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137 中平四年夏 文 / 傅戍己
第137中平四年夏
秋葉凋殘,寒雪覆城,春葉抽芽,夏初柳絮飛。
不知不覺,大半年已過,日曆進入中平四年{西元187}七月。
半年內,有許多事發生,也有許多事從人們視野消逝。
首先。
何進成為漢帝國皇帝之下,實權第一人後,開始新一輪的征辟名士大儒,改革時弊。何進一是想趁此提高聲望,並拉攏一幫豪傑達人,聚攏實力;二是,作為外戚的何進,詳知大漢各種弊政叢生,心中憂慮的他,欲依借名士、黨人望族,選取良策,中興大漢。
因為鄭玄上次潛逃,何進也沒有再不知趣的征辟鄭玄。不過作為大儒的鄭玄,依舊被三府{司徒、司空、太尉}征辟,推薦鄭玄為經學博士。和歷史記載一般,看透雒陽城內複雜朝局的鄭玄,毫無例外的拒絕入雒,唯一不同的是,鄭玄拒絕征辟的藉口變為:潛心鑽研《大學》,修葺經典,自覺寡陋,難當博士之位。
鄭玄如此說法,卻是向劉杲示好,為劉杲博取聲望。以他這類大儒,還要苦心鑽研《大學章句》近一年,況乎其他人?
何進雖然沒有征辟鄭玄,卻出人意料的征辟起劉杲。更出乎人意料的是,這次征辟是四府齊征。四府,司徒、司空、太尉,外加大將軍府。
劉杲以二十歲幼齡,被四府齊征,頓時轟動天下。鑒於劉杲征伐西羌之大功,《大學章句》之經學,以及《格物》《方術》《數術》等成就,雒陽中心及河北一帶,無人敢質疑劉杲當不起四府齊征。唯有荊州、益州、揚州、交州,因為地理偏遠,因對劉杲欠缺瞭解,所以對此次征辟,多有議論。
但是,即便交州,劉杲之名,也是如雷貫耳。不為別的,只為那句謠傳「點石成金劉伯興,一壇清水撈赤金。」自古以來,謠言的力量是無窮的,金錢的**,也是難填滿的。
短短一年內,劉杲依借出奇制勝、後世儒家經典、民俗謠傳,三招齊出,從默默無聞少年,一躍成為海內知名人士。雖然如今,人們還覺得劉杲年齡尚幼,無甚閱歷積累,難與荀爽、申屠蟠、襄楷、韓融、陳紀等成名已久的名士比肩,但是劉杲卻也被時人稱作,少年名士第一人。
諸如後世如雷貫耳的荀?等人,如今聲望,遠遠不及劉杲十分之一。
更甚於四府征辟的是,何進征辟劉杲時,直接以劉杲為南郡太守。起家為太守,劉杲憑借巨大的威望,以及征伐西羌的軍功,也享受到這高人一等待遇。
中平三年十一月,靈帝劉宏冊封講壇為「九門大學」後,冀州刺史王芬飛速舉薦劉杲為茂才。當然,為繼續養名,劉杲毫不例外的拒絕這次征辟。而中平三年五月,劉杲又是捨棄長水校尉,辭官歸家。
深知若是征闢為彖吏,劉杲肯定還是拒絕的何進,為拉攏劉杲,便越級征辟劉杲為南郡太守。當然何進也給出理由:武陵蠻多有不穩,劉杲去年輾轉山谷,當能鎮守南郡江水、雲夢澤一帶。
何進開出的價碼雖高,但是心中早有計劃的劉杲,卻不願突然跑到長江一帶,重頭經營。接到文書後,劉杲就直接上書何進,先是表明感激何進抬舉,而後又言自己生於北地,不熟水戰,難以威懾群蠻,且耽誤朝廷大事,是以不願就任。
不久,何進私人書函又寄來,邀請劉杲入雒。而劉杲又推辭:「婚期將近,請允大婚之後,再入雒,為明公效力。」
第二。
自靈帝劉宏開創性的,特封邯鄲講壇為「九門大學」後,講壇人氣再一次膨脹。以前來聽講的,大多是諸生、遊學少年之類,如今更名九門大學後,這邯鄲講壇開始吸引漢世名儒名士前來。
這些人,大多是瞧瞧劉杲是何許人,文治武功竟如此出類拔萃。
而後,劉杲因為九門大學這個稱號,突發奇想,將正在建設中的宅基,大筆一揮,更改成學校模樣。卻是劉杲想借助這些名士,建成一個後世大學雛形,將邯鄲經營為學術中心,進而影響漢帝國思想。
自鄭玄、襄楷開講後,一些與鄭玄、襄楷交好的名士,或是有其他心思,或是迫於面子,大都在邯鄲講過學。多達數月,少則三四天。
隨著講壇與宅院連接,規模越來越像學校。劉杲把學校一部分與講壇主題,用一道高牆撕裂開,學後世家屬院做法,將「九門大學」一分為二。而後,又在大學前,緊急搭建一批房屋,以供遠道遊學趕來的學子,臨時租賃。
屋裡設施準備妥當後,劉杲又採用後世某名校做法,廣泛邀請胸懷學問者。不僅不干擾這些講師講課,任由他們言論,更提供衣食住行,確保外人不去打擾他們。
因為劉杲這種福利,以致不少隱士,都跑到劉杲這,研究學問,培養情調。
第一個入住九門大學的隱士級別人物,是鉅鹿人張?{jian},字子明。劉杲讀史書時,不曾注意到張?這號人物,所以也不曾關注他。不過隨著張?與九門大學內諸位業餘講師交流,劉杲也逐漸發覺,張?此人謀略才幹,相當高超。
另一位值得提起的人物,是穎川人胡昭,字孔明。因為胡昭字為孔明,劉杲在後世讀史時,曾關注過此人,深知此人有大能。因此,劉杲聞聽胡昭有欲在邯鄲安家心思時,立刻前去請胡昭入住九門大學。
來九門大學遊歷之精英,遠不止兩人。
中平四年二月份,劉杲無意間隨手一翻,來九門大學聽講的登記名冊。赫然見一頁紙上,並列:戲雋,字志才[1];荀?{yu},字文若;荀諶,字友若;郭嘉,字奉孝;荀攸,字公達等諸人。
大吃一驚的劉杲連忙去尋幾位大才,卻得知他們幾人只在邯鄲停留半月左右,便飄然離去。
再仔細研究登記名冊,劉杲發現三國時代文人豪傑,此時年紀二三十之間的,一小半都來過邯鄲,有些停留二三月,有些停頓三五日。
合上名冊,劉杲頹然長歎:「失誤失誤,一時不慎,少交多少能人!」
之後,劉杲連忙把李晉從撤下,換上鄭玄一位弟子。鄭玄這弟子,深通時事,多交名人,不似李晉只會茫然登錄人名,連鄭玄這樣大儒,都不認得。
唯恐再錯漏重點名人,劉杲又與這弟子一份名單,上面列數十位三國名人,言:「若是這些人到訪,立即通知我,不可耽誤!」
第三。
有人來,便有人去。
中平四年三月初,王芬舉薦劉備為平原郡高唐縣令。不似劉杲百般托辭,劉備卻是見縫插針,立刻接受朝廷征辟,率領關羽、張飛,屁顛屁顛的跑去平原郡就任。
許攸在邯鄲待上月餘後,也協同周旌、朱虛等人一起離去。對於許攸這樣材質皆佳之人離去,劉杲沒有半點遺憾。這也是後世歷史記載,深刻影響劉杲思維。
令人意外的,也不知是劉杲熱情打動,還是怎的,劉杲最重視的華歆,選擇留在邯鄲,常常與劉杲、劉赦等人,春夏研讀史書,秋日旅遊玩耍,冬日馳馬狩獵。唯有年關時,華歆返家月餘。
不過,之後華歆又匆匆趕來邯鄲。
一來二去,劉杲與華歆私人情誼逐漸上升。
也許,這是大半年內,劉杲最大的收穫。