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文物販子在唐朝

第五卷 名動長安 第十七章 修書的悠閒日子 文 / 集古字

    第十七章修書的悠閒日子

    修書工作終於步入了正軌,盧鴻每日埋頭於故紙堆中,兩耳不聞窗外事,頗是悠閒自得。

    雖然每日裡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唐時公務員的待遇著實不錯,也沒有後世這些考核項目、績效評定什麼的,工作氣氛很是融洽,著實讓盧鴻輕鬆不已。

    兩個小組每日裡各自分頭工作,每到一定的時辰,就如約好了一般,便都聚在院中松下石桌旁,閒聊片刻。盧鴻的清茶泡飲法極得眾人喜愛,更紛紛尋親訪友,四處覓來各類佳茗,眾人同品。昨天谷那律不知從哪討換來的苦丁茶,道是天氣漸熱,此茶有清心明目,生津消暑之功,定要自己動手,為眾人一展茶藝。只是盧鴻見這位谷大人顯然也是不明所以,直接便把一把茶葉放入壺中,看得盧鴻直覺得口中苦水直冒。

    盧鴻在一邊只是壞笑,端茶不言不語,卻是不飲。待眾人俱都飲完此茶,一個個表情極是古怪。尤其顏師古老爺子,本就性急一點,出來晚了,熱得滿頭大汗,端起一杯苦丁來便一飲而盡,然後便見老爺子眉頭鬍子俱都抖動起來,皺到了一起,好半天才喘過這口氣來。這時眾人見盧鴻一臉壞笑,想起來就他沒喝,卻不說破,不由一同痛批盧鴻,將品茶會直接變成了批鬥會。

    又過了幾天,盧鴻自范陽運的一批小玩藝都到了。除了一堆格物試驗用的器具,還有幾十把折扇。盧鴻取來後,正面繪了山水竹石等物,反面便空了留待各人題詩。然後一人一把,贈於組中諸人。便是隨師傅修書的弟子,也未有遺漏。

    竹扇這東西,後世本是元時方見,據說乃是自奉子傳來。此時盧鴻把這小東西一亮出來,立刻贏得了修書小組的熱烈歡迎。眾人紛紛動手,在扇上題字留詩,第二天石桌納涼時,人手一把,扇得清風徐來,很是壯觀。

    只是谷那律卻頗為不滿,因為盧鴻送他這把扇子正面的圖畫,極其荒謬,是一件硃砂竹。

    所謂硃砂竹,乃是以硃砂所繪竹子。硃砂在國畫中用作顏料,色為紅色,畫出竹子來當然也是紅的。國畫中竹子是一宗大題材,自古擅長繪竹之人數不勝數,最早繪竹的據傳乃是唐時吳道子。盧鴻到了唐朝才知道,此時繪竹之風已經頗為盛行。只是畫法極為寫實,多是以墨寫於絹上,作大幅全景。盧鴻畫扇時,一時逗趣,便寫了這件硃砂竹。他與谷那律很是相得,開玩笑便將這紅竹子送給了他。

    谷那律見其他人手中扇上,或是水墨山水,或是花鳥魚蟲,各各極盡精美,都在稱讚盧鴻繪藝不凡。偏偏自己手上卻是一件紅竹子,不倫不類,不由氣惱道:「唉,古人曾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想你盧大公子幼負盛名,怎麼連竹子也沒見過!」

    盧鴻正搖著自己的折扇養神,聽了谷那律之話,不由驚訝道:「谷先生此話怎講?」

    谷那律搖頭歎息說:「唉,在下也多見他人繪竹,蓋是墨竹,從未見過你這所謂硃砂竹的。難道你見過紅色的竹子麼?」

    盧鴻很認真地想了半天才說:「這紅色的竹子,學生確實從未見過。只是先生道應繪為墨竹,難道先生便見過黑色的竹子麼?」

    谷那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眾人聽了,不由俱是哈哈大笑。

    若說最喜愛這紙扇一物的,便是那褚遂良褚大人了。這些日子以來,只要得暇,他便日日泡在盧鴻這裡。盧鴻分扇子時,自然也分他一柄。按說除了盧鴻外,此間眾人,再無一個書法可與他比肩的,但他卻硬不肯自己題扇,逼著盧鴻為自己題了扇背。之後此扇便日日不肯離手,除了洗澡、吃飯、睡覺之外,決不會離身的。只要見了同仁,便將這扇子在人眼前搖來搖去,弄得諸多同僚都搞不清褚大人手中撲扇來撲扇去的是個什麼玩藝。待得知乃是盧鴻公子所創折扇,更是由其親手繪畫作書,不由各各傾倒。而紙扇也由此一舉成名,成了長安諸多文人雅士追捧的流行時尚。

    除了紙扇之外,盧鴻又開始在閒聊時,向眾人灌輸自己那《格物論》中的物理、化學知識。他的一些試驗器具既然已經運來,便在石桌納涼時演示了幾個小試驗給大家看。這一下可不得了,眾人當下大感好奇,更索要了盧鴻的《格物論》書稿,每天便改閒談為格物試驗了。

    盧鴻這部《格物論》中的試驗,都套了格物的大帽子,當然也是經學研究的一部分了。只是為著符合大唐的接受能力,盧鴻大膽改革,可謂東西合璧,古今一體。其荒謬程度,任何一個後世的初中老師見了,都必然會氣得當場昏過去。可就是這些東西,居然把眾多大儒唬得一楞一楞的,歎為自古以來未有的經學新天地。

    就拿最簡單的物理空氣小試驗來說,盧鴻便大言不慚地將幾個試驗成果據為己有,而且將之與陰陽氣學有機的組合起來。按他氣學之說,氣是無所不在。又按《易》言道,氣分陰陽。盧鴻便用試驗雄辯地證明,空氣由陰陽二氣組成。人吸入陽氣,呼出陰氣;植物吸入陰氣,呼出陽氣。故陰陽化生,生生不息……

    當然唐朝時人平時也是這麼認為的。關鍵在於盧鴻以幾個小試驗將這知識明明白白地演示在了眾人面前,並說明了陰陽二氣的採集方法與所佔比例。按盧鴻實驗證明的空氣中陰陽比例看來,陰陽二氣並非如人想像般各佔一半,而是陰氣比例更大,是為少陽之象。圍繞此事,盧鴻做了諸多論述,直把氣學的理論說得鐵證如山,令人不能不信。

    盧鴻當然知道氮氣不是二氧化碳,但如果真讓他這時候給大家講什麼是氣體成分,什麼分子原子質子,什麼萬有引力等等,只怕立馬就會讓人當成瘋子關起來。他對自己解釋說:「最好的理論並不一定是事實上最正確的,而是讓人們看起來是最正確的!」

    盧鴻的試驗大多圍繞《易》理而發,因此一下子便吸引了組中眾人。《大學》言道「致知在格物」,大概意思便是理論需由實踐得出。但這物究竟是個如何「格」法,先賢未有解釋,後人也無從猜度。結果到了宋時二程、朱子,將這「格」法搞得風生水起,就是全無實際意義。

    盧鴻這一次給大家極其直觀的展示了「格物」的真諦。大家都知道氣有陰陽,但從來沒有人這麼清楚地證明這一理論,將陽陰二氣分別出來。盧鴻更從磁力與電力試驗中,明晰了陰陽之間的對立與吸引,將眾人帶入了一個從來未曾想像到的世界。

    這次不用孔穎達開言,組中諸人均是喊著一定要將這《格物論》第二卷第三卷一併梓行。先時第一卷《算學》孔穎達經過努力,已經得到了朝庭的許可,準備雕版發行。這次在顏師古等人的力倡下,由組中全員共同上本,強烈要求朝庭刊行《格物論》全本,並建議在國子監中立刻開設格物一科,成立格物試驗室,以光大格物學。

    要說對格物學最為狂熱的,當屬組中各位大師隨行的弟子了。他們年齡本輕,對於新生事物,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在聽盧鴻講了幾堂關於算學、格物學的課程,並親手實踐了幾次實驗之後,一個個視盧鴻為天人。雖然按年齡來說,他們均與盧鴻相仿,甚至還有幾個比盧鴻大了不少,但一個個均以「先生」稱呼盧鴻,弄得盧鴻很有些不好意思。

    另一個對盧鴻的狂熱崇拜分子便是大書法家褚遂良,當然不是因為格物學。雖然褚大人學業精通,對於經學算學也都有研究,對於格物學也頗感興趣,但這一切都不足以抵擋他對書法的熱愛。褚遂良對於書法的態度,與唐初諸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不同,更為開放靈活。本來他的正書中,便多有隸意,有些字的結體,又兼有北碑風度,婉媚遒逸,意態翩然。這一段以來他成天纏著盧鴻,除了筆法外,對盧鴻的篆、隸更是癡迷。

    盧鴻所書小篆字體,與此時唐人通見篆書不同,大有後世鄧石如、吳讓之的筆法,略有隸意,講究筆法變化,生動而有意趣。唐以前人作篆,立求平穩工細,結構對稱如圖案一般,因此為方家所棄。盧鴻篆書一出,當時驚倒了褚遂良,大呼「不想篆書亦可如此」。

    但更讓褚遂良傾倒的,是盧鴻所書古隸。唐時隸書這一名稱,與後代不同,是將古隸與正書,均稱為隸書。為著區分,也有人將古隸,稱之為八分。直到後人以「楷書」稱呼正書後,隸書一名才又為古隸專用。

    有唐一代,八分古隸不受重視,幾乎無人書寫。盧鴻的隸書其實功夫下得也不是特別大,但他後世廣見隸書名家之作,如鄧石如、伊秉綬以及劉丙森等。此時盧鴻所書便多有劉丙森隸法。雖然後世對其書頗多爭議,認為有僵化呆板之弊,但此時寫來,卻是驚艷絕倫。褚遂良初見之下,大為傾倒,幾乎便有三月不識肉味之歎。從此他便日日沉淪在八分古法之中,整日尋找各類隸書碑版,參對盧鴻書法,臨池不綴。每有所得,便要跑來與盧鴻討論,忙得不可開交。

    也不只褚遂良,組中諸人,雖然不如褚遂良般精於書法,但唐時讀書人,哪有字寫得差的。一開始,也只是聽聞盧鴻書法高妙,後來又知道在魏王府上,狂草題壁,震驚四座。待見以書法聞名的褚遂良天天來找盧鴻請教書藝,又看了盧鴻的諸體書法後,也都是稱羨不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