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高太尉新傳

第四卷 第五百二十四章 翻臉無情各為己 文 / 府天

    第五百二十四章翻臉無情各為己

    彈劾還在繼續,但是在不斷的留中不發以及趙佶那種明確的態度下,不少官員最終打了退堂鼓,只有寥寥數人仍在堅持。

    畢竟,在朝為官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要硬頂著上的,那些只知道直言的官員,早已在神宗哲宗年間消耗得一乾二淨,而陳次升鄒浩等人,也已經早就陸續過世或不在朝了。

    在朝中漸漸消停之後,告病長達一個半月的蔡京終於復出。

    原本還有人想要指責他裝病,然而,復出之後的蔡京著實顯得老了一圈,這讓不少人都無話可說,就連高俅本人也嚇了一跳。人說一語成讖,蔡京不會這麼倒霉吧?

    蔡京自然並不是在生病,事實上,他是在知道了蔡攸最近的舉動之後,氣得不得不復出。

    知子莫如父,蔡攸心裡再想什麼,他的心中自然清楚,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蔡攸居然會走出這樣的手段。

    當蔡平報說如今市井之中的流言時,饒是他平素喜怒不形於色,這個時候卻忍不住把書桌上的筆架拂落在地。

    但是,這一次的大戰已經開始,再來一次棄卒保車卻已經不可能了,而他已經不復當年的精神,惟有硬著頭皮鬥下去,否則,他這一倒,身後還有誰能夠頂上去?此時此刻,蔡京完全沒有想到遠在大名府的蔡卞。

    儘管政事堂四個宰相副相再次到齊之後,彼此都是客客氣氣,但是,那笑容中卻已經帶了幾許虛假成分。只是,在天子面前,四人還是一幅毫無嫌隙的模樣。

    這一日原本就是該蔡京當值,只不過趙佶看他大病初癒的樣子,自然起了憐惜老臣的好心。於是,高俅和阮大猷自然留下來幫忙處理了一下政務。

    等到黃昏時分離開都堂時,四人便不似往日那般談笑風生,何執中上了蔡京的馬車,而阮大猷則上了高俅的馬車,各自分道揚鑣。

    蔡京的馬車上,何執中自然免不了問起這幾天地情形,當得知都是蔡攸的手筆之後。他的眉頭立刻緊緊皺了起來。

    「元長公,不是我說,這種時候挑起爭鬥,只怕是效果適得其反。」他是蔡京最信任的盟友,也深悉蔡攸的脾氣,此時不由開口勸道,「今日高伯章的態度已經很清楚了,居安這樣的做法。只怕結果不會太妙。

    高伯章往日似乎很有容人之量,但是,碰到這種節骨眼上的大事,他是不會退讓地。再加上聖上此次壓下了那麼多奏折,分明是希望朝堂能夠靜一靜。唉!」

    蔡京自己也有說不出的懊惱,他又怎會料到,日前和兒子說的那麼多話,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朝堂上畏縮不前當然不行。

    但是,一味的冒進反而更容易招來麻煩,當今那位天子可不是那種糊塗皇帝!可是,他顯然感到最近的精神頭不如從前,拋棄兒子這種事自然是絕對不能做的。

    而最最重要的是,如今邊疆無大戰事,若不能趁著這個機會一錘定音,將來就更沒有機會了。

    「怎麼。

    伯通現在後悔了?你我在宦海沉浮的日子,高伯章還不知道在哪裡,你用不著如此忌憚!他作為倚仗地不過是聖上的抬愛,失去這些,他什麼都不是!論人脈論資歷,我哪一樣不勝過他?」見何執中似乎有所心動,蔡京便冷笑著又加了一句,「你可別忘了。

    你我都是要告勞致仕的人。這個時候不為自己家裡的人想想,以後可就晚了!」

    何執中原本就是蔡黨的鐵桿。那兩句抱怨不過就是發發牢騷,因此在蔡京地這番話下,他很快就點了點頭。

    「事已至此,也沒有退縮的餘地了,既然這樣,元長公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蔡京聞言自然滿意,招手示意何執中附耳過來,低聲交待了一番。

    而何執中一邊聽一邊點頭,但到了最後卻不由得臉色大變,情不自禁地退開一些,用一種難以置信的目光看著蔡京。

    「元長,你不是開玩笑吧!」何執中強自按捺心頭的慌張,故作冷靜地道,「你這不是存心致人於死地麼?」

    「要鬥就要讓他永遠不得翻身,當初王荊公就是太過心慈手軟了。

    若不是他沒有把那些舊黨趕盡殺絕,怎麼會有宣仁高太后當政時地那些事?你莫要忘了,聖上和高伯章情分非比尋常,只有讓他永遠不能翻身,方才會保證我們將來的一世富貴。

    否則,以攸兒的性子,誰能保證之後的事?」

    見蔡京的眼中閃爍著一絲絲寒光,何執中不由感到不寒而慄。

    一直以來,他看到的都是蔡高兩人彼此互助,至不濟也是井水不犯河水,誰知道,一旦翻臉,蔡京竟是這般模樣。

    隱隱約約的,他生出了一股驚悸的情緒,要是自己阻了蔡京地路,是不是也會如此?

    蔡京卻無暇顧及何執中心中在想什麼,自己的性格自己清楚,一旦決定了一件事,哪怕是旁人再勸說,他也會矢志不移地進行到底。

    當初他在哲宗初年的時候投靠司馬光,新黨之中罵聲一片,他照樣安之若素,後來一旦掌權便翻臉不認人,若是那時候司馬光仍然在世,讓他對其下手,他也絕不會有任何手軟。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他蔡京的為人處世之道!當然,倘若此次計劃得當,好容易才撈到手的名臣頭銜,他依然能夠戴在頭上。

    至於女兒蔡蕊的處境,如今他也顧不上這麼多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大不了他日用權勢讓女兒改嫁就是。

    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蔡攸地一小步,卻成了朝堂上明爭暗鬥地一大步。

    對於蔡京的舉動,高俅心中早就有所準備,父子連心,沒道理一個做老子地會不想著幫自己兒子,更何況是蔡京這樣一個權力慾深重的人。

    相安無事了將近十年,卻依舊避不開圖窮匕見的這一天,看來,這也是命數使然。

    他和阮大猷一起回到府中,一跨進大門,門上便連忙上前報說:「相爺,侄小姐和姑爺已經到了!」

    趙鼎回來了!

    高俅和阮大猷對視一眼,心中頓時一振。

    如今吏部的銓選正好掌握在他們這一邊,所以,要把趙鼎弄上來自然不難,只不過,在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多了一個臂助,總歸是有利的。

    更何況,趙鼎不是那種以溜鬚拍馬上位的人,而是有切切實實的才幹。過去這幾年間,廬州完稅在該路位居第一,而且治下清平,訟案一年比一年少,足可見治理有方。

    所以,哪怕此次調到中樞,也不虞有人說閒話。

    趙鼎和高蘅這一日一早才抵達京城,匆匆回家拜見了母親之後,算好高俅黃昏時候肯定會回府,所以雙雙提前了一個時辰趕到,此時正由英娘三女陪著敘話。

    「蘅兒,元鎮!」

    趙鼎並不是多言的人,因此一直都由著英娘和高蘅在那裡訴別情,此時聽到這聲叫喚,一看是高俅便立刻站了起來:「二叔!」

    「二叔!」高蘅也隨之站了起來,親親熱熱地叫了一聲。婚後數年,她的臉上沒了往日的拘謹,更顯得嬌艷不可方物。

    「好,好!這一對佳兒佳婦走將出去,我這家裡也生輝不少!」高俅含笑受了兩人的禮,便指著阮大猷道,「快來見過阮世伯。」

    阮大猷早就見過趙鼎和高蘅,此時相見更是笑吟吟的,言語間不免稱讚了趙鼎兩句。

    見高俅把阮大猷帶了回來,英娘伊容白玲等便知道是有事情相商,笑著說了一番話之後便把高蘅拉走了,而高俅便命廚下另行準備待客的飯菜。

    對於高俅出言讓自己留下,趙鼎心中自然有數。他不僅是因高俅舉薦而加官進爵的,而且更是高俅的侄女婿,僅僅是這一條,便注定他和高家之間有脫不開的關係。

    再者,他雖然是宗室旁支,但並沒有什麼真正得力的親戚朋友,要在仕途上走穩走好,更是要借助高俅的力量。所以,對於日前聽到的那些流言,他的心中無疑異常緊張。

    「元鎮,這一次你回來,原本議為平調,本義是除戶部員外郎,但是被我駁了。道理很簡單,如今你三叔正就任度支郎中,讓你再去戶部並不合適。

    所以說,我也想問問你自己的主意,三省六部並館閣之中,你更屬意哪裡?」

    高俅如此直截了當的態度不由得讓趙鼎愣了一愣,可是,一想到對面做的正是當朝宰相和副相,他很快就為之釋然了。

    「二叔看重,我感激不盡。只不過,如今朝中台諫不是為名便是為利,我雖然不才,卻願意任言官之職,以正言官風氣!」

    「嗯?」

    一句話說得高俅和阮大猷全都是一愣,事先誰都沒有想到,趙鼎居然想從御史起步。

    但是,沾著高俅這樣一個親戚,倘若趙鼎出任御史,即使真的是立身持正,只怕也很難讓他人心服口服的。高俅原本想再勸幾句,但見趙鼎神色凜然,到了嘴邊的話又嚥了下去。

    「也罷,老阮,你明日便安排一下,看看陛見之後,聖上是否願意任他為殿中侍御史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