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雄師

第五卷 鏗鏘歲月 第五百章 文 / 五爪蒼龍

    第五百章

    孫氏的動作確實是光明正大!

    當身在永安的周瑜帶領十萬大軍撤出永安城時,天賜軍連反應的時間都還沒有。而天賜軍進駐永安城之後,負責指揮的大將更是氣歪了鼻子。

    為什麼?

    周瑜可不是一個喜歡吃虧的主,所以此次戰略性撤退,不但帶走了永安的所有物資,還將永安城內近十萬百姓一併帶走了,如今孫氏南遷日南,征討天西之地已然公開,既如此,急缺人口的孫氏又怎會放過永安這塊蛋糕呢?

    恩,或許會有人想問,孫氏有必要遷徙那麼多人口嗎?日南偏僻之地,怎麼可能容納的下?

    要知道,孫氏父子可都是狠點子啊!

    天西之地是什麼地方?在現代地圖上乃是越南、泰國、印度等國之土地,那裡的人可都不是漢人啊,而孫氏西征天西,必然是想要建立長久的統治。

    試想,一支華夏大軍統治著外族百姓,如何能長久?

    所以百姓的遷徙成了必然的事情,若在必要的時刻,孫氏父子不建議在天西來一場大屠殺,大清洗!

    值得一提的是,當永安的情況傳到正在進軍途中,西征大將黃忠的耳中時,黃忠這個向來脾氣溫和,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大將氣得雙瞳血紅,跳腳大罵,怒喝孫氏父子。

    而北疆的劉泰得到孫氏將日南以西土地名為天西郡時,更是樂不可支,不但允許了孫堅給孫策的加封,還額外加封孫策為泰侯,允其可在天西選萬戶為役。當然,萬戶役民不得出現漢人,否則的話即刻取消泰侯之封!另外,劉泰特意加封孫策義弟周瑜為越侯、天西校尉,輔佐孫策進行西征事宜。

    華夏197年,八月十八

    永安成功收復,使得黃忠不得不停止進軍,眼下天賜軍既然不用東進了,那麼唯一的選擇只有南下!

    當然,短時間內黃忠不會輕易展開戰端,畢竟公孫瓚和公孫度可不是好對付的人物,只有準備充足了,天賜軍方能一舉南下!

    同月,永安退回江陵的十萬大軍正式組成編織,荊南之主孫堅將虎符交到長子孫策手中,並且確定了孫策從今往後便是下任家主的唯一繼承人。很明顯,孫堅為了不讓父子之間出現間隙,已經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孫策在沙場上是一位勇猛無敵的大將,但不代表孫策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當孫堅做出了吩咐之後,孫策自然明白了孫堅的顧慮和意思。不過這一切對孫策來說不過一笑而過吧了。

    孫策更加在意的是馳騁沙場,而不是在一些小事情上斤斤計較,當然,孫堅的確立孫策也不會去反對。試問,孫氏之中能有人比孫策更有資格嗎?其弟孫權?目前不過是個孩子罷了,即使有心,但也沒有能力與孫策相比!

    華夏197年,九月初

    封侯詔的消息比之聖旨更快的通過特別的渠道傳入到孫氏耳中。得知劉泰加封孫策為萬戶侯之後,孫堅第一時間楞了!為什麼?因為孫堅本人雖然是長沙縣侯,但卻沒有絲毫封地啊,而且並沒有被北疆承認,如今孫策一個黃毛小兒的官爵居然爬到孫堅頭上去了

    當然,孫堅是欣喜的,畢竟這萬戶侯不要白不要,而得到了北疆的承認,也就是說未來孫氏在天西再這麼玩,也不會受到北疆的敵視,準確來說,孫堅想要得到的也僅僅是一個答案罷了。

    劉泰默許諸侯外出獨立的答案!

    很明顯,孫堅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而且不止孫堅,怕是天下各大諸侯得到的消息都不會比孫堅晚上多少,如此一來,諸侯們的態度就有點值得商討了,畢竟若能稱王稱霸,何必執著於中土?

    人性總是自私的,如果能活下去,沒有人會想死,也沒有人會去和劉泰死磕,明知必死而為之,乃是傻子的行為!

    華夏197年,九月中旬

    孫策加封的聖旨是八百里加急送往江陵的,所以僅僅一個月時間,聖旨就進入了荊州地界,只不過還未到孫氏手中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揚州的劉備當得到關於孫氏動作的準確消息之後,也是打起了小九九。在劉備看來,既然天西能得到劉泰的承認,夷州豈不是也能得到承認?如今的益州經過劉備多年經營,雖然還略次於揚州,但也是繁華無比了!

    這些年來,劉備一直秘密將揚州人口遷徙夷州,雖然中土出現了不少事情,但大抵來說還是成功的,有了足夠的人口,同化夷州土著的事情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而劉備也從中得到了非常滿意的成果。

    在外人看來,夷州得不得到北疆的承認沒有什麼意義,可在某些人眼中,若是夷州得到了北疆的承認,而夷州原本又不是華夏本土,那麼也就是說劉備完全有資格在夷州稱王稱霸!

    雖然說在名義上矮了劉泰一頭,可問題是,如今天賜軍已然成列在長江北岸,若劉備一味墨守成規,到時候怕是會步上曹操等人的後塵,如此一來,豈不是生不如死?

    所以劉備決定上奏華城,即使丟面子也無所謂,只要能保住夷州基業的名正言順,區區面子算什麼?要知道,劉備最厚的就是臉皮了啊。

    華夏197年,十月初

    北皇聖旨正式在江陵城昭告天下。

    同時劉泰讓宣讀聖旨的官員表示,希望孫氏能盡快準備征討天西事宜,當然也不能操之過急,至於西面黃忠部隊的問題,劉泰可以答應孫氏在出征天西時,絕對不會有什麼越軌的動作。

    不止這些,劉泰也對孫氏表達了不滿,那就是孫氏連續遷徙百姓前往天西,這途中使得無數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如此情況自然瞞不了天下,而劉泰雖然也是贊同遷徙中土百姓前往天西之地扎根,但也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吧?

    荊南之主孫堅得知了劉泰的不滿之後,第一時間向宣讀聖旨的官員表達悔過之意,並且當場下令減緩百姓的遷徙攻城,而且還調撥足夠多的軍糧給遷徙百姓途中食用。

    恩,早先百姓遷徙,糧食都是自家提供的,大部分人在遷徙途中都是餓死或者病死,若孫氏能提供足夠的糧食,遷徙的百姓定然不會出現那麼多傷亡,而這種情況也是劉泰想要的。

    華夏197年,十月中旬

    劉備上奏北疆北皇劉泰,表示願意將夷州納入大漢邦州之列。並且從夷州原土著中選出一位德高望重者,希望劉泰能封其為夷州土著之王,宣揚大漢無上美德。

    劉泰沒有拒絕,當然,也沒有答應了那麼爽快,而是提出了幾件讓劉備非常為難的條件!封王,可以!但絕對不能是土著,若劉備想要封王夷州,劉泰自然順勢允之,不過試問劉備,有資格稱王嗎?這些年來揚州在劉備手中可謂步履艱辛,為了夷州戰役,百姓家中可謂毫無餘糧,如此情況,劉泰提的出封王的請求?

    所以劉泰將封王二字塗掉了。

    允許夷州為大漢邦州,並且改夷州為寶島郡,其內下設二十縣,至於縣名嘛自然是劉備自己去想了,劉泰可不會浪費那心思。

    當然,有了寶島郡,自然要有個太守之人,否則的話何以稱之為郡?在劉泰的設想中,這寶島郡本應交以土著手中,可隨後想像,以劉備的虛偽性格,若是太守之位給土著拿去了,難免將來麻煩不斷,既如此,還不如順水推舟任命劉備為寶島郡太守。

    為何劉泰會這麼爽快?

    因為在劉泰看來,夷州不比天西,天西可以為諸侯封地,但夷州卻絕對要收回到朝廷手中,所以眼下就讓劉備在寶島蹦躂吧,等蹦躂夠了,也就到了為劉備收屍的時候了。

    劉備,乃是劉泰必死名單上的第一位!

    俗語有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劉備在歷史上的一生可謂演盡了可憐的一面,如此可恨的人,怎能不殺?劉泰可不是希望未來的北漢出現任何不妙的情況。

    北漢,對,就是北漢!

    華夏197年,十一月初

    孫氏與劉備的動作自然隱瞞不了江夏的袁紹,可問題是,江夏地處荊、揚二州交界處,四周完全沒有什麼外族勢力,袁紹即使有心也是無奈。

    不過袁紹可不是一般人,既然四周沒有,難不成還不能遠行發展嗎?當然,放棄江夏,袁紹是做不到的,畢竟江夏乃是一個好地方,在天賜軍第三次南征之前,袁紹還是名正言順的江夏之主。

    既如此,那麼袁紹準備怎麼做呢?

    其實袁紹這些年來的目光也是一直放在中土周邊地區,若不是自家地盤永遠都是與這些地方搭不著邊,袁紹怕是早就出兵征討外族了,因為袁紹從這些年對劉泰瞭解中之道,劉泰不是一般的中興之主,所謂的漢室祖制在劉泰眼中不過是個屁罷了。

    既如此,漢高祖所言非劉姓不得封王怕是也被劉泰扔到了腦後。

    如此一來,袁紹怎會不轉動小腦筋呢?

    中土封王是不可能的事情,袁紹也不會去想,傻子都知道,就算劉泰不注重祖制,但北疆無數官員連個有封地的侯爺都沒有,可想而知劉泰對土地的重視性了。

    既如此,袁紹想要成就霸業,必須要將目光放在中土之外的蠻夷疆域上。而這蠻夷疆域卻不包括山越、南蠻之地,因為袁紹非常清楚,以劉泰的雄心霸氣,絕對不會允許此二地出現諸侯霸主,未來此二地必然會被容納到中土之中。

    為了達成目的,袁紹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而此準備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借道!

    借什麼道?想誰借道?

    很簡單,借孫氏的道,借通往天西的道路。

    天西,多國並立,土地非常廣闊,完全能容納下多個勢力,而從北疆大學流傳出的資料顯示,天西再往西的地方還有諸多國家,其中據說是大月氏開創的貴霜帝國就是袁紹的目標之一!

    貴霜帝國乃是四大帝國之一,其實力不言而喻,但所謂的貴霜帝國,卻壓根不被袁紹放在眼中,為什麼?因為大月氏在古時也不過是漢朝的附庸罷了,根本強不到哪裡去。

    而袁紹麾下坐擁十多萬大軍,只要有足夠的補給,在天西之地佔據一些基礎要點,慢慢發展還怕拿不下貴霜帝國嗎?

    不過目前的難題是,孫氏會答應借到嗎?

    也或者說,天西郡太守孫策會同意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