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262 并州(二) 文 / 傅戍己
第262并州(二)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既然春秋戰國時,民用耕田用具、家用斧頭、剪刀等器具已經大部分鐵製品化,為何漢世武器反而摻雜許多青銅製品?
答案在於中國青銅製品的精良,以及初期生鐵鑄造的各種缺陷。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流傳下來的青銅劍器,質量相當高,各種複雜合金運用,使青銅劍器質量、防腐能力達到時代極限。與此同時,處於初期的鐵製品,則因為技術條件限制,停留在生鐵階段。生鐵,雖硬但脆,易腐蝕,不適用武器,其質量比不過同時期的青銅合金劍器。這也是為甚,雖然戰國時期已經嘗試性的使用鐵戟、鐵匕、鐵刀、鐵矛、鐵箭矢,但直至漢世初,鐵製武器始終不能完全取代青銅製品。
自春秋鑄鐵鍛造展至漢世時,炒煉熟鐵技術不斷提高,鐵產量日日進步,一點點取代青銅製品。亦是因為炒煉熟鐵技術日益提高。鐵價落至銅價四分之一,鐵製品性價比日益高於青銅製品,這才導致秦漢武器有革新可能。
至西漢初年時,鐵製武器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再至東漢年間,除個別類似於箭矢等細小物件,尚需青銅鍛造外,鐵製武器基本上已經完全取代青銅武器,不過一些世家中,依然收藏著不少精良青銅合金劍器,蓋因這些武器不遑流行的鐵製武器。
後世考古,挖掘出的漢世鐵製武器,大多是熟鐵打造,且由於製作技術積累,這些熟鐵武器性質非常接近於鋼。{引自於王仲殊先生論點}
正是中國鐵工藝技術飛提高,秦漢年間,鐵製武器才能完全取代高絕一時的青銅合金武器。
由此,可得出結論,中國自春秋至漢末武器展歷程:優質熟鐵武器》青銅合金武器》生鐵武器。
反觀此時海西羅馬。
歐洲冶鐵技術,很長時間內停滯不前,直至中世紀明出水力鼓風爐,這才自塊煉法進化至鑄鐵法。至於與漢帝國並列一時的羅馬,此時所用鐵器,基本上皆是塊煉法冶鐵,毫無熟鐵痕跡。
稍稍懂些冶鐵展史之人,都應該明白:鑄鐵法優於塊煉法。如此,有個基本概念。那便徹底識破所謂羅馬鐵製武器優越漢帝國面紗。無論如何,從冶鐵展角度看,鑄鐵法生鐵》塊煉法生鐵。
這麼一比較:優質熟鐵武器》青銅合金武器》鑄鐵法生鐵武器》塊煉法武器。羅馬武器裝備與漢帝國武器裝備,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雖然鐵器時代優於青銅時代,但可不是說凡是鐵製品都將高於青銅製品。正如同是火器,宋朝火銃卻和後世m2重機槍,相差不止天上地下。
題外話暫且不提。{對歐洲、中國冶鐵展史存疑同學,請致信王仲殊、楊寬等諸前輩,進行學術探討。}
卻說,對冶鐵展史有過模糊印象的劉杲,當時瞧見竇廣籌建起的冶鐵工廠,大量的使用高爐、水排、多排等等後世歐洲千年後才展起來的科技時,腦海裡忽然冒出一個野望!
大煉鋼!大煉鐵!引導漢帝國工業化!
後世劉杲因和論壇上對手辯論羅馬、漢朝武器,翻閱不少冶鐵展史等相關書籍與論文。劉杲閉上眼睛,仔細從記憶角落,尋找出那些模糊的印象,簡略的畫出那些歷史上無數冶鐵改革歷程。
也許是劉杲熟知共和建國後諸事,眾多模糊記憶裡,反而是後世大躍進全民煉鋼時期,眾多五花八門的土法煉鋼。最為清晰。好幾種土法煉鋼的高爐,劉杲都能完美複製出外形,以及講出其中大概原理。
劉杲手持一疊僅僅有外型,甚至只寥寥幾個概念的冶鐵改革方案,統統交付給竇廣,並劃給竇廣數百萬錢以及冶鐵工廠後續百分之十純利潤,充作竇廣的研究經費。
不得不說,作為皇宮專業鐵匠,代表漢帝國最高冶鐵技術的竇廣,學識技術根基極為深厚,一經劉杲無數確實可信的提議刺激,登時為他打開不少思路。一月,三十天,竇廣足足改革大大小小一百八十四件冶鐵設備,平均一日改革六件之多,令劉杲瞠目結舌。
不過,劉杲也知道,這是厚積薄式的大爆而已。好似於後世科技大革命時,愛迪生等當時科學家,明家,無不是觸類旁通,見一知三,一生明革新無數。等科技大爆炸之後,世界上科技展度自然而然緩慢下來,再也尋找不到那些成群的全能人才。人之天分兮?勢也!
竇廣積累半生冶鐵經驗,卻限制於時代,不能再有所進步。如今劉杲雖然給他提示的僅僅是些模糊的理論,但有劉杲大量資金的贊助,竇廣借助劉杲提供的理論。廣泛散思維,自然取得震驚世人的成績。亦是因為如此,竇廣大大小小改革的一百八十四件冶鐵設備,百分之九十都是竇廣為驗證劉杲設想,得到的衍生品,而非直接來源於劉杲回憶。
這大大小小一百八十件設備改革,經竇廣屬下整理估算,能將并州冶鐵工廠年產量提高3o-6o,且鐵質更加優異。
不過,這還不是最令劉杲欣喜的。最令劉杲欣喜的是,竇廣苦苦實驗三月後,根據劉杲那些言辭模糊的理論,竟然成功改進出冶鋼設備,雖然其產量尚不及後世零頭的零頭,但是對比於漢世條件,卻無異於黑暗中的燭火。
自鐵器入人們視野後,鋼亦很快出現。無論是海西羅馬,漢帝國,乃至此刻的東南亞、非洲等等各地,早已經出現各式煉鋼手段。不過限制於條件,直至19世紀,冶煉鋼皆是高成本低效率,不能推廣使用。
劉杲對冶鐵具體展不瞭解。不知道竇廣對冶煉鋼改革究竟有多大貢獻。但是對比漢世此間的炒鋼效率,竇廣法炒鋼,最少能夠提高漢世炒鋼效率十倍有餘,這還不夠劉杲欣喜?
被竇廣一系列改革刺激的劉杲,頓時雄心膨脹,制定出第一個漢帝國工業引導計劃:未來三十年內,漢帝國鐵產量要向趙宋靠齊,最終達到每年1.5萬噸,[1]其中河東郡、并州兩地總產量達到一萬噸。
既然欲把漢帝國向工業化方向引導,劉杲自然要廣為佈局,提前籌劃各種基建。
劉杲以為。欲把漢帝國引向工業化道路,必須重視精細重工,故在廣泛支持冶鐵、煤礦、河東鹽池等基業時,劉杲又特別組建一個精細製造部門。
之所以劉杲敢在漢世便組建精細製造部門,是有原因的。
漢世紡紗技術相當高,至漢末附近時,已經能夠薄到,雖戴五層細紗,不能掩胸前一青痣。[2]但是,劉杲帳下一位皇宮工匠,卻能將金絲抽至紗線粗細,進而以金絲織成衣服。
劉杲大學時,曾隨同學校參觀過館內模具歷史,見識過其中種種不可思議處。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鉗工,純手工打造出來的模具精細程度,竟然可以等同於21世紀美國高精度機器製作。也便是那時,劉杲才曉得,原來在後世工業化的喧鬧背影之後,不少精細部門關鍵處,依然採用手工製作。最精確的,原來是人類的一雙手。
也是因此,劉杲從未輕視過這些出自趙王宮、雒陽皇宮,代表漢世技術巔峰的人才。
而且,不穿越至大漢,不知漢帝國之輝煌。初見漢帝國許多實物,劉杲皆是詫異不敢相信:這些器物,漢世已經存在?
拿一個細微例子。這些工匠使用器具中有一種測量長度的青銅卡尺,這種青銅卡尺原理、構造,一如後世實驗室所用游標卡尺。
初見這種青銅卡尺,劉杲猛的還以為這時空,曾經生存過另外一個穿越者。但是在無數事實證明前,劉杲只能承認這是自己疏漏寡知。
劉杲將邁向工業化攤子鋪開數月,一切向光明走去時,忽然遭遇一項大危機:他手中已經沒錢支持并州這麼多工業後續開!
資金緊縮時,并州各項建設都陷入停頓,似劉杲籌劃的馳道,已經徹底延遲。不知何時能夠開工;似離石礦區,還因為一次偶然礦難,導致匈奴大暴亂;似竇廣因為資金短缺,已經停止無數正在進行的研究。
錢、錢、錢!糧、糧、糧!人、人、人!
自從劉杲入雒陽不成,返回河東郡後,這三樣重擔一時齊壓劉杲身上。
人。并州百分之八十區域,屬於荒蕪地帶,若想開,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經過文丑在河朔一帶,一年有餘持續不斷的掠奪人口,鮮卑、烏桓、北地胡紛紛外遷,偶爾不得不經過河朔陰山、高闕之北時,鮮卑都是最少聚集萬餘人,才敢悄悄路過。不過即便如此,鮮卑也害怕遇到文丑主力圍殲,每次行走時,斥候最少警戒六十里。
漠南鮮卑、北地胡外遷,劉杲又禁止文丑遠離并州奔襲,故如今俘獲的奴工越來越少,跟不上并州廣闊土地需求。至於河東郡,因為劉杲尚且與董卓糾纏此地,故為安穩民心,劉杲也不敢隨意招收河東郡流民,北上荒蕪山脈,效仿共和建國後,開東北三省那般,複製一個并州大開。
糧。雖說并州缺乏大量人口進行開建設,但是卻更缺糧。并州多是山陵丘陵、荒漠、鹽鹼地,能夠大規模種植的,唯有太原、上黨兩郡,但是這兩郡產糧能力,怎能滿足劉杲大軍、并州萬民、以及被劉杲捕捉來的無數鮮卑奴工、匈奴奴工生存需要?
錢,這更不必提。
圍繞怎麼解決錢、糧、人三大難題,劉杲不知耗死多少腦細胞,用盡一切能想到手段。
注[1]:趙宋元豐年間,私人經營推廣至大宋全境,故取此年數據,來推測宋朝鐵產量。案,此年官方課稅5,5o1.o97斤,宋代稅率五取一,即總驗收27,5o5,485斤;宋1斤=o.633公斤,即當年鐵產量17,41o,972公斤,合1.74計噸。由於這個課稅數據,僅包含宋朝某些固定產鐵地冶鐵,其他諸如鐵錢等等,皆不包括。故亦有許多歷史學家,從戶籍以及其他方面計算,估算宋鐵產量應在3-7噸,7-15噸之間等等。現學術界較為接受的是3-7噸。不論如何計算,宋年鐵產量最低下限應為1.7噸。因某些考慮,故此處採取1.5萬噸,且用今日標準單位。
注[2]:五層薄紗不掩胸前痣典故,或有筆記言唐時,但亦有筆記言晉時。本文選作晉時,晉時官員能穿上此物,技術亦可往前提數年。勉強說漢末,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