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清山變

小說博覽 第13節 初議新政(1) 文 / 嵩山坳

    第13節初議政

    陸建瀛和楊殿邦進京了。因為是奉旨陛見,面聖之前是不能拜客和接待訪客的,先宮門口請了安,回到賢良寺的驛館中休息,並吩咐聽差:「把來客的手本收下,容待面聖之後,再登門一一拜訪。」

    第二天一早,兩個人進宮先軍機直廬等待,把等一會兒和皇上見面時可能問到的說話再腹中再打了一遍底稿,覺得沒有任何疏漏之處,到了將近巳時,軍機處的幾個人才退了出來。

    怡親王載垣做帶引大臣,領著兩個人步進養心殿。一進門走了三步,先自躬身拜倒,將涼帽取下,白玉翎管反向——對著皇帝的方向。清制,大臣凡賞戴過花翎的,面聖的時候都要以翎管朝向皇帝,以示感戴天恩——放好,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禮,「臣,署理兩江總督陸建瀛,恭請皇上萬福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跟他身後的楊殿邦同樣跪倒行禮:「臣,署理漕運總督,楊殿邦,恭請聖安!」

    「起來吧。」

    「是!」兩個人站起身,把大帽子頭上戴好,穩穩當當的站到御案前,左右並肩而立,靜聽皇帝發問。

    皇帝端坐御座上:「陸卿,朕想見你一面真是好難啊?怎麼,兩江的事物很多嗎?」

    「回皇上話,臣天膽也不敢故意拖延,只是,兩江之間政務繁多,臣須把事情料理好了才能進京。」

    「算了,朕也沒有說你什麼啊。」皇帝擺一擺手,那把話題轉到了正事上:「陸建瀛,朕看過你上的關於兩淮漕運,鹽政弊端的折子,本來是想直接把折子批轉給你的。但是,軍機處的幾位大人說,這件事已經是從高宗皇帝起就留下來的了,小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運作方式,不是一時就可以解決的。尤其是你折子裡沒有寫得很清楚具體的解決方法,朕也擔心你過於操切,弄得不好收拾,所以才想出了一個讓你進京,和司部官員妥帖安排之後再行事的策略,這一節你要記住。」

    「皇上聖明,思慮周詳,臣明白了。」

    「除了鹽政之外,朕還有一件事要問問你和漕督。就是關於漕運的事情,漕運自古到今已經是南貨北運的主要的途徑和方式,但是朕記得,道光年間曾經有陶澍上表奏請海運事宜,不過因為一些問題被擱置了,這件事你們知道嗎?」

    陸建贏和楊殿邦不約而同的一咧嘴:「回皇上,臣知道。」

    「這件事為什麼會擱置?」

    就這一會兒的功夫,陸建贏就已經想到了回答皇帝的方法:「主要是有人提出海運造價太高,每一艘用來海上使用的沙船,都要5000兩銀子上下,還有水手,這些人和漕丁不同,後者是內河行船,與海面上行船有很大的區別;還有就是海上氣候多變,風浪一起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每每會有傾覆事故;後,也是主要的,夷人漂於海上,如果彼此發生不睦,於我天朝體統和顏面攸關。」

    「確實是很嚴重的問題。」皇帝笑瞇瞇的看著楊殿邦:「楊殿邦,你認為呢?」

    楊殿邦抬頭看了一眼坐上面的皇上,他眼睛裡似乎有一種嘲弄的笑意!他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竟然直愣愣的頂了一句:「不知道皇上是不是要準備把漕運改為海運?」

    「大膽!」載垣喝了一聲:「楊殿邦,你這是和皇上說話嗎?」

    「怡王,讓他說下去。楊殿邦,你問朕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嗎?」

    「臣惶恐!」楊殿邦再一次跪下:「臣領漕督一職已歷7年,其中甘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果皇上願意把漕運以海運進行,實是我天朝之福,百姓之福啊!」

    「哦?這麼說來的話,你似乎不大同意陸總督的意見了?」

    「是!陸大人雖然也是駐節江寧,但是他對漕運之事並不瞭解,他口中的問題和困難,對於海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楊殿邦既然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就沒有準備半途而廢,逕自說了下去:「先說沙船和水手。上海一地就有沙船超過3600艘!這些船來往於海面,有大批有經驗的水手可供使用,這還不算,上海人以江寧,淮陰為遠途,卻又一年之中來往關東不下四五次之多!傾覆之說倒是確實有之,不過,所有出海的沙船中,傾覆之數十中無一!後,是夷人的問題,夷人所,閩粵之地,兩江兩淮根本不是夷人經常到來之地,而且,夷人所乘之船,民間俗稱之為『鳥船』,以上各地都因為水淺灘多,根本不宜使用。故此,皇上如果真的想把漕運改為海運的話,實是簡單至極的一件事!」

    皇帝想了一下:「你具體一點?我曾經聽人說過,海運的時間性很嚴格,一個弄不好,就會造成京師人心浮動,如果遇上黑心的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只會苦了無辜小民,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回皇上。」楊殿邦向上叩頭:「這樣的話是只知其皮毛之論!臣漕督任上多年,於彼等運營有過詳細瞭解,容臣奏來:上海人常年往來於海上,於水線風信無比熟悉,可說是瞭如指掌!而沙船例以北行為放空,從關東南下為正載,凡客商關東立莊者,無不上海有店舖,有保載牙人,上海店內寫明先給水手,船夫以水腳……」

    「水腳?什麼叫水腳?」

    「就是預付的工錢。」

    「哦,你繼續說。」

    「是。水腳合為官斛不過每一石300文左右,船中主事名叫耆老,持店信赴關東,從不聞有客戶押載,也從不聞有欺騙之事發生,故而,信譽方面可保無虞;第二,南船北上,照例要攜帶南物而行,一般來說,南物從來不能滿載,都要事先吳淞口挖草泥用作壓艙之用。皇上若有意改漕運為海運,可於今年年底招集船商,曉諭明白,無論其船是赴天津,還是奔關東,皆先載南糧至7分,餘下3分任由船商搭載南貨,到天津卸糧於駁船,每運載南糧一石,給水腳銀五錢,上載時每石加耗米3升,到埠後以九五折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留出多餘的損耗——合計南糧三百五十萬石,不過費水腳銀一百七八十萬兩,尚不及漕運所費十之三四。陸續開行之下,到二月初,江浙之糧即可抵澱,往返三次,則全漕入倉矣!船商以本來放空之船,反得重利,而朝廷官費省卻無數,又可以使沿途州縣不得已免費津貼,旗舵等名目繁多之浮收之項,可謂一舉而眾善備!」

    皇帝心中無比滿意,他點點頭看向陸建瀛:「你聽見楊大人的話了嗎?」

    「是,臣聽見了。」陸建贏向上叩頭:「臣是兩江總督,對漕運之事不是很瞭解,請皇上恕罪!」

    「你也說自己是兩江總督,對於漕運的事情不太明瞭,朕怪罪你幹什麼?」皇帝的笑容很和煦:「你對於兩淮鹽政的弊端的認識也是讓朕很開了眼界呢!」

    「臣只是發前人之微,不敢當皇上的謬讚。」

    「話不是這樣說。朕做皇子的時候,就聽皇考說過,鹽政和漕運兩件事是國計民生所繫,萬萬來不得疏忽大意!可能你也知道了,廣西出現我朝開國以來第一件謀反大案?」

    「這,臣略有耳聞。」

    「具體的情況嘛,你不用知道的很清楚,你只要知道,因為某些心懷反叛的刁民的慫恿,造成了這一次案件的爆發,朕不是說你的兩江治下也有這樣的情況,只是說,類似鹽政這樣的關乎民生的事業若是做不好的話,前事可鑒呢!」

    「皇上思慮周詳,為小民生計,福祉計,臣等自當竭誠報效。」

    「竭誠報效?」皇帝從御座上走了下來:「陸建瀛,你知道嗎?朕第一次看見你的奏折的時候,心裡非常高興。原來我大清朝,除了朕之外,還有人已經認識到了鹽政的弊端!所以,朕當時就下了決心,這件事一定要徹底的解決掉才好。當年陶雲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全根除的痼疾,陸卿,你要幫助朕完成它!」

    「皇上如此厚愛微臣,臣自當鞠躬瘁死而後已!」

    「楊卿……」

    「臣。」

    「你下去之後,把你剛才的意思寫一份明確的奏折上來。嗯,關於漕運改革之事,刻不容緩,朕會安排戶尚和你具體商談此事,還有,軍機處那邊,朕也會安排人加入到你們中來,要和衷共濟啊!」

    「是,臣一定會和陸大人還有軍機各位中堂大人竭全力,不負聖上所托。」

    「唔,你跪安吧。有什麼事情或者問題,你時時遞牌子進來。」

    「是。」

    楊殿邦行禮出去,養心殿中只剩下了皇帝和陸建贏,「陸建瀛,關於鹽政弊端的折子,你是準備怎麼解決的?」

    「臣想,還是按照當年陶公文毅的方法,從源頭下手!淮揚二地的鹽商和胥吏勾結,令得陶公一腔心血付諸東流,那些黑心的淮北鹽商……」

    「這件事朕知道。」他確實知道,這是鹽商們恨陶澍斷了自家的財路,編寫戲本戲台上排演陶澍的事情,不過現不是說這個的時候:「陶澍的根治之法雖然很好,卻沒有威懾之力,這樣,你下去之後準備一下,然後也把折子遞上來,對於那些黑心的鹽商,尤其是敢於頂風作案的,不要手軟,抓一批,殺一批,總要讓他們這些人知道王法如爐才是正理。」

    「臣明白了。臣下去就會擬稿。」

    「兩江所是我大清財富根本,朕把這個錢袋子交給你,你要給朕看好了啊!等……再過幾年吧,再過幾年,等你把那邊的事情料理好了,朕把你調到京中來,你我君臣再長相盤桓。」

    陸建贏噗通一聲跪下:「臣定當努力辦差,不負皇上所托。」

    最新章節txt,本站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