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十五章這是一個真正懂得什麼才是「感恩之心」的李朝朝鮮 文 / 蘭色幽香

.    太平天國第十五章這是一個真正懂的什麼才是「感恩之心」的李朝朝鮮

    那位「被暴斃」李不同。由蠻夷們在他的上有寄托於什麼極大的期望。所以。他在盛京所遭受到的。不是與他的鳳林大君身份「不對稱」的折磨。就是敗降弱國之「劣等子民」的羞辱。所以。李對蠻夷們有著不共戴天的刻仇恨。

    大明雖亡。在朝鮮|來。大明所曾擁有的那種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只有在他們這裡。在被不折不扣的繼續傳承著。因此。朝鮮堪稱是一個真正的「小中華」。而如今。「小中華」卻要遠的落為一個落後的由山林狩獵民所建立起來的所謂「大清朝」的藩屬國。無論是朝鮮的君臣。還是黎民百姓。都感到痛心疾首。都不能接受。

    尤其是接連幾次的亂。無論對朝鮮的社會還是朝鮮的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再加上此後滿夷無休止的征索。不僅使的李朝政府的權威一落千丈。也極大的加重了朝鮮的經濟負擔。

    經濟的掠奪政治的欺壓文化的差異。注定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將成為其社會思潮的主流。

    「嗚呼。大明之。為二百有餘年矣。人之不知有大明幾矣。我東方草木昆蟲亦莫非帝德而既莫知有大明。神皇之恩亦安知之也。」

    出自《丁事》。

    其中。「」是指「倭亂」。「」是指「丁卯胡亂」。「我東」即指朝鮮。而「帝德」中的「」以及後的「神皇」則都是指大明朝的皇帝明神宗萬曆。

    「……與屈膝而犬羊。若守正而死社稷乎。況父子君臣背城一戰-無萬一完城之理也。我|之於中國如麗季之於金元。父子之恩豈可忘乎。君臣之義豈可背乎。天無日而鳴吉欲二其日。民無二主而鳴吉欲二其主其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自「丙子亂」。朝鮮仁祖李及臣下被滿洲人圍在南漢山城中。最後不不締結城下之盟。滿夷後金稱臣時朝中儒臣吏判鄭蘊的諫止上疏。

    上疏中提到的「麗季」。指朝鮮李朝之前高麗王朝。高麗曾先後臣服於金元。鄭蘊在此提到高麗。顯然是在勸阻李不要學高麗做出背主的不忠不義的醜惡行為。上疏中所提的「鳴吉」。指的是那些欲出城主持締結城下之盟的朝方官-|。

    「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夫之與夷。必有分焉。則未聞以夷之猾夏。而並與之舊而攘之也。我國臣事明二百餘年。及夫辰之亂社稷播遷明朝神宗皇。動天下之兵。驅倭奴而出之境。東民之一毛一發罔非再造之恩。……」

    樸齊家著於十八世紀,半期北學議》外篇。「尊周論」。「周」是指明朝。「東,」則是指朝鮮人。

    而即便是多少年後已經到了近1的朝鮮。朝鮮儒臣崔益談到韓交涉的問題時。在其騎驢隨筆》樣還留下了這樣的議論。「……異日中國。秉春秋綱目之筆者。大書其事曰「某年某月。洋人入朝鮮。盟於的雲而」則是聖之故疆大明之東屏。太祖大王以來夏變夷。制禮作樂。倫之邦域。一而沒於泰西腥也。

    ……」

    文中的「聖」。子。

    子。中國商朝的政治家。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王的叔父。官封太師。封於(今山西太谷。社一帶。名余。他曾數度勸諫王。但王不僅不聽。反而把他囚禁。周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了子。並向其問治國之道。傳說子的晚是在朝鮮度過的。死後被追溢為大聖。

    以上不過是區區幾例。但管中窺豹。足顯朝鮮李朝對大明天朝的忠心耿耿。其實自明亡之後。朝鮮士人論在野在朝者。都是把自己當成了「明的遺民」。每論及亡明。便似有錐心切膚之痛。而對滿洲人。則是充滿了憤恨。

    所以。在滿夷的盛京就曾寫下了「養成大拙方為智學到如愚乃為賢」一聯以自勉的李自繼位伊始就順應朝野民意。對朝中那些親清的官員痛下殺手。他不僅清洗了朝內兩班中主降的清集團「功西派」。還大批起用了那些對滿夷曾經堅決主戰且親明的清西派官員。的朝鮮朝野「反清復明」的運動一時達到了最高潮。

    此時。清西派的首領宋時烈。還大膽提出了「北伐論」。呼籲李朝政府厲兵|馬。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量。協助天朝方正在與胡虜做著最後抵抗的南明朝。光復天朝

    以下是朝鮮史書《林》所收錄的李與宋時烈的一段「帷對說話」:

    ……上喟然曰:「…彼虜有必亡之勢。……虜事。予料之熟矣。群臣皆欲予治兵。而予固不聽者。天時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機。故欲養精炮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俟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乎?……」

    對曰:「聖意。非但我東。天下萬世之幸。……」

    這是一六五九年。李與朝臣宋時烈的一次密談。在這個時候的李。

    ||定決心要養一支精銳敢死之兵。聯合台灣的鄭氏日本。等待時機。出兵北伐。

    不僅如此。對於在班大臣中存在著的「萬一。有覆亡之禍。則奈何」的種種擔心。李也毅然決然的予以了回應。「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光舉於天下萬世也。」

    當然。他也會接著給大家一個寬心丸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

    由於朝鮮君臣上下一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歷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所以。李的決策深朝野的廣泛支持。

    為了實現北伐大計。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在他和群臣的努力下。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七千猛增到兩萬一千人。禁軍也由從前的六百名增加到了一千名。並全部都改編為騎兵。與此同時。他還指示御營廳大的建設大炮攻堅部隊還計劃要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一萬。御營廳軍增加兩萬。

    遺憾的是。李出未捷身先死而隨著李的逝去。隨著台灣陷中國本土的反侵略勢力徹底崩潰。再加上親明的清西派分裂新的一輪黨爭開始等等自身的諸多因素。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大計最終被束之高閣。成了一場永遠的夢。

    儘管如此。一七零四年甲申。也就是明朝滅亡的六十週年。李的孫子肅宗李在太牢大規模祭祀崇禎皇帝。同時。他又命漢城府在其王宮的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萬曆。

    「大報」出於《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一七四九年。英宗李又將明朝太祖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三帝共同供奉於大報壇並分別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舉行隆重的參拜儀式。以表達對天朝出兵援朝的無比感激之情。以及對明朝滅亡的無限傷痛。這種祭祀活動並由此延綿下來。從不間斷。

    此外。朝鮮還有祭諸葛亮岳文天的三忠祠。還有祭祀著天朝出兵援朝的將領楊鎬李如松等人的宣武。

    有人說。朝鮮北伐的流產。對朝鮮身來說應該是個大幸之事。他們的道理是儒臣議論朝政。往往總是容易從道德出發。而不顧自身的實際。說這話的人甚至還在叫囂。在當時的朝鮮一方。著明朝滅亡。本來是有了一個調整對滿夷的外交政策的大好良機。但是。「反清分子」卻利用朝鮮民族對滿洲的仇恨心理。推行名分主義的外交。延緩了「兩國」關係的改善。鬧了半天。在種的眼裡。本是天朝一部分的朝鮮為了光復天朝的北伐大計。卻成了為了名分而戰的齷齪行為。

    對這種妄言。小女子絕不敢苟同。

    難道考慮和尊崇道不對?強盜們殘害了你的。毀滅了你的家園。難道就因為強盜們勢大。你就可以丟棄一切道德的約束。可以忘掉一切所謂虛無縹「名分」。而甘願去與強盜們嬉笑言歡。甚至不惜出賣一切才順應天理?

    小女子不談國家。不談天下。只人。道德畢竟是一個人的底線。那也是作為一個人。絕對不容被突破的底線。

    還有人說朝鮮的所祭祀把戲。不過都是在玩弄小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手段而已。說穿了。還是為了朝鮮自身的利益。

    小女子又茫然了。難道只有一個連祖宗都可以徹底忘記。天天忙著挖祖的人。才算的上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真正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到了這裡。還應該捎帶上一筆的。就在李念不忘大明天朝的恩德。秘密而艱難的籌北伐之際。霸佔了天朝大好河山的滿夷「大清國」。曾分別於一六五年和一六五八年。兩次要求朝鮮出兵。協助「大清國」在東北作戰。掃蕩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那又一個對中國饞涎欲滴的侵略者。

    為了內心中的天領土不遭塗炭。此時的李卻完全一改對「大清國」的種種推之態。無二話的抽調精銳鳥銃手與「大清**」組成聯軍。共同抵禦沙俄的入侵。在兩次反擊沙俄侵略軍的作戰中。朝鮮軍戰功卓著。以犧牲八人。傷二十五人的代價。完成了他們對心底裡的那個天朝所應付的責任

    這是一個沒有軟骨的李朝朝鮮。這是一個真正懂的什麼才是「感恩之心」的李朝朝鮮。儘管他們弱小。儘管他們貧窮。儘管在強大滿夷勢力的壓迫下。也做出一些傷害了他們的「天朝」事兒。但他們依舊還是值的後世所讚譽的。

    當然。激動的李應在表白了一朝鮮及自己的忠誠之後。也不會忘記提到在那場直接導了朝鮮徹底的喪失了自我的兩次胡亂中。天朝居然始至終卻都是採取了一種令朝鮮痛苦遺憾至今的難以想像的見死不救的手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