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四一五章決戰(四) 文 / 蘭色幽香
. 接到德州通判衙門傳來的緊急稟報,在家裡「抱病」多日的山東按察使翁同書,作為大清朝目前在山東唯一的一位省級最高地方大員,不得不拖著「病軀」出現在已經被嚴密保護起來的馬新貽被殺現場。
自三十歲上考得了一個進士之後,翁同書曾經暗地裡很得意自己在官場上的一帆風順。也許是因為有了那位早早地就官至了體仁閣大學士,在大清朝也算得上是鼎鼎大名的老子翁心存的照應,在做了幾年的翰林院編修之後,一路開始扶搖直上,好像沒用多長的時間,就戴上了貴州學政的頂子。可是從那以後,他又覺得自己有些命運不濟了。
廣西爆發了「金田匪亂」,並很快地就蔓延開來。值此大清朝危難之際,朝廷上下各路有點兒能力的官員不免都被紫禁城裡的皇上挨個掰著指頭想了起來,名門之後的翁同書自然也就不會列外。他被欽點派往揚州城外剛剛建起來的江南大營,輔佐欽差大臣琦善和托明阿襄辦軍務。
一開始,他還真沒把雖然已經定都了天京的那個什麼太平天國放在眼裡。雖然他一直也沒有從事過與刀槍有關的事務,但這既不妨礙他看不起金陵城內的那些泥腳桿子,也更不影響他襄辦軍務。他老子翁心存那可是藏書的高手,家裡面絕品極多,隨便一翻,古今兵法還不有的是。別說,儘管是臨陣磨槍,有學問的和沒有學問的那總是不一樣,一年混下來,無論那位欽差大人琦善,還是號稱行伍出身的托明阿,都對他這個以前玩弄筆桿子的人佩服的不得了。江南大營裡的不少好事的人,還給他送了個「小諸葛」的名頭。
不真打怎麼都好說,無非動動嘴皮子,設想設想現在,再謅上一些未來,好賴都不會死人。可這真的一打起來,那就是說啥都不管用了。不過,畢竟那個小諸葛的名頭那可不是白來的,翁同書在看到托明阿無數次的攻取揚州均告受挫之後,敏銳地感覺到問題嚴重了。太平軍不僅完全不像他所想像的那麼無能、土氣,而且還是「各種妖法」花樣繁多、層出不窮,久攻不下必受其累,萬一有個好歹那就一定不是小事情。孫子曰,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不走更待何時?在以前的仕途陞遷的問題上,他還真沒舍下臉去央告過老子使勁幫幫自己的忙,這次不行了,他以身體難以適應江南潮濕為由,騙過他的老子翁心存,終於搶在江南大營被全殲之前,跑回了京城。
回到了京城,翁同書先是在兵部委屈了一陣子。堂堂一個三品的大員,卻只能跟兄弟翁同爵這樣的五六品員外郎、主事們攪和在了一起,甚至還不如人家,連個名分都沒有,簡直就像個「雜役」。其實,他並不知道,老爺子翁心存為了把他從揚州前線鼓搗回來,走的可是當時最火的懿嬪妃的路子。
懿嬪妃雖然礙著面子在咸豐面前著實的幫了翁心存一把,可懿嬪妃是什麼人,能被你們翁家爺倆這點兒的小把戲蒙過去?哼,不適應江南的潮濕?簡直就是昏話!你們這些個常熟人要是都不能適應揚州那裡的潮濕了,咱滿洲的那些旗人還不早都在江南爛得只剩下骨頭了。懿嬪妃不過是揣著明白使糊塗罷了。
不管怎麼說,此時已經以大學士銜領工部尚書的翁老爺子的面子就是大。山東大面積丟失,高官們不是被擒、被殺,就是跑得飛快,為了挽救大清朝,對那些底子潮的奴才們還得篩一篩接著用。又是翁老爺子出面,大權獨霸垂了簾的慈禧太后唉了一聲,「當初閒置起來,那也無非就是想憋上一憋他的士氣,都是自家的子弟,這個時候不用還用誰呢。我知道,他不是個擅長軍旅之人,就幹點兒力所能及的吧……」
於是,翁同書被外放了德州,當上了這個僅僅還剩下兩府二十幾個縣的山東省的按察使。臨陣逃跑,不僅沒有受到處罰,短暫的委屈之後又陞遷了,要是別人非樂瘋了不可。可翁同書接到這個委任後,卻像是吃了成串的豬苦膽,說不盡的苦楚。如今的山東那又是刀尖和槍口,看來自己這個倒霉運算是永遠也掙脫不開了。
對於翁同書來說,山東不舒服的境況還遠遠不止這些。山東巡撫馬新貽是個官癮大得要命的主兒,只恨地方太小施展不開自己的拳腳,什麼張家長、李家短,什麼陳芝麻、爛谷子的沒有他不想管的,誰爭跟誰馬上就急。
同樣是跟翁同書新走馬上任的山東布政使袁甲三,號稱性格剛毅,敢言直諫。想當年咸豐皇上剛一即位,時為御史的袁甲三就不怕打擊報復,上書列款,彈劾有權有勢的定郡王載銓「賣弄橫勢,擅作威福」,又彈劾刑部侍郎書元「貪鄙險詐,諂事載銓」。咸豐接到袁甲三的奏疏之後,立馬親自接見他,當面「明白回奏」載銓的那些爛事。在咸豐的干預下,經有司查證一切屬實,導致了載銓竟然被免去了侍衛大臣的職務,並被罰去王爺的三年俸祿。此事那是震動朝野。不僅如此,後來袁甲三接著還曾彈劾過廣西巡撫鄭祖琛對地方暴民「慈柔釀亂」,彈劾江西巡撫陳阡「賄賂交通」。這兩個巡撫也是難逃厄運,皆因袁甲三的彈劾而被就地罷免。這還不算,就是咸豐為了拼湊錢財來充實空蕩蕩的國庫,也好養兵與太平軍大戰,經戶部提出,懿嬪妃點頭的恢復捐官制度、發行大清寶鈔的時候,袁甲三也是照樣上書亟陳利害。儘管朝廷還是沒有最後收回成命,畢竟沒有人追究過他的半個不字。
就是這麼一個被大清朝大小官員天天提防著的厲害人物,這回因為彈劾馬新貽「伸手過長、蔑視同僚存在」,居然被朝廷頒下懿旨,狠狠地教訓了一頓,「爾等自身不用命,又嫉妒他官伸手,實屬不自重。值此大清朝危難之際,爾等應當同舟共濟,少說胡話,多做實事……念及爾是習慣於捕風捉影,暫不追究,以後再若如此,定責不殆。」完全沒想到會有這種結局的袁甲三,只好忍氣吞聲,上報朝廷背瘡發作難以理事,帶著本來準備著要在未來的戰場上出出風頭,也好湊足日後混跡於官場資本的大兒子袁保恆,灰溜溜縮回了京城。沒呆多一陣子,又害怕沒準兒哪一天裝病的消息被透露到那位厲害的太后耳朵裡,這爺倆乾脆躲到了保定。
翁同書跟袁甲三還不同,馬新貽越喜歡攬權他越高興。你說奇怪不,在京城的時候啥事都沒有,剛剛到了德州,事兒馬上就來了。他的老家早成了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家裡面如今會是個什麼樣,在外面的這爺仨兒一直音訊皆無,偏偏他一走馬上任,音訊就來了。最叫他感到奇異的是,家中繼承了老爺子那無數的珍貴藏書,一直悶頭苦讀本來準備今年的大考一舉拿下他個狀元、榜眼什麼的小自己二十歲的小弟翁同龢,居然把信直接寫到了德州,好像他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就要到了德州似的。
「……家中一切安好,吾兄勿念。陰晴圓缺世事難料,還望吾兄好自為之,善待自己……」聊聊數語,翁同書卻看得目瞪口呆。當然,不久之後,老爺子也是急信飛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老爺子的信更加精簡。
翁同書就這麼的病了,雖然「病得不輕」,他卻不像袁甲三,再次施展騰挪的本事,而是依然堅持在了自己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