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二一九章如今,太平天國政府能扭轉這個乾坤嗎?詹姆斯.布魯斯似乎倒是開始有些相信這一點了 文 / 蘭色幽香

    只要一提起軍艦來。恐怕在許多的中國人的心裡,不免都會有一種難言的苦澀。換句話說,遙想當年,中國也曾有過那種藍色的海上輝煌。

    一般來說,在十九世紀初期,及其再以前的那一大段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們能夠見到的那些所謂的各類戰船,都可以劃為「古代戰船」的這個行列之中。當然,如果具體再細分的話,在古代戰船的那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裡,則又可以大致地區分為前面的槳帆戰船,以及後面的風帆戰船這兩個階段。

    最早的戰船,都是槳帆的。

    早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多年的時期,在地中海沿岸的那些國家裡,就已經有了開始使用單層槳戰船的經歷。

    到了公元前八百年,可以用來撞擊敵船的沖角,又被首次裝在了戰船上。

    而公元前七百年,二層槳戰船出現。

    再過一百五十年,又出現了三層槳戰船,還有後來的四層和五層槳的戰船。

    在這個漿帆戰船時期,三層槳的戰船。相對來講應該算是一種比較優秀的戰船了。

    三層漿帆戰船的總長,一般約有四十餘米,寬約有六米,干舷高二米四,吃水深度超過一米,而排水量,也達到了一百噸左右。

    在這種戰船上,總共有一百七十支木槳,分三層排列於戰船的兩舷,擁有二百名水手。木槳划動時,最高航速可達七節,而且還具備順風使帆的能力。

    當然,在漿帆戰船稱霸海上的那十幾個世紀中,戰船隻不過就是一種運載士兵進行作戰的平台而已。而到了真正的作戰時刻,主要依靠的還是士兵們手中的冷兵器、矢石等,敵對雙方的士兵們之間還是要進行近距離接舷戰以及一場場的血腥、殘酷的白刃格鬥之後,才能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

    戰船最早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要比地中海的那些國家晚上許多,直到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也就是春秋時期,中國才開始出現戰船。不過,中國的戰船發展還是很迅速的。

    在三國時期,僅吳國一家的水師陣容裡,就擁有了各式的戰船不下五千艘,其中大型的樓船更是起樓五層,足可搭載全副武裝的士卒三千。

    等到了公元十世紀初的時候,中國的戰船上。就已經開始裝備了火器。

    歷史上的蒙元軍隊,在一二七四年至一二八一年間,曾經有過兩次攻擊過日本的記錄。但是,當時蒙元水軍所使用的戰船,則完全都是出於正忍受亡國之痛的中國工匠之手,而聰明的中國工匠們,這個時候已經把鐵製的火炮,搬上了戰船。

    時間再推移到公元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初,也就是到了中國終於擺脫了蒙元殖民者統治的大明王朝時期,中國人又再接再厲,開始首先發明並實際使用了金屬管形的火器——銅火銃,從此,漿帆戰船就開始了從冷兵器向金屬管形火器過渡的時期。

    不過,由於槳帆戰船都是純木質的構造,而且船型狹長,船底平,吃水淺,干舷低,儘管順風時還可使用船帆,但基本上還都是要依靠人力划槳搖櫓來達到前行的目的,因此。這一類的戰船,也只能局限於在近海的沿岸,或者是內河進行作戰。

    但從十五世紀開始,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和火器、指南針等裝備的陸續投入到使用之中,遠洋航海專用的風帆戰船,終於誕生了。

    十五世紀初的二十多年間,大明王朝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由此開創了中國船隊大規模遠洋的先河。

    在鄭和所率領的那支龐大的船隊中,他的旗艦,也就是「寶船」的總長不僅已經達到了一百三十七米之多,其寬度也近五十六米,而且船上還擁有九桅十二帆,排水量達超千噸。

    「寶船」之上,不僅有大批弓、弩、標槍、砍刀、鉤鐮、撩鉤、梨頭鏢及小鏢等冷兵器,還裝備有火球、火藥箭、火槍、鐵咀火鷂、煙球,數量各為十至一百不等的燃燒性火器,約五十個的爆炸性火器——震天雷。

    同時,「寶船」還裝備了各類的金屬管形火器:

    大致有口徑在210—230毫米、長630—1000毫米、重70—120千克的銅製或鐵製大型銃炮四座;

    口徑在75—119毫米、長316—520毫米、重8.35—26.5千克的銅製或鐵製中型銃炮六座;

    口徑在14—23毫米、長230—440毫米、重1.55—2.5千克的銅製手銃十把。

    不說船上的武備,單單就講排水量,要是跟他的徒孫輩的航海名人哥倫布比起來,鄭和的這艘「寶船」,要比八十七年後才出現在大西洋上的哥倫布船隊的旗艦,至少也要大上一百倍。

    在那個時候,這可是一種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巨無霸型的風帆戰艦。

    像這樣的配備有火炮的超級戰艦,即便是後來的那個號稱海上霸王的大英帝國,也只是在六七十年之後,才能夠鼓搗的出來(一四八八年之後,英國才首次在四桅的風帆戰艦上成功地裝配了火炮。其後,才又有了排水量達一千噸的風帆戰艦)。

    至於美利堅,就更是名不見經傳了,他們能鼓搗出過噸的風帆戰艦的時候,老老太爺級的鄭和,都已經過世了三百五十多年了。

    也就是說,中國的確曾經有過能稱雄海洋的實力,但那強大的海上實力,只是耀眼於把中國從蒙元殖民者的鐵蹄下拯救出來的大明王朝,不過,又終止在了另一個殖民者——滿清的腳下。

    對於整個的世界來講,進入了十八世紀以後,那是一個風帆戰艦得以迅速發展的風光時期,戰船的排水量不斷地增大,火炮的口徑和數量也日益地增多。

    等到再一進入十九世紀的上半葉,世界上最大的風帆戰艦,不僅已經可以將排水量弄到了高達六千噸以上,同時在上面還裝備了各式的大、中口徑火炮超過一百門。這些上百門的火炮,都被一門門地排列在軍艦的兩舷,通過炮門,隨時可以向外發出雨點般密集的,而又是致命的炮火。

    真個是船堅炮利

    按照當時各個海上強國的習慣,風帆戰船根據其排水量的大小和火炮多少。一般可以有下列的種類劃分:

    一級艦:擁有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噸以上;

    二級艦:擁有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

    三級艦:擁有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在13噸;

    四級艦:擁有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

    以上四級戰艦,一般被統稱為戰列艦。

    習慣上的所謂「戰列艦」,其實在英文裡面的直譯意思應該是「戰鬥艦」。由於在帆船時代的海戰主要方式,就是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要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以進行同向異舷,或是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的火炮對射,所以,只要其規模足夠大,且可以加入到此種戰鬥之中去的艦船,就均被稱作戰列艦,也稱之為「戰列線戰鬥艦」。

    至於戰列艦以下艦船,具體還可以再歸為護衛艦、巡航艦,以及單桅縱帆船三類。

    風帆戰艦的出現,已經開創了以風力做為主要動力的新時代。

    這些船體雖為木質,但結構卻是異常堅固,而且具備了吃水深,干舷高,排水量大,航海性能好等一切的遠洋要素,他們不僅能遠離自己的海岸,隨意地到每一片海洋中去作戰,而且還能在相距幾百米,甚至是幾海里的距離上,用火炮進行交戰,為搶灘登陸的步兵們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當然,此後的這一切,都與還在被滿清殖民者殘暴蹂躪著的中國根本無關。

    因為當西方世界的各國們正在工業化的康莊大道上闊步邁進的時候,而另一半球的那個「我大清」,卻還沉浸在他們的那個「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中呢。

    如今,太平天國政府能扭轉這個乾坤嗎?

    詹姆斯.布魯斯似乎倒是開始有些相信這一點了。

    由於太平天國的紅海軍就像是一個幽靈,所作的事情總是那麼的神神秘秘,而又奇奇怪怪,因此,儘管他們早就成了列強們的關注焦點,卻難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理清他們的頭緒。

    按照太平天國政府的說法,他們從來不希望與誰去爭奪這個世界的霸權。一切的軍備發展都是以捍衛國權的為首要目的。

    所以,他們才會在徹底制服了滿清殖民者之後,立即就開始對自己那支龐大的陸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精簡。

    而在新興的海軍方面,小十年下來,他們除去大量地建造了一些在近海作戰中曾經風光無限了好一陣子的魚雷快艇,又搞了一些看上去就很有威脅力的岸防設施,也沒有其他更多的大動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