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243 大亂前夕(一) 文 / 傅戍己

    第243大亂前夕(一)

    中平六年十一月戊戌,二十六日。董卓以司徒黃琬替補他留下空缺,任職太尉;改司空楊彪為司徒,擢升光祿勳荀爽為司空。這一系列的三公調動,卻是董卓為強推荀爽上台。

    本來,公府本欲因功擢遷高唐令劉備為平原相。恰在此時,董卓為強辟荀爽,篡改詔書,轉而拜荀爽為平原相。可憐劉備,本來辛苦辛苦在高唐令經營數年,好不容易熬出點功績,卻因為名望不足,成為董卓舉薦荀爽的踏腳石。劉備擢昇平原相的希望,霎那間突然破滅。

    荀爽本是豫州穎川郡人,董卓之所以舉薦他為平原相,除漢世規定官員不得在本州為官條例外,也是因為董卓不重視荀爽,只是將舉薦荀爽,視作博取聲名手段之一。

    類如某某名士大儒,皆支持董卓,那意味什麼?那意味著董卓根脈深厚,前途光明啊!名士大儒投靠董卓,那些中低層官員,還不是望風而動,轉而關注起董卓?

    似何進、董卓等人,之所以大肆征辟名士大儒,皆是懷抱這種心思,以此舉來影響朝政輿論,而非真正欲大用那些名士大儒。也是因此,昔日何進舉薦鄭玄時,鄭玄才深以為恥,竟連夜亡奔。

    荀爽車駕未過黃河,又有幾人向董卓推薦荀爽,董卓遂又征拜荀爽為光祿勳。荀爽至雒陽後,董卓與他仔細一番交談,覺得荀爽或能傾心輔助他,遂立即擢升荀爽為司空。至此,荀爽九十五從一介白身,至朝廷三公重位的傳奇,徹底呈現給世間。

    穎川荀氏,雖與黨錮之難牽連甚少。但是荀爽父親「神君」荀淑{shu}是何許人也?因捨身斗梁冀而傳世的「父不肯立帝」李固李子堅,黨人領袖載名萬世的「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李元禮,這兩人,皆恭謹尊稱荀淑為老師。單從此細節來看,便知荀淑究竟有幾分能耐。

    荀氏雖脫身於黨錮之難,但是有幾人不將荀氏視為黨人中堅力量?這也是,為甚荀?雖然娶妻宦官女兒,但卻無黨人嘲諷他的直接深層次原因。

    董卓為竇武、陳蕃平反,又祭祀諸黨錮遇難名士,雖或許有倡導輿論,作秀賺取聲望嫌疑,但荀爽還是對董卓有些好感的。也是荀爽態度較好,董卓才肯花費大力氣,推舉荀爽上位。

    荀爽九十五日登位三公之後,穎川荀氏陡然成為雒陽新貴。似荀?、荀攸等人,更為時人重視,經日有名士爭相交往。

    之後,董卓又聽取荀爽建議,革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年號,改永漢元年為中平六年。繼而董卓又傳令天下,明年年號定為「初平」,這是董卓寓意天下剛剛恢復安定,尚有無數艱險應對。

    雖然黃琬、荀爽、楊彪、陳紀、朱?等人齊聚雒陽,為董卓撐起無數聲望,但是雒京時局依然不甚樂觀。

    前文說過,漢末時代,國家政權在下不在上,雖朝廷三公,有時亦難比鄉間處士。類如荀爽,九十五日,以白身位登三公,卻能贏取一片喝彩,無數人皆承認荀爽有大才,足以擔當三公重任。從這些細節也可以看出,名士雖隱居鄉里,但是影響力實在不弱於朝廷三公。

    也是因此,東漢末年,許多名士,根本瞧不起所謂朝廷大小官職,如許邵等,竟能肆意評價朝廷重臣得失。這在其他朝代,根本是極難想像的。

    董卓出身軍旅,習慣於令出即行,權職有度。自董卓入雒陽來,不但以軍卒軍管雒陽,而且對朝廷大臣禮儀要求相當嚴格,廢棄以往那種朝廷重臣隨時可以撂挑子行為。

    隨著朝政大權集中於董卓之手,雒陽城內風氣逐漸轉向至東漢初官本位。

    在這點上,朝廷諸公思維與董卓格格不入。雖有人諫言董卓,將朝政還給諸公,但是董卓卻堅持己意:「朝廷庫孥空虛,雒陽權貴卻家財億貫,良田無數,此皆漢世時弊。朝政若不能令出一門,無異於革新,無異時局。若不能中興大漢,再揚漢風,吾何必入據雒陽?」

    無論歷朝歷代,何種變革,總會有革新派、守舊派。這種情況下,哪個派系能堅持最後,便是勝利。董卓與朝廷諸公,如今便是在雒陽城內隱隱爭鬥,處處出招。不過因為朝廷諸公有人脈,董卓有軍權,一時雙方難分勝負,只能僵持起來。

    便在這時,一個突發的意外,將雒陽暗影下的紛亂瞬間引爆,進而掀起赫赫有名的「關東諸侯討董」。

    卻說,董卓因為惱怒雒陽附近流言,遂令李儒張羅婚姻,再娶皇甫規寡妻為正妻。孰料皇甫規雖已經亡逝十餘年,其寡妻卻根本再嫁的心思。董卓雖然位高權重,但奈何這寡妻就是不願意屈服,堅決不肯再嫁給董卓。

    李儒心中計劃,本是以此次婚姻,聯繫上鎮戍長安的皇甫嵩,進而穩固董卓勢力,一改當今泥潭局面,心中不禁有些急迫。然而誰知,皇甫規這寡妻卻恁剛烈,見百般哭訴婉拒不成,遂『自殺』於車駕之下,向董卓表明心志。

    皇甫規妻子『自殺』之事,本與朝政無關,但於雒陽局勢來說,無異於一塊大石,丟進平靜湖面,進而牽連到漢帝國未來走向。

    皇甫規妻子寧願『自殺』,也不願再嫁董卓消息傳至雒陽,頓時令無數人心思活絡起來。

    「皇甫規少妻『自殺』,可見皇甫氏與董卓不同心也!以此推測,鎮戍長安的皇甫嵩,恐怕亦厭惡董卓行事。」

    「董卓果然狡詐。原來鎮戍長安的皇甫嵩竟與董卓不合。唉,早知如此,何懼董卓一匹夫!」

    「長安皇甫嵩厭惡董卓行事;并州劉杲與董卓外合內忌,山東諸郡,董卓又素無名望。以此觀之,董卓雖擁兵十萬,其實不過獨夫坐擁孤城爾!」

    「若是皇甫嵩截斷華陰,劉杲兵出河東,我等連勢河內、南陽、豫州,這幾乎是以天下之兵,將雒陽團團包圍。董卓不戰則已,戰則必敗!」

    「雒陽若無關西補給,不過一死地爾。董卓外看強大,實則孱弱。」

    「原來董卓不過一孤夫。似這等人,只須行荊軻、聶政、專諸之計,立時能敗亡董卓基業。若能擊殺董卓,有關西皇甫嵩、并州劉杲、河內、荊、豫兩州兵卒威懾,十萬大軍必不敢作亂。況乎京師衛尉、北軍五校素為帝王之兵,若是我等能撥亂反正,他們豈會阻擾?且騎都尉呂布,並非董卓親信,亦能努力爭取至我方。衛尉、北軍五校、呂布一去,單憑涼州兵卒,能有甚作為?」

    如此紛紛言論,一時間在各個宅邸密室響起。

    自此,漢帝國局勢大改,進入新階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