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217 勢如瀑布,忽轉急下(下) 文 / 傅戍己
第217勢如瀑布,忽轉急下(下)
ps:補昨日的章節ing{正處在瓶頸的關鍵時刻,手按鍵盤難碼字,所以趕文更新非常痛苦,甚至有限時間內熬不出一兩千字,是以最近幾日更新難以正常。不過還會盡量抽時間,第二天補齊的。}
劉杲正憂心涼州驚變時,一名斥候自西北處馳馬奔來,跪地稟告:「董卓部下胡珍、牛輔各率步騎數千,自谷城北{今小浪底水庫南},直奔小平津,殺氣騰騰。」
「絲……」劉杲周圍的幾位部將,齊齊冷吸一口氣。
胡珍、牛輔突然出兵小平津,這是欲截斷後路,將劉杲徹底困死在北邙阪。想來肯定是董卓初步整合雒陽完畢,今日便要大開殺戒,拿劉杲來祭旗,向世人宣告他董卓的威武。
「早不來,晚不來,偏偏我剛與呂布暗通款曲,董卓就派大軍來伐。這是呂布軍中,有董卓的暗子麼?小平津只有千餘人駐防,且無守備器具。我若合兵呂布,進兵雒陽,則小平津必失守。」
「小平津一旦失守,則軍心震恐,雖進雒陽,亦不能連勢并州;但若是援兵小平津,則進逼雒京一事便是空談。」
「圍棋術語,曰『寧失一子,不失一先』。這亦是軍陣常情。如今,董卓佔據先手,稍稍一個變化,便令我全盤謀劃,盡數落空。這先手,何其重要!」
「唉!如今是退兵小平津,靜待董卓暴露弊端,還是破釜沉舟,一往無前,先進逼雒陽再說?若是今日失信呂布,以後卻是再難與其合兵行事。」劉杲想到這裡,不禁有點沮喪。
「董卓不虧是軍伍老將,這一次簡單出擊,卻蛇打三寸,令我難以應對!」
「進?退?……」
「不對!」劉杲忽然神識一震,隱隱察覺出點問題。
「呂布請我議事,劉石被強擄至雒,胡珍、牛輔奔襲小平津,這三事太過巧合。」劉杲的神色逐漸凝重。
「皇甫嵩率十數萬大軍,鎮守京兆,宛若橫插在我與董卓之間的巨大鐵釘。但是皇甫嵩這人無謀反、甚至軍閥之心,歷史上他主動放棄無數大好機會,雖受委屈,依然對大漢忠誠不改,時時以良臣自戒。甚至因為怕引起國家局勢動盪,歷史上,董卓一封詔書,皇甫嵩便乖乖入雒,其手下十數萬兵卒,亦因此歸附於董卓。」
「皇甫嵩此人,傾心大漢,厭惡軍閥。但是他眼光明透,知大漢衰世,尚需一些軍將鎮守邊疆,降服羌胡,所以即便他再不滿,也能勉強容忍劉石近乎軍閥割據式的經營金城郡。」
「能讓皇甫嵩毫不遲疑,以刀兵脅迫,強行送劉石入雒,怕是董卓肯定八百里加急,送去詔書,責令皇甫嵩如此行事。」
「以皇甫嵩性情,董卓雖然不合他意,但畢竟董卓已經身處高位。且董卓如今行事,尚未逾矩,突然再起兵戈之事,只會加重大漢負擔,與大漢之政,無絲毫益處。皇甫嵩性求安穩,只要無有大變,皇甫嵩還是傾向於朝局以穩為主。」
「如今我出兵小平津,隱然有與董卓爭鋒跡象。怕是因此,皇甫嵩才決定瓦解我西涼勢力,逼我退兵。若是我不知好歹,強硬行事,皇甫嵩怕還要全力幫助董卓,打垮我在并州十數月經營。皇甫嵩手中十數萬士卒,鎮戍在京兆三輔,他若心意變動,那可就對天下大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我在并州的數萬步騎,也難以對抗,皇甫嵩手下與西羌鏖戰多年的十數萬精銳步卒。」劉杲的臉色逐漸凝重。
「呂布!呂布這次暗通款曲,怕也是董卓精心佈置的陷阱。」
「呂布驍勇,武力超群,萬夫不敵。他若是想襲殺,只須三尺之地,舉刀橫劍,根本不必埋伏刀斧手。呼!呂布雖不曾調遣部從伏擊我,但是危險依舊,不能真以為呂布是欲與我合兵。」
「董卓先是溫水煮蛙,麻痺我心,千里傳詔皇甫嵩,擒拿劉石,抄我老底。緊接著又派胡珍、牛輔奔襲小平津,斷我後路。又私與呂布共謀,再行誅殺丁原之事。」
「這三步計策,環環相扣,當真老辣無比。聲東擊西,斬斷我左膀右臂;奇兵突襲小平津,割裂我與并州聯繫,這是甕中捉鱉;暗通呂布,議事之時,暴起襲殺,這更是斬首行動。」
「幸虧錦衣衛早在金城、長安等地,組建信鴿辦。飛鴿傳信,速度遠超於快馬奔馳,得以提前發現董卓佈局。若其不然,我已為呂布所伏殺,身首異地矣!」劉杲想著想著,冷汗已經沾濕內襟。
兵事,古來凶險如是!
「兵法有云『奇詐,一時之計策;正穩,一世之計策。』似我這等,不顧根基,率孤兵入雒,妄圖以奇計希冀大功者,必定是險而又險,一著不慎,便是全盤皆輸。」
「吾自後世而來,雖謀略、器量尚有欠缺,但是卻知無數科學發展前進之路。研究員最難之處,便是看不到未來真理,不知何事可行,何事不可行,研究時間更是百分之九十用在探索各種可行道路上。」
「雖然我不過後世一庸才,許多諸事,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但是軍事這塊,我卻異常熟悉,因為昔日研究冷兵器史,各代冶鐵、弓弩改進方法等等,自漢初至以後明清變革,我閉上眼睛,也能一一謄錄。」
「至於火器,後世諸多流行槍支,我閉眼組裝、拆卸速度,亦排列是軍中前列。各個器件大小重量,心中宛若白紙黑字。只不過是限制於這時代的火藥技術、冶鐵技術,這些東西,十數年乃至以後數十年之內,都只是空中樓閣。」
「這才是我巨大優勢。以後切不能捨本求末,無有無數大才援助,便希冀奇功。華歆智謀多在戰略佈局、政治組建,一眼可觀十數年變幻,而非行軍佈陣,謀計殺敵。軍陣這塊,我此時還處在劣處。」
「諸侯東起,董卓遷京之後,軍閥迭亂,到那時,我再效仿歷史上諸位豪傑,一點點吞噬各方勢力,穩健求勝。這雒陽,既然此時難入,索性就不入。」
「類如范曄等歷史著作作者,都是事後諸葛亮,所作人物評價,都是貫穿此人一生。人物敗亡,則其籌劃為傻笨;人物勝利,則其籌劃為聰明。以史書為參照,雖能能盡觀歷史人物一生,但是卻難以揣摩歷史人物各個時期的思維。」
「畢竟一個人,二十歲智慧,與四十歲智慧,已經天差萬別,不能同日而語。」
「本是心痛三國戰亂,死傷無數,欲趁戰亂初起之際,便努力更改歷史進程,避免歷史上那些無數悲劇。但是歷史進程的頑固性,比我想像的大;我也因為歷史書籍上那些片面的歷史記載,小瞧了董卓。」
「雖努力亦不能更改山東諸侯大亂進程,但是這也無可奈何。畢竟我剛奪下河東郡,萬事初建,不能與董卓數十年經營相抗。今日我已盡力,雖不成功,心亦稍安。」
「既然戰亂不可避免,那我便回并州好好經營,與各方軍閥廝殺。只要不使元嘉之亂、五胡亂華之類悲劇再次上演,我總算對歷史有點功績。」劉杲落寞的望向雒陽方向,心中萌生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