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重生之巔峰時刻

小說博覽 第三十八章 預言 文 / 少帥寇仲

    張宸還在首都的時候,就已經在構思文章的內容了,雖然張宸不能確定宋曉雪收到信後,是先交給自己的爺爺,還是先交給自己的父親,但是對於張宸來說,如果讓宋教授先看到這篇文章,要比宋將軍先看到更合適,因為技術工作者相比軍人來說更容易被打動.|com|

    因此,張宸從建國以來國內軍機的發展入手,講述了當初殲九等機型在研製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以及所犯的錯誤,這些都是張宸在後世瀏覽軍事網站的時候看到的,現在憑著自己的記憶略微修改了一下。寫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作者的身份,並且希望宋教授看到了這部分內容,能夠產生共鳴。

    寫這部分的時候,張宸在想,這封信要通過宋曉雪的手交上去,這就說明作者是知道宋曉雪並且熟悉宋教授的,他的身份應該是宋教授的同事或者朋友,這樣的話,如果寫上一些當年和宋教授一起工作時發生的真人真事,應該更可以打動宋教授。但是張宸無論怎樣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來這種事例,畢竟張宸所瞭解的宋教授都是從新聞報道中看到的,他從來也沒有看過類似宋教授的回憶錄之類的文字。張宸知道,這種事情是瞎編不來的,最終只好放棄。直到文章寫完了,張宸才想明白,作者是希望隱藏身份的,若真是寫上一些「真人真事」,豈不是自我暴露了嗎?

    第二部分,則重點批判了運十的下馬是絕對的錯誤,張宸寫到:「運十項目組解散後,人才的流失和相關資料的散失非常令人痛心,航空工業是需要積澱和傳承的,我們今天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了或許只是很短的斷檔,將來我們就需要付出數倍的時間以及數十倍的金錢才能彌補……」

    張宸將目前國內與美國合作在中國組裝的「md-82」民用大飛機項目和同樣與美國合作的「82」軍機項目(即「和平典範」工程,殲八改裝項目)放在一起做了對比。

    張宸認為,雖然兩個項目都是在與美國人合作,其背景也有一些不同(軍機合作在政治上的背景更為深厚,它與當時中美蜜月以及中蘇關係的緩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和平典範」工程,中國與美國進行的是技術上的合作,通過這個合作,中國在被孤立和封鎖了20餘年後,又得以瞭解了世界先進航空技術發展的情況和現代化空戰的特點,尤其對於先進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對於戰鬥機作戰能力的巨大促進作用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而且在該工程進行的同時,中國也從沒有放棄自己更生的努力,這使得中國的軍工產業一方面在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一方面可以繼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張宸對於整個「和平典範」工程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該工程將會促進中**工的發展。

    但是對於「md-82」項目,張宸不無嘲諷的寫到:「有些人幻想著通過『市場換技術』,卻不知在目前的合作中,無論我們怎麼去提高飛機的國產化率,我們也不可能取得飛機的總體設計權和知識產權,麥道系列飛機的設計、工程控制、質量保證、生產工藝、試飛要求、適航,甚至飛機的售後服務,均在麥道公司的控制下,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學習和掌握大飛機的關鍵技術?」

    張宸預測了未來中國國內航空的發展,指出目前的錯誤將讓中國的天空,至少在20內年看不到屬於自己的大飛機,而購買這些國外飛機的錢,則需要幾千億甚至更多,已經遠遠超出了「運十」所需要的研發經費。

    在這一部分,張宸還提出了一個現在還沒有,但是在後世的論壇上一直被網友們極力聲討的一個名詞「洋買辦」,中國前民航局局長沈某(收受麥道巨額賄賂,力主運十下馬),無疑就是這個新階層的傑出代表。張宸寫到,「洋買辦」們高喊「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徹底拋棄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建國方略,代之而起的是把發展的希望寄托在包括西方在內的外部勢力身上,卻不知如果沒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真正的「中國製造」,中國就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一流的大國。

    第三部分,則談到了國內目前軍事工業的軟肋,以及我們應該重點突破的方向,在這裡,張宸再次強調了「獨立自主,自己更生」的重要性,張宸寫到,「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固然是快速提升我國國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和西方不是政治上的天然盟友,任何一個意外的政治事件都有可能導致雙方蜜月期的結束,這樣我們與西方進行的所有高技術合作都會被終止,即使後來商業合作可以繼續,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外公司願意將最核心的技術交給中國,他們所希望的,就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為他們進行產品的組裝和製造,讓中國最終變成一個名義上的「製造大國」,卻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這種『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繼續指導日後的中國發展,那將是中國的悲哀,而有這麼一批人,也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即使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的靈魂也將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第四部分,通過大飛機,引申出未來空軍發展的方向,「預言」了日後戰爭中,空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新的戰爭模式,還談到了信息技術在未來戰爭中的應用。

    在寫這部分的時候,令張宸非常的為難,按照他的記憶,好像現在連美國人也沒有提出「信息戰」這個概念,自己要怎樣才能描述清楚呢?思考良久,張宸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開始,描述信息戰最原始的一種形式,那就是情報戰,還有無論古今都經常用到的對敵方居民或者士兵採取的煽動、恐嚇、造謠等心理戰,然後引申出未來的技術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新的信息形式和載體,以及與之相關的信息戰的模式。

    在這一部分的最後,張宸寫到:「中**隊一貫強調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句話的正確性不應該只體現在戰場上。一個高明的軍事發展戰略,勝過十個以劣勝優的戰役或戰鬥。和平是戰爭的相對靜止。在和平時期的發展戰略,也是比戰場上更能展現『人的決定作用』的地方。」

    最後一部分,張宸很隱晦的提及了未來中國將要面對的諸多問題,如台海危機、釣魚島之爭、東海石油之爭、南沙群島問題等,還談到了對中國發展至關重要的能源困局,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問題將上升成為至關重要的國家戰略。談到能源問題,張宸隨即「預言」了即將爆發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即石油戰爭。雖然伊朗在7月18日宣佈,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意味著兩伊戰爭即將結束,但是張宸認為,這並不代表著中東地區就將迎來和平……

    整篇文章中並沒有涉及除軍事和軍事相關技術之外的其他話題,因為文章的署名將是「一名老軍工」,對於經濟問題例如經濟危機,政治問題例如蘇聯解體等內容都未提到。當然,對於自己這隻小蝴蝶可能掀起的波浪,張宸在寫文章的時候也完全忽略了。

    張宸從首都回來的時候是7月下旬,而文章完成的時間已經快到8月中旬了,這半個多月來,張宸幾乎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了進去,還要小心不能被父母和姐姐發現,好在現在還是假期,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

    張宸將文章翻來覆去的看了無數遍,面對稿紙上那洋洋灑灑三萬多字,張宸突然又有些猶豫了,心想,這篇文章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我不曾寫出來一個明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就靠這點或似是而非,或莫名其妙的理論,真的能改變中國嗎?相對於寫之前那改天換地般的萬丈豪情,張宸現在的心裡卻是一點底也沒有,想了半天,心中有些煩躁,便將文章藏好,出門去找小夥伴玩去了。

    等到了練功的時間,張宸就去了宜家,這半個月來,張宸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那篇文章上,平時想不出來文章內容的時候,也是下樓去找自己的狐朋狗友,若有了新的想法,又趕緊跑回家去。因此,除了練功的時間,張宸倒是很少過來宜家了。

    進了宜家的大門,張宸看到徐大海和趙曉東都在保安室裡面坐著聊天。自從徐寶林進了刑警隊,工作自然也是忙了起來,並不是每天都有時間指導張宸,因此徐寶林不在的時候,就由在宜家當保安的徐寶林的戰友劉大海和趙曉東負責教導張宸練功,由於目前張宸還在打基礎的階段,因此即使兩人不是正經學的詠春拳,但是用來教導張宸是足夠了。

    張宸一邊喊著「海哥」「東哥」,一邊走進了保安室,卻意外的發現保安室裡面還坐著一個人,而且還是一個剛認識不久的「老朋友」。那人看到張宸,略微遲疑後,也認了出來,臉色便有些發紅。

    劉大海是個大大咧咧的性子,看到張宸進來,就扯著大嗓門說:「小宸來了,今天由你東哥指導你練功。不過練之前,我先給你介紹一個新大哥,這是我們隊長,他叫……」

    那人站起身來,咳嗽了幾聲,打斷了劉大海的話:「大海,我現在有點事情,我先出去一下,你們繼續聊……」說完就急匆匆的從張宸身邊經過,逕直出了大門。

    劉大海和趙曉東都感到奇怪,這咋回事,怎麼說走就走了?張宸的心裡卻是明白的很,看著那人的背影,心中冷笑連連。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