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253 十八路諸侯討董(六) 文 / 傅戍己

    第253十八路諸侯討董(六)

    卻說,長沙太守孫堅與武陵太守曹寅合謀,計殺荊州刺史王?後,荊州八郡震恐,紛紛注目孫堅。無數有志於驅除董卓,隨大勢建功業以求封侯賞賜的豪強猛士,各自陸續招募兵卒,投靠孫堅。

    一時之間,長沙太守孫堅之名,名傳荊揚,聲動司隸豫州。

    孫堅在襄陽整頓數日,隨即兵發南陽郡。行軍路上,孫堅一邊緩慢北進,一邊廣納兵卒豪傑,十數日間,孫堅部伍已經連番數倍,膨脹到數萬人。

    因孫堅軍勢威迫,南陽太守張咨也一如韓馥那般,明智的選擇棄董卓而保自身,改頭換面支持起諸侯討伐董卓。張咨改換門庭後,很快撤去魯陽圍兵,並向袁術致歉。

    另一方面,孫堅因為急速擴軍,糧草斷絕,不能獲得補給,遂向張咨討要糧食。奈何張咨也是個人物,瞧出孫堅致命弱點,死死扣住糧草供給,以此逼迫孫堅自行裁軍,或者屈服於他張咨。

    孫堅惱恨張咨不給軍糧,心中遂起殺意。數日後,孫堅假裝屈服,致信張咨認輸,並開始商談兵卒整編。

    張咨自以為將收服孫堅這員大將,心中大樂,遂與孫堅暢飲一通。孰料酒宴剛過一半,孫堅又再次上演襄陽故事,忽然擒殺張咨,示警四方。孫堅對外宣稱誅殺張咨藉口乃是:「張咨不奉給軍糧,意圖阻攔義兵西進,欲替董卓延緩時日也。張咨為董卓所舉,今雖舉義軍旗號,然心依舊傾向董卓也,類似此等內應,必誅殺之。」

    荊州刺史王?,出於徐州琅邪王氏,雖是徐州名門,但他在荊州影響畢竟有限,且王?又是主動『自殺』。故孫堅誅殺王?,雖震恐荊州八郡,卻並沒有多少人聲討孫堅不義,肆殺名臣。

    也是因為誅殺王?,盡得其利而無所害處,孫堅才看淡大臣生死,今日再行詭計,成功誅殺南陽太守張咨。

    然而,這次孫堅卻撞上鐵板。

    王?、張咨雖然名聲相似,但絕對不是同一個概念。

    王?本是徐州人琅邪人,雖在荊州近三年,但他一個空降刺史,畢竟對荊州本土豪強影響有限。

    張咨卻是豫州穎川人。豫州穎川郡、荊州南陽郡比鄰,兩郡儒士諸生常有走動。對南陽人來說,穎川張咨是本土官員,故鄉間豪強與張咨乃是共生一體,與王?絕對不是一個重量級人物。

    張咨在穎川郡、南陽郡的根基勢力雄厚。這也是為甚,袁術逃至南陽後,雖被張咨率軍逼迫,也只能默默的縮頭躲在魯陽城的直接原因。孫堅一時考慮不周,肆意誅殺張咨,卻是撞在鐵板上。

    孫堅誅殺張咨後,南陽郡豪強人人自危。這時景,雖然凡是孫堅張口所求,豪強皆飛速答應,不留下把柄,以致被孫堅屠戮。但是任何明智之人,業已看出孫堅在南陽的形勢,無異於董卓在雒陽:豪強外雖屈服,內實離心。

    因為誅殺張咨,南陽郡以及附近幾郡一時陷入沉默。許多本來準備投靠孫堅的豪強,也默默散去募兵,回到鄉間,這是他們對孫堅無聲的反抗。

    連續遭遇幾次不軟不硬挫折後,孫堅才知張咨的影響力絕非王?能比。心中後悔的孫堅,連忙請來謀士商議:「錯殺張咨,乃至令南陽人離心,穎川郡人微詞。若繼續前行掩襲雒陽,背後難免突起齷齪,乃至連累軍伍戰陣。當今之計,當該如何修補錯失?」

    長沙主薄應聲諫言:「後將軍袁術,恰聚兵魯陽縣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兩千石官員佈滿天下。張咨之名聲與袁氏相比,無異於螢火之明比於皓月。太守可兵至魯陽,請袁術主持南陽事務。如此太守定可心無旁騖,全力破擊董卓!」

    「善。袁公路任俠好義,凶勇悍鬥,頗合我性情。若奉他為首,必能統帥荊州八郡,助我全力討伐董卓,立下不世之功。」孫堅雙目雙眼如蒼鷹一般,巡視城內城外兵卒。

    不久,孫堅進兵魯陽,奉袁術為首,並請袁術執掌南陽。而後,袁術按例起草一封章書,寄往雒陽,舉薦孫堅為假中郎將,統兵進擊雒陽。這是袁術對孫堅的回禮。

    因為孫堅誅殺張咨,導致他不能掌控南陽,遂不能取得一方根基,乃至不得不投靠袁術。因為此節,真實歷史上孫堅雖兵威大勝,被董卓譽為關東諸侯第一人,其功勞也只能限制於袁術帳下武將,不曾獨自闖出一番基業,難比肩於公孫瓚。

    與此同時,南陽郡人因為反感孫堅殘暴,紛紛向袁術投誠。稍稍整合一番,南陽郡便成袁術未來根基所在。至此,袁術也慢慢走上歷史舞台,開始他縱橫捭闔,翻雲覆雨,卻老來淒涼的傳奇人生。

    ===========================

    兗州,陳留郡,酸棗。

    廣陵太守張超、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相聚一堂,侃侃而談,議論討伐董卓軍務。

    原本關東諸侯雖然四下起兵,但除袁紹、孫堅兩位特例外,多是各自守護本土。彼此之間雖有友誼來往,譬如袁紹與公孫瓚、劉岱交往,但卻談不上同進退,共生死,合兵同盟。

    數日前,雒陽傳來消息,稱弘農王劉辯為董卓鴆殺,斷絕關東諸侯再立天子念想。這消息傳來,雖令不少豪傑頓時灰心喪氣,但是卻也徹底激怒那些忠誠漢帝國的士子。

    卻說,怒氣滿值的士子之一,有一人名藏洪,字子源,徐州廣陵郡人。藏洪之父為臧炅,即曾與段?帳下兩大將夏育、田晏共同討伐鮮卑卻大敗而歸的那個臧炅。

    董卓鴆殺少帝劉辯消息傳來,藏洪怒及,仇視董卓為逆臣賊子,恨不得殺之而後快。隨後,藏洪聯繫張超,又通過張超聯絡張邈,再因為張邈,搭上孔?、劉岱等人。藏洪努力遊說眾人效仿先賢,結盟共擊董卓。

    藏洪一切謀劃頗為順利,然至搭建壇台,預備籌劃結盟事宜時,卻發生一件尷尬事。手握的軍權的,類如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乃至偽作傳檄的東郡太守橋瑁,竟然都不願上台主持盟約。

    並非眾人名望不足以主持盟約,而是這些老奸巨猾之太守、刺史,皆知一旦主持盟約,必成董卓眼中釘,且亦將觸犯某人忌諱。

    於是乎,眾人你推來我推去,我誇讚你你褒獎我,就是沒人肯上台主持盟約。

    無奈之下,藏洪只好挺身而出,親**香,歃血而盟:「……聚合義兵,共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敵,損首喪元,必無二心。」

    「有違此約者,必死於非命,嗣脈斷絕。」

    「皇天后土,祖宗英靈,共鑒眾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