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高太尉新傳

第四卷 第二百章 為招納紛爭再起 文 / 府天

    第二百章為招納紛爭再起

    正在朝廷眾臣因為西北軍事遇到小挫而爭議不休時,童貫依照趙佶先前旨意,帶著領護大首領掌年杓拶遵廝雞及酋長溫彪抵達了京城。

    趙佶於文德殿見了一行人,並賞賜兩酋金銀若干,好言撫慰了一番,最後才單獨留下了童貫。

    「先前中太一宮著火,朕命人送信讓你們暫緩進兵,那旨意可是你收的?」

    望著座上臉色陰沉的趙佶,童貫本能地感到一陣不妙。

    嘉獎令來的時候他並沒有收到申飭,本來還以為此事早已被興頭上的君王忘在了腦後,此時冷不防聽到,頓時讓他有如芒刺在背。

    「回稟聖上,當日旨意到達之時,諸將和王帥已經議定了進兵,倘若此時出示聖上手書,軍心定會隨之大亂。

    卑臣審時度勢,不得不虛言以聖上令諸將成功,其中卻有自作主張之處,不敢有所隱瞞。」他重重頓首於地,語調誠懇地道,「此事不關西征諸將的事,都是臣一人所為,雖是一心為公,但終究有礙朝廷法度,伏乞聖上治罪!」

    聽到這一番誠惶誠恐的認罪之詞,趙佶這才臉色稍霽,淡淡吩咐了一句:「此次你僥倖成功,朕也不想因此追究你的罪責,但是,這一筆朕會記下!你如今雖然外放,但需牢記你始終是內臣,倘若你今後再有此等恣意妄為之舉,朕必定下令有司追究你的罪責,你明白了嗎?」

    「卑臣叩謝聖上不罪之恩!」童貫被趙佶的嚴厲語氣嚇得心頭劇震,但得知此次過了一關,還是長長噓了一口氣。

    早在克復湟州之後,他便在諸將面前出示了趙佶手書,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將士的好感,但如若想到趙佶會有如此芥蒂。他絕對不會冒這樣的風險。

    除了童貫,在場的還有蔡京和高俅。

    蔡京由於惱火童貫當日離京赴任時未向自己單獨辭行,所以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為其說情,直到趙佶警告完了,他方才接過話茬道:「童貫此次從王處道西征,功勞苦勞著實不小,前時不過是為了西征大局,聖上也不必太苛責了。」

    高俅聽到蔡京這番話。心中不由暗笑。

    如此看來,童貫和蔡京失和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他日必定無法以收復湟鄯之功執掌西軍大權,既然如此,他便樂得充當了調轉話題的角色。

    他略瞟了童貫和蔡京一眼,上前一步奏道:「既然事情已經過去,聖上也無需執著於此事。因為下了湟州,西夏地左廂卓羅監軍司已經有所異動。

    而夏主李乾順也命人送來了文書,其中頗有疑忌。如今攻羌在即,倘若黨項人再有異動,恐怕會動輒腹背受敵,非用兵之幸。」

    「伯章所慮甚是。」趙佶微微點頭。隨即方才吩咐童貫起身,「童貫,王厚行前可曾還對你提過西北局勢?」

    對於蔡京的馬後炮,童貫著實恨得心裡癢癢。但一想到對方是朝廷首相,他仍舊按住了心頭情緒。

    此時聽到趙佶發問,他連忙彎腰答道:「回稟聖上,王帥有本章讓我帶給聖上!」

    他一邊說一邊自懷中取出一本奏折交給身邊內侍,而後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緒,便胸有成竹地說開了:「夏人和羌人每每勾結本是事實,但西夏左廂卓羅監軍司統軍仁多保忠與夏主李乾順並不和睦。

    早在元祐時,仁多保忠就欲圖內附。最終為我朝拒絕。而其弟仁多洗忠又在元符年間戰死,其兵權早失大半。

    此外,多羅巴當日奉懷德之弟溪賒羅撒,懷德向夏人乞兵,仁多保忠助其攻湟州,結果在多羅巴三個兒子的抵抗下敗退,懷德至此盡失青唐之地。

    所以說,黨項人和如今的青唐王子溪賒羅撒絕非一條心。雖然要防備其出兵漁翁得利。但卻無需擔心兩邊會聯手。」

    趙佶本想先看王厚的折子,聽童貫講得條理分明。順手就把奏折擱在了御案上,最後聽到夏人和羌人不會聯手,他頓時長長鬆了一口氣。

    他正欲開口再問清楚詳情時,誰料蔡京突然搶在了前頭。

    「既然仁多保忠與夏主李乾順不和,可否招降於他?」蔡京早就風聞過李乾順立足未穩,此時不由動了不戰而開邊的心思。

    「倘若能招納仁多保忠,則可坐得西夏左廂卓羅監軍司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又可省卻朝廷征伐之力,豈不是莫大的美事?」

    「仁多保忠就算肯內附,他的部屬也決計不會同意,要這樣一個匹夫又有何用?」童貫見趙佶似乎要表示贊同,連忙反對道,「聖上,仁多保忠眼下已經年老,麾下兵權多半不在他手裡,而李乾順對其又刻意防範,就算他肯內附,最多只有自己部族地數百人,這又有什麼用?消息一旦走漏,李乾順必定不會干休,他們雖難以用大軍攻城,卻可以用精騎掠我邊地牛馬,屆時反而遭受其害!」

    見童貫竟公然反對自己的意見,蔡京頓時大怒,但他終究城府深沉,臉上絲毫不露,反而露出了一絲微笑。

    「仁多保忠在西夏頗有聲名,哪怕只得他一人,也能震驚西夏朝野,屆時必有人質疑夏主李乾順的用人。

    再者,仁多保忠乃是夏人,精通路途,他日攻夏時必定有用,儘管一個匹夫,仍然勝過數萬大軍!」

    高俅聽蔡京說得離譜,只得輕輕咳嗽了一聲,然後才不偏不倚地道:「聖上,西北之事我們於朝中自然不如王處道等人看得清楚,是否要招納仁多保忠不如從長計議。

    依臣看來,西征大軍攻青唐在即,此時設法招納並不是最佳時機。西夏只需數千軍馬,便能掠渭、延、慶三州,於我軍有害無利,不如下青唐之後再議。」

    童貫和高俅的先後反對頓時讓趙佶滿腔興致無影無蹤,沉吟片刻,他便心有不甘地點了點頭:「光得他一人之力,確實於事無補。也罷。

    此事就如此吧!」他掃了童貫一眼,又吩咐道,「馬上就是十二月,你也不可在京城多留,及早回熙州去才是正經!」

    「卑臣遵旨!」

    三人退出文德殿之後,蔡京方才似笑非笑地看著高俅,語帶雙關地道:「伯章,要真的等到下了青唐。恐怕夏人大軍就已經近了,說不定領軍的就是仁多保忠。

    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啊!」言罷他冷笑一聲,頭也不回地徑直去了。

    童貫這個時候才感覺到了蔡京的深重敵意,情不自禁地打了個寒噤。他雖然建立了軍功,但手上並無半點軍權,倘若真的和蔡京交惡,那吃虧地始終是自己。想到這裡。

    他只能抓牢身邊那根救命稻草,故作委屈地說道:「高相,我剛才在聖駕前說地都是肺腑之言,為何蔡相如此不服?不是我胡言亂語,招納仁多保忠必定引起大亂。

    這話王帥也曾經說過。」

    高俅見童貫作勢,心中暗覺好笑,不過既然是王厚的話,那招納仁多保忠就有七八分可能失敗。畢竟,王厚對於西北軍事總比自己這些紙上談兵的專家要來得精通。

    「你放心,朝廷決計不會讓你們貿然招納仁多保忠,不僅如此,倘若可能,你們還要盡力不招惹西夏。

    須知西夏早在元符年間就向我朝稱臣,只要不給他們借口,他們也不能貿然進兵。而遼國更不能輕言干涉,你懂了麼?」

    「高相放心,我明白了!」童貫心領神會地點點頭,拱拱手便匆忙離開。

    高俅望著灰濛濛飄著雪花的天空,喃喃自語道:「下了湟州鄯州廊州,和西夏地戰幕就要拉開了,這才是真正你死我活的絞肉機!」

    他瞭解那一段童貫的所謂「輝煌」歷史,帶領數十萬西軍打得志向高昂的李乾順屢屢求助於遼國。甚至不得不上書求和。但是。

    最終那個勝利地結果對於大宋並沒有好處。十幾年的對夏戰爭,不僅耗費了大量軍費。

    拖垮了整個陝西和大半個四川,讓民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還間接導致了之後作出的聯金攻遼的錯誤判斷。

    要打西夏人就得攻其七寸,不僅要大量消滅其戰鬥力,而且還應該把他們放牧的牛羊馬全都掠奪過來,還應該鼓動羌人一起進攻。

    而一但達成和議,不是要繼續賜給西夏多少歲賜,而是向其勒索多少賠款,這才是真正的戰爭!聽說王厚利用這一次和青唐王子議和的機會要了五百匹戰馬,膽子還是太小了!

    新上台地生女真節度使烏雅束已經接受了大宋的幫助,運去的一船兵器換來的是滿滿一船人參等女真特產,甚至還有十二匹駿馬。

    對於大宋來說,這非但不是一筆吃虧的援助,而是一筆賺大錢地生意,其盈利甚至大於萬貫。對於原本擔心援助女真花費太大的趙佶來說,這應該是意外之喜了。

    不過,這種情形最多只能持續兩到三年。三年之內,一定要挑起女真和遼國之間的爭鬥,這樣,大宋才不必擔心北邊地契丹人而安心地對西夏作戰。

    相信這場提前了將近十年地戰爭,一定會帶來不同尋常的結果!

    堅冰,終有一天會融化地!

    第七卷都堂新貴完

    敬請期待《第八卷諸國博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