利西北部地地面部隊就達到了80個師的兵力。而意大利在北非戰場上投入的兵力還不到30個師!英國也暴露在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面前,另外,德國海軍的潛艇獲得了更好的出海港口。在大西洋上地活動也更為活躍了。隨著德國空軍軍以及唐帝國的遠程航空兵逐步控制了英國的天空,英國就必須得更多的考慮本土防禦,而不能將更多地兵力部署到國外,甚至還不得不借助美國陸軍以及陸軍航空兵來完成國土防空以及防禦作戰。
可以說,法國戰敗,是繼日本戰敗之後,大戰中另外一個重大轉折點。日本戰敗。迫使美國提前參戰,不得不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與唐帝國正面對抗,爭奪太平洋的控制權。而法國戰敗,就迫使美國不得不向英國。以及北非戰場上出動地面兵力,在英國部署更多的航空兵,還得向俄羅斯提供更多的戰爭援助,希望俄羅斯能夠堅持下去,至少能夠在大陸戰場上牽制住德國與唐帝國的陸軍主力,讓德國無法立即攻打英國,也讓唐帝國陸軍無法將精銳兵團投入到北非以及太平洋戰場上去。而這一系列調動的直接影響就是,美國不得不加強陸軍的投入,從而削減了海軍的投入。這使美國更難以在太平洋上擋住唐帝國海軍地進攻了。
美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戰鬥,在當時。到底誰勝誰敗,還沒有一個定數,如果美國海軍能在太平洋上取得兩三次重大勝利的話,也許太平洋戰局就能徹底扭轉。而美國海軍要想在太平洋上獲得勝利,那就得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唐帝國海軍得分兵他處,這樣美國海軍才不至於以少打多,至少得保證雙方地兵力平衡。唯一的辦法就是威脅印度洋,讓唐帝國海軍不得不出兵印度洋。
這就是美國一直要求英國與法國派遣遠征艦隊南下的原因。在無法迅速攻佔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下,進入印度洋的唯一通道就是好望角。美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最終以提供大批的戰略援助,並且派遣大批航空兵,以及地面部隊協助英國進行本土防禦,以及參加西歐戰爭(當時法國還沒有戰敗)為代價,最終讓英法聯合遠征艦隊出發了。當時,美國確實看到了希望,只要坎寧安能夠擊敗唐帝國的南大西洋艦隊,一路殺進印度洋,威脅到北印度洋航線的話,那麼唐帝國海軍就沒有任何選擇,至少得派遣一支,甚至是兩支特混艦隊進入印度洋,守住北印度洋的生命航線!
希望曾經距離美國那麼近,特別是在坎寧安一舉擊潰了唐帝國的南大西洋艦隊,以及馳援南大西洋的第五特混艦隊的時候,美國舉國上下一片翻騰,甚至認為勝利離他們不遠了。而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如果坎寧安能夠多堅持幾個月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只有兩支航母特混艦隊在太平洋上作戰,而其最厲害的第一特混艦隊卻在印度洋上,到時候,美國海軍的反擊就有很大的機會獲得勝利。在大部分美國人看來,既然坎寧安l13英國頭號海軍艦隊司令官能夠一舉擊潰兩支唐帝國艦隊,那麼就有能力多堅持幾個月。到時候,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轉敗為勝,再從東西兩面夾擊唐帝國,那唐帝國離完蛋也就不遠了,至少唐帝國海軍離完蛋也就不遠了。
隨後發生的變化遠遠的超過了美國人的想像,法國迅速戰敗,這對法國遠征艦隊產生了巨大地影響。雖然法國遠征艦隊最後留了下來,並且繼續與英國遠征艦隊一起作戰,但是法國遠征艦隊的軍心已經潰散,是不可能發揮多大作用的。而更讓美國人所想不到的是,第一特混艦隊與第三特混艦隊在五月份就擊敗了坎寧安,不僅守住了北印度洋航線。
而且還打回了開普敦,甚至全殲了英法聯合遠征艦隊!就算當時唐帝國海軍沒有遠征黃金海岸的計劃,也沒有相關的準備,可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隨著印度洋地大門再度關上,美國人的希望也徹底的破滅了。
戰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徹底轉變的。尼米茲最初將反擊的時間設為五月底,雖然斯普魯恩斯堅決反對這麼快就發動反擊,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尼米茲的計劃。在尼米茲與斯普魯恩斯看來,只要第一特混艦隊沒有在太平洋上作戰,那麼就可以在集中兵力在中太平洋上發動反擊,然後第五艦隊尋機殲滅唐帝國地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即使第一特混艦隊迅速轉戰太平洋,而且第五特混艦隊恢復了戰鬥力。到時候,第五艦隊的官兵已經獲得了實戰經驗,再與第一特混艦隊決戰的勝算也不會太小。可問題是,坎寧安在這個時候戰敗了。而尼米茲就不得不修改他的反擊計劃。
尼米茲也想過,利用第一特混艦隊還沒有返回太平洋的機會,在中太平洋上迅速發動反擊,可這次斯普魯恩斯沒有讓步,而斯普魯恩斯的理由很簡單。如果美軍在這個時候發動反擊的話,那麼唐帝國海軍不會主動迎戰,而會緊縮防線,並且讓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撤回後方,甚至是帝國的本土港口。而攻打唐帝國海軍的前沿防線肯定需要時間。不說別的,僅僅是打下中途島就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而要攻打馬裡亞納群島的話,恐怕需要半年的時間,這還沒有計算進攻地準備時間。到時候,第一特混艦隊早就返回了太平洋,甚至連第五特混艦隊都恢復了戰鬥力,唐帝國海軍至少有十二艘艦隊航母,外加數艘小型航母,而美國海軍只有六艘艦隊航母。在此情況下,唐帝國海軍可以從容不迫的發動反擊,而美國海軍連抵擋的能力都沒有。
也就是說,隨著英法聯合遠征艦隊被殲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擊機會已經流失了,而且一去不復返。法國已經戰敗,英國海軍剩下的十幾艘「老爺艦」需要拱衛本土,還得在東地中海上牽制住波斯海軍,難以再次組織起遠征艦隊,而美國海軍正在建造的主力艦,航母難以在短期內服役。那麼,唐帝國海軍甚至不需要留下主力艦在南大西洋,完全可以等到太平洋這邊的戰鬥獲得勝利之後,再派遣艦隊進入南大西洋。
在放棄了立即發動反擊的計劃之後,尼米茲與斯普魯恩斯達成了共識,即不管什麼時候發動反擊,艦隊官兵的素質問題必須得首先解決,如果無法提高艦隊官兵的素質的話,那麼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勝利。因此尼米茲答應了斯普魯恩斯的要求,盡量拖延反擊的時間,同時保證艦隊的訓練活動能夠正常展開,直到斯普魯恩斯認為艦隊已經具備了反擊的能力之後,再策劃反擊行動。
尼米茲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艦隊官兵的素質確實太糟糕了,糟糕得連尼米茲都有點不敢相信。當時,第五艦隊的八成官兵都是新分配來的,其艦載航空兵中也有至少五成的新手,就算另外五成,以前也多半是在陸戰隊航空兵服役,而不是在艦隊航空兵服役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需要時間來組織其他的反擊兵力。調動陸戰隊,組織登陸艦隊,運輸船隊,儲備作戰物資這些都需要時間,而且唐帝國也明顯在加強中太平洋上的防線,那麼他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組織更多的兵力。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唐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攻打澳洲,這從其兵力部署,以及艦隊調動上就能看得出來,因此中太平洋上暫時還沒有多少危險。只要麥克阿瑟在澳洲堅持幾個月,那麼尼米茲就有反擊的機會了。
尼米茲將自己的計劃向金上將做了匯報,而金上將也同意尼米茲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後再發動反擊。隨後,美國總統與馬歇爾,金等陸海兩軍的高級將領磋商後,都認為草率的反擊行動將徹底的拖垮美國海軍,並且最終輸掉太平洋戰爭。另外,到年底,還將有一批新的戰艦服役,包括第二批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數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以及第一批「瓦胡島」級大型防空巡洋艦(即「阿拉斯加」級的防空簡化型)。隨著這些戰艦陸續服役,美國海軍的實力將重新恢復到定點狀態,因此在此之前採取謹慎的反擊行動,是很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的。
在美國總統直接命令麥克阿瑟死守澳洲,盡量拖住唐帝國的進攻速度的同時,尼米茲也向斯普魯恩斯下達了新的命令,即盡快完成艦隊的整訓工作,為即將開始的反擊行動做好基礎準備!可對斯普魯恩斯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這並不比在戰場上擊敗唐帝國的艦隊輕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