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三十七節 上尉的報告(上)[第一更] 文 / 閃爍
飛機微微的顛簸了起來,談仁皓緊了下腰上的安全帶。他對自己的恐高症有點尷尬,如果被別人知道的話,肯定會笑話他。做為帝國海軍中最堅定的航空制勝論者,如果還害怕乘坐飛機的話,那確實就是個笑話了。
「仁皓,你對這次的日本之行有什麼感覺?」聶人鳳裝著沒有看到談仁皓那尷尬的樣子,而且想通過交談來減輕談仁皓的飛行恐懼症。
談仁皓裝著思考了起來,其實是在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上來。最後,在他平靜下來之後,說道:「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戰爭迫在眉睫。」
聶人鳳微微點了下頭,示意談仁皓繼續說下去。
「從整個談判的過程中就能夠看得出來,日本根本就無心延長軍備條約。」談仁皓迅速的整理好了思路,「以他們提出的海軍實力來看。日本海軍其實只需要在一個方向上作戰,西太平洋是他們唯一的防區。我們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除了西太平洋之外,我們還需要在印度洋,南大西洋,以及東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區維持足夠的艦隊。現在,日本海軍的實力是我們的七成左右,這實際上已經導致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上佔了數量上的優勢,同時迫使我們削弱其他地區的海軍艦隊,想盡辦法維持住西太平洋地區的微弱優勢,至少得與日本海軍保持平衡。如果日本海軍的規模達到了帝國海軍八成五的話,那麼我們就只能被迫防區日同加勒比海,東太平洋這些遙遠的地區,將兵力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區。那麼,我們就根本不能牽制其他的列強,帝國的海外領地也將處於不安全狀態之中!」
聶人鳳一直看著談仁皓,雖然談仁皓只是個小小的海軍上尉,可他卻顯出了極為重視的態度。
「這還是其次的,如果帝國海軍不得不將八成以上的戰艦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話,那麼就很容易與日本海軍艦隊發生衝突與摩擦。」談仁皓遲疑了一下,見到聶人鳳沒有要開口的意思,他這才說道,「而且過度集中的艦隊將成為最理想的襲擊目標。如果日本海軍在開戰的時候,甚至是開戰之前就發動突然襲擊的話,那麼帝國海軍很容易陷入癱瘓之中。慘重的損失不但將導致帝國喪失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而且還將在戰爭初期給帝國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導致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外領地淪陷。等到帝國做好了戰爭準備的時候,恐怕戰局就已經對帝國極為不利了。」
「如果戰爭爆發的話,那你認為,帝國是將獲得勝利,還是將失敗呢?」聶人鳳問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
談仁皓猶豫了,他小心的觀察了一下聶人鳳的神色,這才說道:「校長,我堅信帝國將獲得最後的勝利。只是,我們如果錯失了最後的發展機會,並且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遭受重創的哈,那麼帝國將會為戰爭付出更大的代價。」
聶人鳳的面部肌肉微微顫抖了一下,作為一位資深海軍將領,一個培養了大量海軍人才的校長,聶人鳳對他的學生是非常瞭解的,他很清楚這些話從談仁皓的嘴裡說出來意味著什麼。如果連談仁皓這個海軍上尉都能夠看到事情的本質,那麼海軍的那些將領能夠看得這麼清楚嗎?
「帝國有著龐大的資源,不管是礦產資源,還是人力資源,帝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另外,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恐怕現在就只有美利堅合眾國才具有挑戰帝國的工業實力。另外,帝國海軍有著頑強的鬥志,光榮的傳統,高昂的士氣,以及大量的人才。這些,都是帝國獲得戰爭勝利的基礎。相反,日本有很多欠缺,除了基礎性的重工業之外,日本的很多工廠仍然處於手工作坊的階段。從我們獲得的情報來看,日本的很多飛機廠甚至向小作坊訂購飛機的零件。另外,日本並不重視婦女的地位,工廠中主要都是男性工人,婦女是沒有資格成為工人的,這必然導致日本勞動力匱乏。日本的資源也極為稀缺,這是他們的致命缺陷,只要無法獲得外來援助,日本就將很快戰敗。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談仁皓一口氣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他也沒有在意有些話是不能說得這麼直接的,「如果帝國在戰爭初期遭到了重創,比如帝國海軍失去了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的能力的話,那麼日本就將主導戰爭初期的主動權,帝國從戰爭動員,到海軍實力恢復,至少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帝國將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甚至不得不採取一些超常規的戰術來扭轉戰局。帝國本身的損失不談,如果因此導致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這些國家向帝國宣戰的話,那麼後果不堪設想。還有,美利堅合眾國的態度也值得考慮,它才是帝國最大的敵人。」
聶人鳳長出了口氣,說道:「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還有意大利王國與日本就是一夥的。這次談判中,大英帝國全力支持日本的述求。如果不是德意志帝國與波斯帝國也要求增強海軍實力的話,那麼我們很有可能被迫做出讓步。另外,去年,這幾個國家就已經接成了秘密同盟。如果我們與日本爆發戰爭的話,那麼他們會爭先恐後的向我們宣戰的。到時候,就不僅僅是我們與日本的戰爭了,而是第二次全球戰爭!」
談仁皓驚訝的看了聶人鳳一眼,不過他馬上就恢復了平靜。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好驚訝的。上一次戰爭,這幾個國家也是「倒唐同盟」的主要成員,如果再次爆發戰爭的話,那他們肯定會再次站在一起。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新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